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海洋+” 迈向国际先进海洋发展中心

2017-01-04 16:41:19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门国锋
责任编辑:光影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青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两大功能定位。

●按照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海洋GDP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30%以上,成为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

●新目标、新起点、新跨越,青岛海洋经济持续发力!

曾几何时,科研能力突出是青岛海洋经济的标签。拥有全国30%以上的海洋科研和教学机构,汇聚40%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承担着50%的国家海洋重点科研项目。

站在2017年的新起点,青岛海洋经济结构悄然形变,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5:45.5:47调整为2016年前三季度的3.7:52:44.3,一个产业结构更加高端的海洋产业路线图清晰可见。

《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对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度增长,青岛市投入规模和青岛市海洋技术市场成交量排在首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目前,“一谷两区”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40%,成为全市经济的新引擎;董家口经济区、保税港区多点开花,竞相绽放;邮轮母港、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国际航运中心蓄势待发,前景无限……

青岛,海洋科研之城正向海洋产业之城迈进!

海洋经济百花齐放

●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东北亚区域邮轮母港、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未来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更加多元而丰富

2016年12月15日,海洋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正式启用,计算能力达到了理论峰值每秒26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速度,为目前国际海洋领域性能最强的高性能计算系统,未来将支撑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向全深海基因组计划等海洋科技前沿提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启用,将大大推动中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实现海洋数据的共享、共用将有里程碑的意义。

假如说青岛是凭借数量可观的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造就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的话,那么,未来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则将更加多元而丰富。

其中,作为西海岸新区十大功能区之一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通过影视文化产业的带动,智慧科技的应用,以及多景区的联动,三条千亿级产业链正在这里快速崛起。两三年内,影视、科技、旅游三大产业集群将崛起在灵山湾,吸引1000家以上企业入驻、2000万以上旅游人口、10万人就业,建成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

而在东岸,青岛邮轮母港自开港运营以来,吸引了众多邮轮公司的关注,嘉年华集团、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MSC地中海邮轮世界三大邮轮公司齐聚青岛邮轮母港,均开设青岛邮轮母港的母港航线运营,成为国内主要邮轮母港开港首年邮轮靠泊最多的港口。未来,青岛港将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青岛市海上旅游门户、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

再把目光转向北岸,经过8年的创新发展,青岛高新区已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中国唯一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坐落于此,石墨烯产业发展全球领先;“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吸引来世界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四大家族”——瑞典ABB、德国kuka、日本发那科和日本安川电机在此设厂;完备的创业生态系统孵化一个个创业梦想。

蓝色新增长极形成

●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在推进

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近年来,青岛市充分发挥市级重点项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提升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相关行业产业链不断向纵深延伸,引领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城市新发展极加快形成,其中,多个蓝色新增长极正在形成。

青钢搬迁、山东液化天然气(LNG)、40万吨矿石码头、董家口万邦物流等16个市级重点项目入驻董家口,新加坡万邦、马士基集团、荷兰皇家孚宝、瑞士摩科瑞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入驻,一座崭新的港城正在蓬勃兴起。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预计到2020年将接待邮轮200个航次,40万人次国内外游客通过邮轮母港进出和访问青岛,邮轮母港将成为青岛新的国际会客厅和城市名片。

西海岸以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为代表的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积极对标“好莱坞+硅谷”模式,打造国际领先的影视产业基地,世界“影视产业硅谷”日渐清晰。

随着科创慧谷、青岛网谷、联东U谷、青岛高新国际企业港等项目加快建设,红岛经济区新型服务业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层级不断提升,一座“科技型、人文型、生态型”的新城正在加快建设。

蓝谷经过5年建设,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这些项目立足世界海洋科研最前沿,极大提升了青岛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正在加快形成。

目前,青岛市正在全力推进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在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方面,围绕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加快项目引进建设,撬动青岛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实现突破。加快中国蓝谷、西海岸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深远海开发综合保障基地、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深远海装备研发制造项目、万达游艇产业等重点项目,力争在海洋科研领域,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服务领域加快引入建设一批示范作用强、引领带动大的项目。

