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三星:Note7因电池缺陷起火 将加强电池安全性

2017-01-23 10:0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光影

据韩媒报道,北京时间1月23日上午9点,三星召开发布会,宣布Galaxy Note7的爆炸原因。三星称,Note7手机因电池缺陷起火,将加强电池安全性。

三星电子无线事业部总裁表示,从结论上来看,Note7燃损的原因在于电池。

他表示,在设计过程中,就Note7的电池设置了规格标准,但存在的问题未能在手机发布前发现和证实,对此感到非常痛心和抱歉。

2016年8月3日,三星Galaxy Note 7在万众期待中全球首发。

2016年8月3日,三星Galaxy Note 7在万众期待中全球首发。​

2016年8月3日,三星Galaxy Note 7在万众期待中全球首发。一经推出,光在开卖当天就卖出 3.5 万部,瞬间刮起一股换机潮,部分色款严重缺货。

然而,好景不长。8月24日,一位韩国网民在一个名为“ppomppu”的网上论坛中上传了7张Note 7被严重烧毁的照片。不过这起事件并没有受到重视,三星表示,用户应该使用官方充电器,并且在充电时将手机远离人体。

本以为这是操作不当导致,但随后相继在韩国本土发生多起Note7电池爆炸起火事件证明,这并非偶然事故。自此,三星Note 7“爆炸门”逐渐发酵,引起广泛关注。

截止2016年9月2日,Note 7电池燃烧报告已积累出现 35 宗。三星公司宣布,因电池缺陷问题,停售Note7手机,允许已经购买到此款手机的消费者两周后置换新手机。此外,三星宣布召回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250万部Note7手机。三星声明,目前在中国大陆销售的Note7使用的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电池供应商,电池并不存在安全隐患。

9月5日,澳大利亚一名消费者把他的 Note 7放在酒店床边充电,结果不幸发生爆炸,手机全毁,酒店的床单和地毯也被殃及。此外,美国也连续发生多起事故,美国一共报告了92宗Note 7 电池故障。

\

​  9月8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建议民航乘客,不要在飞机上使用 Note7手机或充电。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运输部门和航空公司也都对Note 7下了禁令:包括禁止开启电源与充电,不接受托运等。

9 月 14 日,为了防止事故再次发生,三星推送系统升级,限制 Note 7 只能充电到 60% 电量,将电池密度保持在安全水准,防止电池短路引发爆炸。

10月8日,继第一版的Note 7爆炸事故频发导致大规模召回之后,三星为用户更换的改良版Note 7在一次航班上出现冒烟事故,引起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调查,如果事态严重,三星Note 7将面临罕见的二次召回。

10月9日,AT&T和T-Mobile这两家美国移动运营商宣布,暂时停售三星这款手机,并不再接受Note7换新。

10月10日,三星电子宣布暂停Galaxy Note7生产。10月11日,此前一直正常销售的中国市场也开始全面停售。

【连锁反应:品牌形象受无形损失】

\

​  三星Galaxy Note7遭遇的重大安全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

自Note7爆炸以来,三星的销量呈直线下降趋势。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73亿部,同比增长5.7%。但尽管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反弹,三星智能手机销量仍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滑坡,同比下降14.2%,至7170万部。市场份额为19.2%,创下历来最差表现。

对于三星来说,启动Note 7手机的全球召回,导致损失超过10亿美元。

为此,三星出售所投资科技公司的股份,以筹集现金。三星已出售硬盘厂商希捷、芯片公司Rambus、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ASML,以及日本电子公司夏普的股份。

三星没有披露这些股份出售带来多少现金,但筹集这些现金将有助于应对召回事件所需的成本。不过长期来看,三星建立了多年的品牌形象受到的无形损失难以估量。

【浴火重生:“收买”消费者不容易】

\

时隔4个多月后,在Note7“爆炸门”消息略微平静之际,三星却选择公开原因,其背后的意义值得深思。

有媒体分析称,三星需要给消费者、董事会以及媒体一个交代。因为只有这样,其接下来的发展之路才会顺畅。

而伴随着三星Note7爆炸原因的公布,解决措施也将随之推出,消费者对于三星的认知也会有所改变。三星想要重新返回手机市场,必须让用户接受。

此次公布爆炸原因或是为了让消费者知道,三星已查找到了爆炸原因,并有能力进行改变,希望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为即将上市的新产品“铺路”。

经历过此次“爆炸门”风波后,无论三星是否能彻底解决自身的问题,想拿回原有市场份额,恢复企业形象,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