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乡村振兴看青岛:想富口袋先富脑袋

2018-03-23 09:54:48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乡村振兴看青岛:一个小乡村"脑袋"是怎样富起来的

\

丁连国使用过的笔记本,记录了村子的发展历程。

\

西南庄村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看上去整齐大方。

文化振兴,让乡村文明更有“嚼头”。“结合本村优良传统,实行‘以文兴村、以德治村’和依法治村相结合,抓好调解和治安工作,搞好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成为西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后,丁连国确立了这样的“村规”。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百姓口袋富须要脑袋富,西南庄村地处龙马文化发源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清代曾出过一门三进士。近年来,村子格外重视文化振兴:成立“农民书法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书法大赛;成立文化宣传队、制定村规民约……这些经历都记录在了丁连国的笔记本里。

文化味浓

书法作品挂在墙上展示

近日,在西南庄村,半岛记者首先看到了一面又一面文化墙。文化墙上,有的记载了村子的历史,有的记录了村子走出去的文化人。还有不少墙展示着书法名家的作品,这是2017年村里举办的书法大赛作品。“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有文化味儿的村子不多见!”大村镇一名工作人员感叹,哪怕在城市中,只有个别文化公园才能有这样的集中展现。

在村子航拍照片上,西南庄整齐划一,美观大方。作为村书记,丁连国看着照片,如数家珍般讲述出村子的发展历程。“这一排房子最先建起来,后来建起对面一排房子。最后,所有房子都集中在穿过村子的大路两侧。”

作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的当家人,丁连国自然很自豪,但这些年的经历却并不轻松。

在他成为村干部后,丁连国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他手头的多个笔记本已成为重要“史料”。

半岛记者见到了其中一部分笔记本。这些本子有大有小,里面记录着村子里的大事小事。丁连国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将工作中的内容记录下来,方便记忆,也方便传达。目前,他使用的笔记本是去年村里统一制作的,A4纸大小,黄色封皮上只有两行字,上面是“工作笔记”,下面是小字“西南庄村民委员会”,他在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注明时间“2017.12.21”。“从笔记本上也能看出时代的进步。”丁连国感叹。通过近几年笔记本中的内容,半岛记者梳理出了西南庄村的文化振兴之路。

底蕴深厚

曾出过“一门三进士”

出生于1963年的丁连国,成为西南庄村的当家人时,村里经济条件有限,“现金只有500元,债务却有39万元。”丁连国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村里做买卖的人用手指头就能数过来,电焊工、收废品、小卖部、卖肉的……大约五六家,他们是村里有钱的买卖人。”

还有一点让丁连国受不了。“我们西南庄村有一段时间以笑话、段子来作为我们村的经典,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发誓一定要重新包装西南庄村。”丁连国说。

与当时的现状相反,西南庄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诸城一带很有名,清朝曾出过“一门三进士”,也有明散曲家丁前溪小令传世。

在他的笔记本上,多处可以看到对于当时状况的分析。其中写到面对现状查找原因,第一条是“干部素质低、工作简单,思想观念陈旧”,“农村干部的素质还要不断提高:不能听取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对政策掌握不透;自己说了算,发生问题又不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导致部分群众不满。根本原因是干部素质不高……现在农产品市场疲软,产业结构虽然都在不停的调整,但代价太大,风险也很大。”在找到了这些原因后,丁连国带头,确定了西南庄村的发展方向,“以文兴村、以经富村、依法治村、以德安村”。

以文兴村

村民有意见能“投稿”

将“以文兴村”放在第一位,西南庄村做了很多事情。成立《村志》编写小组,充分挖掘出村历史上有名的古人古迹,编写成两万字的《村志》,“广泛宣传,让村民感受本村的人文精神。”丁连国介绍。

西南庄村成立了“书法协会”,每年冬季邀请全区书法大家举行一次书法大赛。2017年中秋举办了“大村丁氏丁酉中秋笔会”,30余位丁氏后人齐聚一堂,共传丁氏文化。在这一风气熏陶之下,村里从5岁儿童到70岁老人,都能写上几笔。丁连国说,这样做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而是引导创造一种氛围,让大家都向往、崇尚。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能够不知不觉地提高村民素质。

村里还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伍,自编自唱自演,通过宣传本村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丁连国说,从村干部的穿衣戴帽开始改变,还设立村民“热话台”。“在村委办公室门口利用黑板设立了‘大大小小村内事,是是非非大家谈’专栏,有什么想法、看法、意见,平时不方便说,可以投稿,我们写在这个黑板上。”通过这一办法,村干部能够倾听群众呼声,传播村里的好人好事,在批评中规范道德。

