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走进“创时代” 青岛搭建多层次全要素创新平台

2017-02-25 07:57:32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帛幼

原标题:创新引领 青岛走进“创时代”

创新引领 青岛走进“创时代”

在青岛这座有着百年现代工业基因的城市,青岛正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努力使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劲引擎。从青岛“十二五”时期的经济情况看,创新指标都要高于其他增长指标,创新对青岛经济稳中有进发挥关键作用。

看青岛智能制造的“蝶变”,看新兴产业的潮流,看科技创新的引领,城市竞争力说到底是创新力,青岛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创”时代。

新模式

“经营院士”带动产业链升级

在位于李沧区金水路171号,有一个占地面积约88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建有26栋多层办公楼的园区,是青岛市内唯一一个多层、低密度、高舒适性花园办公园区——青岛国际院士港。

从2016年5月设想,6月3日正式启动,不过短短半年时间,青岛国际院士港初见规模和成效。如今,这里是李沧区确立的重要创新点之一,被外界点评为 “不走寻常路的选择”,袁隆平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院士进驻,产业突围思路由 “经营总部”成为“经营院士”。

“一个院士带着一个研发团队,带着一个主导项目或一批衍生项目,如果推进顺利,很有可能形成百亿级、千亿级甚至是万亿级的产业链。”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都文杰对此信心满满,“一期实现30名左右院士入驻,二期实现70名左右进驻,用3到5年时间实现百名院士进李沧,真正把李沧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院士区。 ”

都文杰说,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亿级产业链,助力青岛实体经济发展更上层楼。

入驻的每一位院士皆是叱咤各个领域里的“大腕”:王玉田院士是国际著名神经领域科学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周寿桓院士是著名的光电子与激光技术专家;袁隆平院士更是无需赘言,“杂交水稻之父”的赫赫盛名享誉国内外……

走出自己创新路径的青岛国际院士港,显然越发清晰自己的定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国际、国内院士及团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的运作模式,力图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

新材料

利用资源加速推进特色产业

青岛一手抓规模与转型,一手抓创新与技改,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向新兴、蓝色、高端和智能方向发展。可以说,石墨烯产业正是青岛践行这一思路的典型代表。

去年,“石墨烯”这个名词被千家万户所熟知,青岛相继获批海洋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石墨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设立国内首只石墨烯天使投资基金,举办2016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重点培育石墨烯工程塑料、复合橡胶、改性锂电池、防腐涂料等应用产业集群和示范基地。

石墨烯是当下最前沿的科技材料,被各国争相研究和开发。一块一厘米厚的石墨烯板,能够让一头5吨重的成年大象稳稳站在上面;用石墨烯做的手机电池,一秒内就能把电充满;以石墨烯为材料的平板电脑,可以随意折叠成手机大小放在口袋里……

目前,在青岛以高新区、平度市、莱西市为代表的一批石墨烯产业先行区和示范区,已形成了区域合作。青岛昊鑫科技公司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导电剂为石墨烯应用切入口,伴随着下游产业的发展,2015年成功实现盈利,预计今年营收规模仍将保持大幅增长。 “目前,青岛昊鑫石墨烯导电浆料产能5000吨/年,已实现对比亚迪和国轩高科批量供货,并在持续放量中。 ”公司总经理王昆明表示,公司产品能够有效提高电池容量,给下游企业带来效益,因此成为业内率先实现盈利的石墨烯应用企业。

“青岛的传统制造业比较发达,而石墨烯恰恰就能针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好多的技术支撑。”对于青岛发展石墨烯产业的重要性,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如此表示。

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值翻两番

青岛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年轻的一员,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后发先至,2016年呈现爆发性增长,完成产值21.1亿元,较2015年翻两番。

岛城目前共有两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分别是青岛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已建成山东省内唯一的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以及电动货车、物流车、中巴车等车型的生产基地,全年完成产值15亿元,投资3.5亿元的二期项目也正在推进。北汽新能源汽车一期项目投产运行,二期已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投入生产。

同时,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亦势如破竹。目前,青岛共有3家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企业,全年累计完成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50%。

除此之外,华创风能、大唐风电、昌盛日电、中科院能源所等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据统计,2016年本市30户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共完成产值125.2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仅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

两家德资企业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和贝克曼沃玛金属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分别生产风电电机和风电钢构内部件,今年客户需求增加。 2016年12月初贝克曼二期产业园区建成投产,预期2017年将有跨越式发展。

/ 引智 /

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60万

对一个城市而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众创生态,才能让各类创新要素互助共生、聚合裂变,形成创新的“热带雨林”。显然,在这片“热带雨林”当中,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高地,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大院大所在青岛纷纷落地,首先带来的是高端人才的汇聚。仅去年一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2.1万人,同比增长1.7%,其中博士和正高职称人才1465人,同比增长17.9%。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60万人。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等多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实现了我市诺奖人才引进“零”的突破。

/ 数据 /

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破百亿

据统计,2016年青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34953件、授权6561件,授权量同比增长26.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290件,同比增长40.2%;PCT国际专利申请906件,同比增长167.3%,总量占全省64.8%,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04.12亿元,同比增长16.28%,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近年来,青岛市在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348家,比2011年增长了2.3倍;全市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2.9%左右,比2011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1至11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5894件,同比增长29.7%,增幅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 记者手记 /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国之基。“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青岛实体经济表现抢眼,交出出色答卷,引起全国的关注,受到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高度赞扬。

连日来,早报记者兵分多路,通过拼块头、重品质、找定位、补短板、创时代五个角度,解读青岛实体经济蹚出的新路、形成的“青岛特色”。剖析本质来看,青岛对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体现的是高度的前瞻性和积极有为的行动。而创新,则是青岛深耕实体经济的另一个新动能。

实体经济并非 “落后经济”,青岛没有丢掉这个“家底”,而是以创新驱动完成了实体经济的各项改造,使其向着更高端、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底”厚实、成色十足、不断创新的青岛实体经济,必定引领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继续阔步向前。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