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四大领域新突破 青岛农业生产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2017-05-25 09:31:22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帛幼

原标题:青岛农业生产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
\
\

记者昨日从在平度召开的全市新技术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现场观摩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大田农业生产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农情监测智慧化、口粮质量提升、新型轮作模式四大领域实现新突破,为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已达5000亩,粮油、粮经轮作技术示范面积已达近100万亩。

在位于平度市蓼兰镇青丰公司实验基地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栽培技术示范方内,绿油油的麦田里泛起一阵阵麦浪。记者了解到,这里种植的1200亩小麦长势良好,再有十天左右即可收割,预计亩产在700公斤左右。“一条管道将小麦所需的水、肥、药串联起来。原来灌溉一亩小麦用水约100立方米,运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现在只需四五十立方米的水,原来一亩地需要三四十公斤肥料,现在只需要十公斤,而且人工效率也提高了四五十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赵长星教授介绍。

“我市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省率先大面积推广,改变了传统 ‘大水、大肥’技术模式,推进粮食产能由中产向高产阶段跨越。在平度、莱西、即墨、胶州4个粮食主产市均建成百亩以上的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示范方,全市水肥一体化面积已达到5000亩。”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松坚介绍,我市在平度蓼兰镇、崔家集镇、田庄镇、明村镇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建设了8处200-1500亩规模的示范方,总面积3400亩。在今年特殊干旱年份,全市百亩以上规模的示范方小麦产量均达到650公斤以上,比传统水肥管理每亩增加50多公斤,增产10%以上,节肥物化成本50元左右、节省人工2个,除去设备成本,可节本增效200元左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在蓼兰镇的田间物联网综合监测站,记者了解到,监测站运用了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技术,将远程气象墒情监测、虫情监测、视频监控和孢子捕捉仪结合,让传统农业生产与互联网技术深度结合。“实现大田苗情24小时动态观测,比人的观测更加准确,土壤墒情、温光环境参数、自然降水等农情实现每小时更新和智能预警。重点病虫害实时监测等物联网技术集成,在今年旱情预报预警、小麦条锈病等防控预报等方面做到及时准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粮食生产智慧化发展打牢基础。”平度市农技站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已建设20余个粮食作物远程农情墒情监测点,实现了大田农业生产农情监测的网络化、智慧化。

作为我市粮食主产区的平度市在促进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有多项创新。今年平度扩大了强筋小麦济南17号的种植面积,种植20万亩左右,成为我国典型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为口粮品质提升探索出新路。居国内加工能力前列的五得利集团青岛好面缘面粉有限公司已落户平度市,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46万吨,与青岛全市小麦总产相当。同时,延伸小麦生产产业链,将小麦产业从田间做到餐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在蓼兰镇杨家顶子扶贫产业园引进馒头加工流水线,定制节庆大馒头,培育“蓼兰大馒头”品牌,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利用面粉加工产生的麸皮以及低等级面粉生产专用饲料,增加粮食产业附加值。

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型轮作模式示范成效显著。为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今年我市在小麦 “一主多辅”新型轮作模式方面进行了多种新模式示范,目前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麦、夏花生等粮油、粮经轮作技术示范已达近100万亩,轮作模式让土地质量恢复明显,增产增效明显,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探索出了新路子。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 伟 实习生 周誉东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