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入围国家中心城市 一幅宏伟蓝图正在展开

2017-01-16 10:38:17
来源:凤凰青岛
责任编辑:光影

日前,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终于尘埃落地,青岛在内的11座城市夺得这一称号,代表着国家对于这些城市的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规划。

在明确城市定位后,青岛将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布局发展?究竟中国中心城市的职能又是什么?相比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青岛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中国确定4个全球城市和11个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终于尘埃落地,11座城市夺得这一称号,也代表着国家对于这些城市的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规划。该规划是由国务院要求,住建部、发改委、卫计委、教育部等中央19大部委联合编制,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战略规划。中规院主持了这项最重大规划的技术工作。

4个全球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

\

中国自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与各国在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互通日渐频繁,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中心城市承担起相应的城市交流合作的使命。

北上广深是一直以来的对一线城市的称呼,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引领京津冀、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迈向全球城市体系的最前沿。可以说,全球城市,就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招牌。

11座国家中心城市

——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

青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青岛要承担起山东半岛的最核心的责任,承担更加重大的国家使命!

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

\

“全省文化中心”、“区域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枢纽”,这年头,这类表述在各个城市的官方介绍中越来越频繁。但“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则不是靠自封就可以得来的。那得是经国务院批复后,才会被外界承认。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名额,全国只有十余个,那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呢?

其实,全国中心城市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五个城市分别是京津沪穗渝,即四个直辖市加上广州。而随着近年来国家战略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新增的中心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016年5月,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而12月28日,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此外,中心城市还担负着带领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的职责,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大势所趋,青岛迈向国家中心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成都、重庆之后,陆续有郑州、武汉、厦门、广州和西安等城市通过不同渠道确认已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大家对青岛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期盼更为强烈!

自2010年以来,青岛制定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让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果,再辅以良好的历史机遇(国家对全国城镇体系的战略性重构),让青岛这座城市的未来变得憧憬无限。

\

在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围绕国家战略和蓝色经济的新要求,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提升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而在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也为青岛未来成为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型城市,青岛未来的“中心性”特征明显,青岛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已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未来4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发展区域,是构建中国南北城市发展均衡的全国城镇体系的重要支撑,青岛引领的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放眼欧美的国际化大都市,诸如美国的纽约、旧金山,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都是把建立相对均衡的对外开放格局当成其重要的全球化战略。在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向东北部开放显得极为迫切,建立以青岛为首的一批沿海国际新门户显然已经成为下一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后续很多政策层面的优惠会有相当程度的倾斜,国家级的资源会全力支持中心城市的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对接世界的跨省市龙头大都市!青岛的未来:一幅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光影]

分享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