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90后青岛小嫚卖王哥庄馒头 一上午卖五六百斤

2018-02-13 09:25:34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火啦!90后青岛小嫚卖王哥庄馒头,一上午能卖五六百斤

\

张翠摊位前的客人络绎不绝。

“枣饽饽还有么?”“枣饽饽和大鱼花都卖完了,您明天早点来买吧”……腊月二十七(2月12日)早上9点多,这样一段对话在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市商城路综合市场反复上演着。90后小摊主张翠自家蒸的王哥庄大馒头备受追捧,进入腊月更是销量大增,“平日里卖200斤左右,现在每天500多斤都不够卖的,而且早早就卖完了。”当天她带来了570多斤馒头,从6点半出摊,不到9点半就全部卖完了,“我会一直坚守到腊月二十九,本来想着三十也来的,太累了想休息下。”

90后小嫚摆摊卖馒头

蔬菜瓜果、海鲜肉类、干果面点……临近年关,不论是商场超市还是农贸市场,每天上演着年货大作战,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市商城路综合市场当然也不例外。12日上午8点40分,市场里人头攒动,每个人手中,或拎着肉菜,或推着小车,或提着礼盒,各个满载而归,年味儿十足。而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藏身”于蔬菜区的一个馒头摊特别引人注目。在市场上做买卖的,大多是中年人,这个摊主却出生于1993年,而且是一个小姑娘。只见她边熟络地和客人们打着招呼,边麻利地将馒头打包、收钱,忙得不可开交。她叫张翠,家住王哥庄镇,她卖的都是自家做的馒头,“纯手工制作,用铁锅蒸馒头,烧的是木柴。”据介绍,王哥庄馒头好吃离不开本地山泉水、手工揉制、木柴烧火、大锅闷蒸这四个基本步骤。首先,和面时要采用当地的崂山泉水和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面粉,这样才会口感好;其次,在发酵时采用老面引子,有老面独特的味道;再次,揉面成型也全部都是手工,使面更加均匀;第四,蒸馒头要用木头烧火在大铁锅里蒸,因为用大铁锅蒸的大馒头底部会被高温烧硬,咬起来特香。“你看我们这馒头捏起来硬硬的,很实诚,好吃,不像外面卖的那些暄软。”张翠告诉记者,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确实非常辛苦,“现在不少人都用电锅蒸,确实省力,但肯定没铁锅蒸、柴火烧的好吃。”

“这馒头确实好吃,我一直都买她家的。”正在买馒头的市民王大妈说道,她每周都来买三四次馒头,已经买了一年多了,“吃惯了她家馒头,吃别家的就觉得不对味。”据了解,到市场上卖馒头,张翠已经干了两年了,“基本上来买馒头的都成老顾客了。”

不到仨小时卖完570斤

“这枣饽饽给我来几个。”“枣饽饽卖完了大姨,您明天再过来吧。”“这里这不还有吗?”“这是别人定好的,一会儿过来拿”……不到半小时,这样的对话在张翠的小摊上反复上演着。她告诉记者,进入腊月后,馒头卖得特别火,“平时我每天拿200斤左右馒头,从7点开始出摊,到12点左右就卖完了。”而如今,她每天拿五百多斤,卖到11点半就没了。这还不算完,2斤一个的大馒头、3斤一个大大鱼花都得提前订才行,不然现场根本买不上,“还有枣饽饽,我今天带来100斤,不到俩钟头就卖完了。”

当天,张翠总共带来了570多斤馒头,从6点半出摊,不到9点半就全部卖完了,速度之快出乎张翠的意料,也让不少老顾客扑了空。市民刘女士也是其中之一,没买上馒头,她明显有点急了,“那你明天还来吗?”她急切地问道。听到张翠说会一直出摊到腊月二十九,她长舒了一口气,“我觉得今天来得挺早的,没想到还是没买上。”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早上7点半在家收拾了一圈就出门了,9点到市场买馒头本以为时间非常充裕,却扑了空,“看来过年了,大家都着急买馒头。”感慨于市场的火爆,她怕自己再错过,便决定先和张翠预订好,“大鱼花给我来两个,还有大馒头、枣饽饽……”按照刘女士说的,张翠在小本子上认真做着记录,完事后,刘女士说了一句“我明天过来拿”便转头离开了。

“不用交个订金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翠表示不必担心,这种情形她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常年买我的馒头,关系很铁,不需要订金。”她说,在市场摆摊两年,不管是其他摊主还是客人,都已经很熟了,“如果要到市场上找我,就说‘经常在这摆摊买馒头的胖嫚’,很多人都认识我。”

\

不少客人向张翠预订明天的馒头。

为御寒穿两条厚棉裤

进入腊月后,馒头需求攀升,张翠也会比往常早些起床、出门,“以前5点、5点半起床,现在得4点。”对于很多人来说,5点半起床已经很痛苦了,这个25岁的小姑娘却早已习以为常,但凌晨4点起床,对她来说同样是个挑战,“我定的闹钟是3点半,但闹钟一般叫不醒我,会把隔壁的爸妈叫起来,然后他们就开始忙活,爸爸会帮我把馒头装车,4点时,妈妈会把我叫醒。”洗漱之后,顾不上吃早饭,张翠赶紧上车,先把2位分销商的馒头送去,然后再赶到市场。

五六百斤的馒头,一个小姑娘怎么卸货呢?张翠说她一个人一次最多运70斤馒头,但好在“我的人缘还不错”。一个小姑娘风雨无阻每天赶早市,再加上性格爽朗,博得众人喜爱,所以,每天早上卸货时,其他摊主都会搭把手。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每日伸出援手,让张翠的心在这冬日里也是暖暖的。不过,心里的暖也无法祛除这户外实实在在的寒冷。

市场里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御寒只能靠衣服。记者在市场上待了半个多小时,就已经手脚冰凉,脚都已经快冻麻了。而张翠,从早上六七点开始,一待就是一上午,为保暖,她就只能一层层地裹衣服,“我这穿了两条厚棉裤,还有一条打底裤,再加上最外面这条,一共4条裤子。”衣服也一样,毛衣、棉马甲、大棉衣,能穿的都穿了,也顾不得穿上后体态臃肿了,“市场里实在是太冷了。”

家里24小时轮班做馒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前方馒头卖得火爆,当然离不开后方做馒头的人。张翠告诉记者,家里开的馒头店,她的出摊只是销售途径之一,“我们还做礼盒。”6斤装、8斤装、10斤装,“我这边今年订出去700箱左右,妈妈那边2000多箱。”而不论是出摊卖,还是礼盒装,这些馒头都出自张翠家的海秀馒头店。

和面、切面、压面、切块、手揉成形、发酵……这是馒头上锅蒸前的工序,每一道都需要人力的参与;上铁锅蒸馒头,锅里加多少水、底下加多少柴、各规格的馒头多长时间出锅等,样样离不开烧火师傅的把握。所以,“七八个工人加上我妈我爸,我三爸爸三妈妈、大姨大姨夫,十几个人忙活才能忙得过来。”张翠告诉记者,这十几个人每天轮班上阵两班倒,全天24小时开工,一天能做四五千斤馒头,“我爸爸还有个蛤蜊池,所以他得边卖蛤蜊抽空回家烧火。”说到这,张翠有点调皮地笑了笑,忙年做馒头,可是把他们一家人忙活得够呛,“每天都互相打气倒计时,马上就能熬到头了。”张翠告诉记者,她腊月二十九最后一天出摊,打算好好给自己放一个假,出去玩一趟,“到正月18再出摊。”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