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传承百年柳编老手艺 “编”出即墨村民致富路

2017-11-08 09:17:2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柳编老手艺“编”出致富路

柳编老手艺传承数百年 手艺人一年能赚两万元

即墨金口“山阴柳编”手艺人一年能赚两万元

一个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柳编老手艺,在几近中断了一个时期后重新“复活”,如今趁着传统文化的大力兴起,变成了改变山村面貌的新产业。记者昨天了解到,柳编老手艺在即墨区金口镇山阴村传承了十几代人,近年来一些年轻人跟着老艺人学会了这门技艺,一名60多岁的老艺人靠柳编一年能赚到两万多元。全村许多人将编制成的作品当成工艺品出售,深受市民欢迎。

“山阴柳编”传承数百年

雪白丝滑的柳条,在黝黑粗糙但不失灵活的双手拨弄下,在手艺人怀中有节奏地舞动,一件实用又精美的柳编制品渐显形象……日前,在即墨区金口镇山阴村村头的一个约5平方米的地窖里,71岁的柳编手艺人高玉梓坐在小马扎上埋头忙碌,他正在为今年最后一个山会赶制柳编制品。

尽管年事已高,柳编利润极低,但高玉梓始终不愿放弃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事业。他说,现在村里干柳编的就四五个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等他们再也干不了了,“柳编村”就真的名不符实了。“我16岁就开始做柳编,我的手艺是从父辈那里传过来的。”在高玉梓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阴村是即墨远近闻名的“柳编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柳编手艺人,鼎盛时期全村有200多人做柳编。他告诉记者,生产队时期家里有个做柳编的,工分就肯定比其他家多;即使到上世纪90年代,他做的柳编每逢赶集都会被抢购一空。

传统老手艺成为新产业

“柳编需要在不透风且潮湿的环境中制作,否则泡好的柳条会变干变脆,制作时容易折断,所以整个编制过程都会在地窖里完成。”在高玉梓家中的一个房间里,堆满了已经制作好的柳编,箢篼、簸箕、升、笸箩应有尽有。

“早上4点下窖,小的10点多就能做好,大的要用一整天。”高玉梓指着摆放在院子里晾晒的柳编继续说,“小的卖80元,大的卖100元,除去成本挣不了几个钱。”高玉梓说,一年七八个山会,一个山会最多能卖出五六十件,但年收入两万元左右。“目前,山阴的柳编老手艺,正在申请非遗进行保护,当地政府也采取措施让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并且帮助老手艺人转型。”即墨区金口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30多年前,柳编这门老手艺受到冲击较大,一度几近中断,近几年来,村里仅有的几名老艺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手艺的价值,许多中年人也开始主动学习这门技艺。在政府的助推下,还建起了柳编展示厅,将手艺人制作的柳编作品,当成工艺品出售。

即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青岛地区有许多非遗项目,都是青岛历史文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拿即墨的榼子、七级的鸟笼和传承了上千年的即墨花边等老手艺,都已经转变成了新型产业,让众多民间文化在传承中释放出了不凡的价值。(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高洪菊 田靖贻 摄影报道)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