村子先后投资8万余元建立起了图书室、农民夜校,购置音响、电视、电脑等电教设备,添置了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娱乐设施,建成了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大院。“不少人闹不明白,一个农村,弄这些东西干什么?”丁连国会告诉他们,社会发展很快,农民也不能只会低着头在地里干活,农民也要接触先进的事物,学习新知识,开拓眼界。

为了开拓眼界,丁连国还做了一件事:带着村民外出学习参观。“村里出钱,去过寿光、安丘、诸城……没钱的时候借钱也要去。”丁连国说,要借着这股劲儿,把村里能干事的人都拉出来。

做大做强

千亩牡丹园即将开放

“以文兴村”为什么能排在第一位?在丁连国看来,存在于每个村民心中的文化底蕴,都是有意义的。“要不是大力提升全村文化素养,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到。”丁连国说的“很多事情”,指的是近几年村里做成的几件大事。

其中一件事是,2016年村子引进千亩牡丹园。“本来牡丹园选址不在我们村,在最初的选址地,花了不少时间,也没能调出足够的地。”丁连国说,不少农民对土地感情深厚,不愿意离开。选址地最后考虑西南庄村,他立即着手开展做村民的工作,最后进度出乎意料的快,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调地2000亩。

这件事还有个“前传”。2012年,有西安来的客户在村里承包土地种苗木。丁连国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机遇,村两委班子中,只有他自己投了赞成票。经过一番仔细研究,这件事最终被促成。村民拿到了土地租赁费,每亩地一年1000元,他们还成为了自己土地上的工人,挣起了工资。

“那时候,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一亩地也挣不到1000元。”丁连国介绍,从2012年开始共流转土地近2000亩,实现村集体存款800余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201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050元。集体经济收入实现70多万元。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保证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每年7月1日以1000斤小麦的价格向村民支付,不论早晚都一样价格,让村民吃上定心丸。

2016年,整个村子中约100户村民脱离了“土地依赖”。这些村民有的成立了卖菜专业团队,有的做起了废纸、粮食贩卖生意,“全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靠天、靠地吃饭了。”丁连国说,正是文化振兴,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村子欣欣向荣。不久,千亩牡丹园将向公众开放,迎来发展新局面。此时,丁连国和村委却觉察到一丝“危机”,“被动打工是危险的,我们村子应该走独立的路。”他说,接下来将根据村子现有的旅游条件,大力发扬丁氏文化美丽,打造藏马山丁氏文化生活景区。

如今的乡村文化当中,既有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古老乡村文化,又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新元素的现代乡村文化。它们都积蓄着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这股力量既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农村群众不断朝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党委副书记张贤成一语道破:“经济先行、文化引领,过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是大村镇不断发展的根本追求,百姓口袋富须要脑袋富,只有脑袋富起来,才能真正富起来、长久富下去。”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专家建议

打造人文意蕴乡村精神

山东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才学家薛永武对农村文化振兴有着深刻的思考。

薛永武说,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我们首先要认真对乡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具体和深入的调研,充分了解乡村文化存在的薄弱环节。

根据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薛永武认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从理论上认清文化的内涵。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作为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的社会现象。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一定要从全面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入手,这是人才强乡战略的需要,也是促进乡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提升乡村文化的形象塑造。塑造和谐完美的乡村整体形象,打造现代人文意蕴的乡村精神。一是有形的形象,包括农民形象、农村形象、农村品牌、农民语言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等。二是无形的形象,包括乡村精神、乡村文化、管理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乡村愿景、乡村会风气、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等。

同时,要建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把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乡村文艺、体育与文化设施的建设,注重文化设施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其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下乡下基层工程,不断丰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最后,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

根据青岛市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薛永武还有具体的建议: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加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充分利用青岛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荟萃的优势,实施周末专家学者送文化下乡的公益性活动。实施文化讲堂传播工程。通过政府采取购买的方式,鼓励优秀的文艺团体和电影公司送艺术下乡。最后,加强乡村文化品牌的培养。

\

西南庄村随处可见浓厚的文化韵味,丁连国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文化墙。

2016年,整个村子中约100户村民脱离了“土地依赖”。这些村民有的成立了卖菜专业团队,有的做起了废纸、粮食贩卖生意,“全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靠天、靠地吃饭了。”丁连国说,正是文化振兴,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村子欣欣向荣。不久,千亩牡丹园将向公众开放,迎来发展新局面。此时,丁连国和村委却觉察到一丝“危机”,“被动打工是危险的,我们村子应该走独立的路。”他说,接下来将根据村子现有的旅游条件,大力发扬丁氏文化美丽,打造藏马山丁氏文化生活景区。

