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全域统筹走出“青岛路径” 山东最富区市青岛5席

2017-01-18 10:42:03
责任编辑:帛幼
\

城市增长边界示意图

\

西海岸生态观光园(资料图片)。

\

城镇体系布局示意图

\

制图/宁付兴

近日,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榜单:2016年,全省共有6个县市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百亿,其中除了排名第三的济南历下区外,其他5个全部集中在青岛,分别是黄岛区(西海岸新区)、崂山区、即墨市、市北区和市南区。而就在5年前,全省县市区财政收入5强榜上,身为全省发展龙头的青岛,竟无一上榜。

从“落榜”到“霸榜”,这5年来,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引下,青岛的老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新区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四市发掘发展密码实现腾飞……如今的青岛,南北差距缩小,东西均衡发展,一张全域统筹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独占鳌头,

最富区市青岛五席

临近春节,山东省财政厅给岛城人民又带来一个好消息:2016年,山东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6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全省共有124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过百亿的有6个。这6个县市区中,有5个是来自青岛,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市、市北区和市南区分列1、2、4、5、6位。

经济转型升级,通常也伴随着城市分化。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千城一面的唯GDP时代,越来越重视城市独特的功能定位和经济结构优势。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新结构经济学中所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包括城市,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要有竞争力,其产业必须符合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

据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455.71亿元,青岛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6亿元排名全省第一。然而在县市区排行榜中,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却遭遇尴尬。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1个,其中过20亿元的40个,过30亿元的21个,5个县(市)超过40亿元,分别是烟台龙口、滨州邹平、潍坊寿光、枣庄滕州、潍坊诸城。紧随其后的是青岛崂山区、济南历下区、泰安新泰市、青岛胶南市、青岛即墨市。

在随后的几年里,青岛的财政收入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财政收入670.18亿元、2013年788.72亿元、2014年899.25亿元,至2015年,青岛的财政收入达1006.26亿元,这也是青岛财政收入历史上首次过千亿,成为山东历史上首个过千亿的城市。而从十一五末的2010年的452亿元开始,到2015年的1006.26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年均增长17.33%,足以看出青岛经济的发展质量。青岛也正式进入了全国副省级城市财政收入的“千亿俱乐部”。更值得称道的是,到2015年,全省5个县区市财政收入超百亿,青岛占据了四席,分别为黄岛区、崂山区、市南区、市北区。

到2016年,这一数字仍在增长。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稳居全省首位。

全域统筹,

激发全城发展活力

从榜上无名到“霸占”榜单,青岛是如何在短短5年之内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的?

改变从重塑城市布局的规划开始。

在一次讲话中,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提到,“过去的所谓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城区规划,这次青岛搞的是全域统筹规划,即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空海地(包括地下)的统筹等等,我们的这轮规划要考虑未来青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持续发展。”

2012年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的决策层从空间格局的重塑着手,确定了青岛未来的空间布局,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大青岛”的宏伟版图至此轮廓清晰。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

2016年初,《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这一着眼于青岛未来城市发展路径的城市规划巨制,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

早在2012年底,青岛不再有四方区,也不再有县级市胶南,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市北和黄岛区,让青岛统筹公共资源、提高效率、衔接西海岸,发展蓝色经济有了更好的保障,让“大青岛”格局初显。

过去五年,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西海岸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蓝谷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红岛高新区跨步发展,集中了数条千亿级新型工业产业链的“一谷两区”已经成为青岛未来经济活力增长的重要动力。

打造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青岛各区市、重点功能区在寻求自身的定位:蓝谷和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蓝谷核心区获批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12个重大科研平台加快建设,对建设海洋强市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国家政策试点全面实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成为带动全市发展的增长极;红岛经济区科技生态人文新城初具规模;市南总部经济中心区、市北中央商务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崂山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城阳轨道交通产业区、即墨汽车产业基地、胶州临空经济区、平度南村家电产业园、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域“各司其职”,协同发展又各具特色,组团发展产生叠加效果,为“十三五”时期青岛的城市设计和谋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青岛GDP总量预计突破万亿元,这不但是数量的增长,更有质量的提升。

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暨中国绿色发展高端论坛”,发布了《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这份报告测算了30个省(区、市)和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并推出各地区的“绿色体检表”、城市绿色发展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内容,青岛绿色发展公众综合满意度排名全国第5位。

协调发展,

本土优势日益凸显

“县域强则城市强”。

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青岛的县域经济都是默默无闻的,别说是全国范围,就连省内比拼都鲜有拔尖者。