■专访

任振刚:海洋经济已成青岛发展“助推器”

——访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

从经济总量来看,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加大。“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年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和“助推器”;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二产加速发展,大大地提振了青岛市工业总体士气;从产业层级来看,优势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产业协同发展来看,“一谷两区”是青岛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在接受青岛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十三五”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措施,明确了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使得青岛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能够异军突起,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强发展后劲,对推动青岛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按照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人均海洋生产总值3.2万元以上,成为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届时,青岛将在全国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进而成为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亮家底

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从经济总量来看,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加大。“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年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7.8亿元,增长13.7%,占GDP比重23.5%,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1%,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心剂”和“助推器”。

\

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二产加速发展,极大地提振了青岛市工业总体的士气。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不断适应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5:45.5:47调整为2016年前三季度的3.7:52:44.3,海洋二产的壮大发展,带动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小觑。

\

从产业层级来看,优势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6年前三季度,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21.6亿元,同比增长15.1%;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82.4亿元,同比增长23.4%;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走出弯道,实现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4.4%;海洋工程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86.9亿元,同比增长24.7%;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后劲足,实现增加值34.1亿元,同比增长16.8%。海洋优势产业发展加速,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产业协同发展来看,“一谷两区”是青岛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凸显。近年来,“一谷两区”积极把握国家政策,汇聚了大量具有活力的科研、金融、产业项目,2016年前三季度,青岛蓝谷、西海岸新区和红岛经济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增速平均在15%以上,“一谷两区”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40%,成为全市经济的新引擎。

\

定目标

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

按照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成为全国海洋经济领军城市。

任振刚表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取道三大路径:一是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制高点,重点要把握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依托国家海洋科技重大平台,整合国内外涉海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和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化青岛海洋科技城地位,打造“中国蓝谷”,引领全球海洋开发潮流;二是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主导,重点突出“蓝色青岛”建设,依托“一带一路”陆海战略支点,提升大口岸、大港口、大空港功能,融入全球贸易网络,打造全球贸易重要节点城市;三是以海洋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出“蓝高新”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西海岸新区、临空经济区、财富金融聚集区、邮轮母港实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海洋特色鲜明的功能平台。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推进了国家海洋实验室、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对加快全市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国际国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提出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心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就是要推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因此,我们在2016年9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的《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行动计划》中对‘十三五’期间将推进的重大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安排,计划滚动推进总投资约3000亿元的130个左右重点项目。”任振刚透露。

首先是围绕加快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在“蓝色粮仓”建设领域,重点建设青岛西海岸海洋渔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海洋牧场、青岛蓝色粮仓科技发展中心、对虾抗逆良种选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良种研发和供应基地。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推进中船重工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万达游艇制造、通裕重工临港产业园等项目。在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利用领域,重点推进崂山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西海岸海洋功能性保健食品及配料、正大海尔制药等项目。装备涂料为核心,重点突破特种海洋防腐涂料系列产品开发,推进新型防腐防污涂料在大型海工装备及岛礁建设工程上应用。在海洋服务业领域,重点在建设山东(青岛)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

其次是围绕加快提升海洋研发创新水平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高端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洋科技研发机构,力争在青岛组建海洋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海洋+大数据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清华大数据中心以及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的各类信息资源,建设国际海洋数据交流中心和海洋数据采集、加工、发布网络平台,力争到2020年,全市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围绕打造全国蓝色教育先行区,继续推进山大青岛校区、海大西海岸校区、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壮大青岛海洋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

再次是围绕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岛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重点推进山东半岛高铁、城际轻轨、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争取将董家口港区至陇海铁路通道工程列入国家、省铁路建设中长期规划,开通连接日韩、东南亚和中亚的海铁联运大通道,加快建设青岛新机场,强化国际机场、港口、自贸港区辐射功能,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5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增加航线密度,打造国家“一带一路”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物流枢纽。实施一批海洋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以唐岛湾和少海两大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姜山、女姑口、红岛、桃源河和洋河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滨海河口湿地保护网络,加快建设西海岸海洋公园、蓝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海军公园等一批近海海域及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将青岛打造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谋创新