如今的乡村文化当中,既有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古老乡村文化,又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新元素的现代乡村文化。它们都积蓄着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这股力量既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农村群众不断朝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党委副书记张贤成一语道破:“经济先行、文化引领,过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是大村镇不断发展的根本追求,百姓口袋富须要脑袋富,只有脑袋富起来,才能真正富起来、长久富下去。”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专家建议

打造人文意蕴乡村精神

山东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才学家薛永武对农村文化振兴有着深刻的思考。

薛永武说,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我们首先要认真对乡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具体和深入的调研,充分了解乡村文化存在的薄弱环节。

根据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薛永武认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没有乡村文化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从理论上认清文化的内涵。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作为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的社会现象。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一定要从全面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入手,这是人才强乡战略的需要,也是促进乡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提升乡村文化的形象塑造。塑造和谐完美的乡村整体形象,打造现代人文意蕴的乡村精神。一是有形的形象,包括农民形象、农村形象、农村品牌、农民语言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等。二是无形的形象,包括乡村精神、乡村文化、管理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乡村愿景、乡村会风气、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等。

同时,要建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把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乡村文艺、体育与文化设施的建设,注重文化设施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其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下乡下基层工程,不断丰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最后,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

根据青岛市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薛永武还有具体的建议: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加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充分利用青岛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荟萃的优势,实施周末专家学者送文化下乡的公益性活动。实施文化讲堂传播工程。通过政府采取购买的方式,鼓励优秀的文艺团体和电影公司送艺术下乡。最后,加强乡村文化品牌的培养。

■相关新闻 文化扶贫 送戏到地头村头

“变脸”上演;《荷塘月色》吹奏起来……观众们有节奏地拍着手,还跟着合唱起来。近日,这样一幕频繁在岛城乡村街头出现:青岛演艺集团京剧院文化下乡巡演,就在小麦联合收割机旁,在农村窄路上,将最丰富精彩的传统文化带到村民身边。京剧院院长张克岱介绍说,经济文化两手抓,既要实现物质脱贫,也要实现精神脱贫,让广大村民过上幸福美丽新生活。

张克岱介绍说,去年京剧院到平度、莱西等地共进行了20多场文化下乡演出,比如:2017年11月24日,京剧院来到平度市新河镇为当地村民奉上精彩曲目;2017年11月25日来到革命烈士刘谦初同志的故乡;11月27日赴往莱西市人民广场演出;11月28日至12月5日青岛赴往平度市仁兆镇、南村镇、古岘镇、田庄镇和店子镇继续进行文化下乡巡演活动。

为了让农民欣赏到高质量的表演,京剧团的演员们认真排练,克服各种困难。演员马凤凤的孩子小,由于早晨7点从青岛出发赴演出场地,演出连轴转,每天都是晚上9点左右才回到家,根本顾不上照顾孩子,马凤凤自己即使生病发烧仍坚持下乡。在寒冷的冬季,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丝毫没有影响到青岛演艺集团京剧院演职员们表演的热情,同样,观众也是热情洋溢。每当经典的戏曲“变脸”上演,近距离观看节目的村民开心得哈哈大笑;每当有类似《荷塘月色》这样耳熟能详的曲目上演,村民们一边拍手一边合唱。活动结束,现场观众往往还意犹未尽,似有余音绕梁之感,不忍离去。

对于京剧院文化下乡巡演,革命烈士刘谦初同志的故乡——平度市田庄镇东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永刚说,全村537人,演出吸引了一百四五十名村民前来观看。表演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因为气氛热烈,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多。“村民们都很喜欢,也盼着这种活动能多一点。”刘永刚说。

“以前都是在城市里表演,习惯了舞台,也习惯了坐得远远的观众。这次下乡活动我才体会到,到观众身边去,收获更多。”一名初次下乡表演的演员说,村庄相比以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随处可见的农业机械、堆积如山的粮食、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就能看出来农村的发展变化。

然而,最深刻的印象要数村民们的变化,他们中很多人开着小汽车,盖起了小楼房,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不再是传统‘老农民’的形象,他们很新潮,能唱出来很多流行的歌曲,也认识很多经典曲目。还有一点,他们也都很外向,愿意和演员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当“变脸”演员来到村民中间,他们会和演员互动,拿出手机拍照片,还要学上一学。□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崔璞韩小伟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