青岛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国看,与动辄县域经济占比70%多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2011年前,占全市近七成面积的青岛县域,经济产出勉强过半,是一个刺眼的短板;在省内,青岛身为龙头,担负着带动全省的重任,但却连自己的县域都没有带起来。

究其原因,青岛郊县,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划归青岛,由于历史“惯性”作用,青岛没有跳出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规划一直仅限于城区规划,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诸方面,都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支撑,广大县域优势始终无法充分发挥。

这种局面随着“全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得到根本改变。

2011年,青岛出台城市历史上首个全域发展规划,“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布局的展开,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空前释放。过去的“十二五”期间,青岛坚持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治的局面,把县域纳入了与主城区更为紧密衔接的“同城发展时代”。

身为县级市的即墨“幸运”成为海洋科技新城蓝色硅谷的承载地。海洋科技新城成为区域的强力引擎,数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基于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千亿级市场商贸集群,因即墨古城崛起的城市中心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即墨国际陆港,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几大产城一体的重点组团撑起了即墨的飞速发展。在2016年9月出炉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中,即墨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县域城市第9位,山东省首位,是江北唯一进入全国前10强的城市。

其他3市也不甘落后,按照全域统筹的战略,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走出了各自的特色发展道路。在2016年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发布的“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青岛4个县级市全部入围。

李群曾多次强调,相较国内同类城市,地域海域比较广阔是青岛一个很大的本土优势。伴随着县域在全市经济版图的大显身手,这一优势正迅速“变现”:基础设施方面,全市陆续完工、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际轨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县域的发展承载能力脱胎换骨;产业布局方面,全市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巨大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青岛县域正在“全域统筹”开启的新纪元中加快腾飞。

取用有方,

政府财厚反哺民生

政府的腰包鼓了,反哺民生是第一要务。

去年,李群在前往市财政局看望慰问财政系统的干部职工时指出,财政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他指出,要用好财,围绕改革发展重要领域、民生重要事项等方面,把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青岛宜居指数居第一位。居民幸福感的不断提升,除了得益于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民生问题的不断改善更是关键。

2016年这一年来,青岛集中财力优先保障改善民生,将973亿元财政支出投向各个民生领域,占到财政支出的72%。通过优化政策措施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企业融资、减费降税,多元投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惠民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去年,青岛市在增进民生上持续发力,公共服务不断改善。重点加大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三农、扶贫、公共事业6个方面的保障力度,支持提高了15项民生保障标准,新增了6项民生保障事项,扩大了3项民生保障范围,大部分民生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多项政策为全省唯一。除城乡低保标准、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标准大幅提高之外,青岛市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52元,投入1.4亿元保障药品“零差价”销售,降低群众就医费用。

面向“三农”的财政支出,补齐了生态短板。青岛市去年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4.4亿元,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推广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安排2.4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拨付1.4亿元,对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农民给予“生态补偿”。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2016年市级财政统筹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6亿元,是上年的4.2倍。建立市级财政精准脱贫转移支付制度,2016年-2018年对全市10个经济薄弱镇、186个经济薄弱村和200个省定贫困村,每镇(村)每年分别给予200万元、30万元和40万元专项补助,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确保脱贫不返贫。

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让群众更有“幸福感”。2016年安排公交、自来水、燃气、供热等财政补贴10亿元,新增投入轨道交通项目资金12亿元。新增投入新机场项目资金6.5亿元,统筹各级各类资金投入265亿元,启动棚户区改造6万户。

2016年,青岛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供暖”力度,从给政策增信心、助创新添活力、帮融资解难题、降税费减负担四个方面入手,助推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统筹11亿元支持实施“大众创业”工程,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9亿元,贴息1760万元,政策性扶持创业2.6万余人。支持设立8支创业孵化与投资基金,给予创业期企业无偿资助或股权投资。设立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为400家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43亿元。实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补助,扶持项目91个,新增技改贷款额55亿元。支持设立注册资本2亿元的混合所有制科技小贷公司,满足科技型企业的用款需求。通过积极推进“营改增”改革全行业覆盖、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为企业和社会减免税收140亿元。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扩大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为企业降费2.1亿元。

2016年,由市财政牵头争取到国家地下综合管廊示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等多项高“含金量”政策,3年内将获得中央财政共33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同时,争取财政部下达青岛市地方债额度413亿元,为2015年的近两倍,充分保障了公益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

青岛是900万青岛人的青岛,市民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全域统筹的理念之下,所有的区市正变得越来越强,并且各有特色互相配合。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青岛这座城市“宜居幸福”的成色才会更足,一座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半岛记者 景毅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