海洋产业全面“触网联网”

“海洋+”“互联网+”是当下经济发展的热点,青岛也正在建设东北亚海洋信息服务中心,目标是实现海洋产业全面“触网联网”,建设“海洋+”大数据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据任振刚介绍,海洋产业“触网联网”方面已经在青岛得到全面应用。目前已经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工业领域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像是基于物联网的水下机器人、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等产品正在推向市场;在海洋交通运输领域,互联网技术也在广泛应用,港口装卸、货物运输和港口服务的智能化已经推开;还有海洋渔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项目中,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也已经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在海洋+大数据服务中心建设方面,这个目前还处于积累数据、搭建平台阶段。目前,海洋+大数据服务已开始应用于浒苔、赤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报中;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滨海旅游、港口航运等领域也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已有诸如水产品质量追溯、海工跟踪服务系统、港口航运指数等不少海洋大数据定制服务产品,当然现在主要是在积累大数据;而下一步随着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平台、清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完成,依托这些平台有望将各类涉海信息资源进一步整合起来,从而建设国际海洋数据交流中心和海洋数据采集、加工、发布网络平台,也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涉海大数据商业和管理价值。

科研院所汇集是青岛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优势,青岛市在对推动蓝色经济项目发展的同时,还对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机制进行了重点创新,此前,海洋国家实验室科研共享平台的建设,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青岛海洋经济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探索中。

任振刚表示,青岛市海洋经济目前正在做的创新和探索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创新人才集聚模式。重点是打造涉海院士生态圈,建立联系引进涉海院士及国际领军人才工作制度,以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院士或国际领军人才,打造10个左右涉海院士创新研究院。突破传统仅关注于简单生活和住宅需要的人才服务模式,为院士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流动环境和研修环境,配套更高端的工作、生活、交友等全方位服务,使其适应青岛、发挥所长,形成高端人才聚集效应。二是创新陆海统筹管理体制。重点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实现土地利用与海域使用、城市建设与海岸带保护、陆域污染控制与海域环境治理、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统一规划;开展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整合部门职责,探讨建立陆海大部门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综合管理,统筹陆域、海域资源管理;搭建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逐步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探索建立海域使用二级市场。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重点完善科技成果确权、评估、交易、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到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知识产权、检验检测、金融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创新人才股权激励办法,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寻机遇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任振刚认为,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经济、资源、人文优势。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赋予了青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两大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目标,并在《青岛市建设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行动计划》中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海洋合作的中心城市。为实现两个目标,青岛市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人文交流、海洋合作等重点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盟国家开展更为有效的合作,对青岛市经济的发展及在国际、国内政治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按照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将开展八项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海上丝路研究院智库效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重点课题研究。二是加强友邦互联,积极与“一带一路”国家缔结友好城市。三是完善人才交流引进机制,办好“一带一路”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峰会(论坛)等系列活动。四是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推动青岛市优势产能有效转移。五是加强与沿线媒体合作,开展“丝路对话”经贸活动,促进与沿线国家的信息沟通和互访交流。六是发挥金融机构综合优势,为“一带一路”相关基础、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七是加快新机场、前湾港区船码头建设,积极开拓洲际航线。八是借助重大体育赛事、文化经贸活动等扩大青岛市在“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影响力,促进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

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方面,将要围绕深化与东亚地区国家务实合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开展五项工作:一是巩固和扩大东亚港口联盟合作机制和联盟共识制度成果,抓住董家口港口岸开放机遇,加快建设第四代港口,推进更加务实的对外合作项目落地。二是争取东亚海洋合作交流中心挂牌,推进《关于共同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深入落实。三是加快平台永久性会址——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建设,力争2018年投入使用。四是推进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海洋高新区(中央活力区)等国际开放园区建设,打造东亚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和先导区。五是着手筹办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提升论坛品质,扩大国际知名度。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门国锋

8图解读青岛蓝色经济发展

\
\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