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 支撑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原标题: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稳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工业强,青岛才能强。

2月22日,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对青岛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和举措开展部署。

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省委和市委的经济工作会议,再到省两会和市两会,“新型工业化”均作为重点工作被提及。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其中的核心思路。

工业是青岛的基因,是青岛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不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轨迹和产业基础来看,还是从全国其他城市的经验来看,青岛经济总量要再上台阶,工业制造业必须实现新突破。在这个意义上,面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这道摆在全国城市面前的共答题,如何在新一轮产业迭代中加快锻长板、补短板,让工业的脊梁挺起来、硬起来,是青岛面临的核心任务和挑战。

此次会议的召开透露出青岛在新一年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青岛发出动员令。

持续推动工业由“旧”到“新”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23年,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

●新兴产业培育上,青岛狠抓项目。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突破12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38项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70%以上关键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加快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基础优势

●青岛拥有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先发优势

●培育了以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为领军的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工赋青岛”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

落实政策 强化支撑 稳定增长

强企业

●完善全部4713家规上企业三级帮包服务机制,强化“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小升规”等企业梯度培育,努力推动126户倍增企业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长加厚产业经济底板

引项目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重点赛道,瞄准重点央企、500强和头部企业,靶向引进、建设、投产一批标志性牵引性大项目

厚实“工业家底”

新一轮产业革命驱动下,工业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加强。

新年伊始,城市集体交上2023年“答卷”。最受关注的“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在结束了2022年新增“挂零”的局面后再度扩容,常州和烟台成功进阶。而这两座城市的晋级,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的良好表现。2023年,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常州则增长8.8%。

不仅如此,“万亿俱乐部”中排名前十位的绝对头部,也大都有厚实的工业家底为支撑。排名第三、以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著称的深圳,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并再次拿下了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双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2%。第六位的苏州,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4万亿元新台阶。排在首位的上海,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94万亿元;位于次位的北京,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营收2.78万亿元。从大趋势上看,城市的工业体量排名与经济总量排名差异均不太大。

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源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重塑。如果说在传统制造的时代,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则用数字技术打破了这个边界,让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越来越多企业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变身服务商,销售产品不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依托“产品+服务”企业不断开辟价值新空间。

制造业不仅将产业新空间拓展至服务业领域,也成为催生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常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会达到70%。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全链条的升级,从而有助于产生更多服务业需求。

回溯青岛的发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受益于工业的大繁荣,青岛实现了经济体量和城市能级的跨越,成长起海尔、海信、中车四方、赛轮等一批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先企业。但坦率地讲,近年来青岛在工业发展上开始与同类城市出现差距,工业经济体量在城市总经济体量中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还不够“硬”,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应更好发挥。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引领的全新制造业产业周期中,青岛理应再一次挺起工业这一“硬脊梁”。

不断“破旧立新”

产业发展的“新”与“旧”,从来没有严格的界限。产业转型升级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长时段过程。

青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亦如此。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4.8%,到二季度的5.4%,再到三季度的5.7%,最后全年站稳5.8%,一路上扬。分行业看,35个大类行业中,21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0%。从工业利润看,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8亿元,增长8.8%。

一连串数字揭示了过去一年青岛工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岛近几年在推动工业由“旧”到“新”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从产业结构看,青岛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优势产业领域,2023年,青岛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过去较长时间内被视为短板的新兴产业培育上,青岛狠抓项目,在若干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6%。

从创新实力上看,青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突破12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38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70%以上的关键技术攻关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抛开这些数字,过去一年,青岛更是诞生了一批颇具产业引领性的项目和产品。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首座工厂竣工投产、奇瑞汽车生产基地两款新能源车型顺利下线、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落户、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竣工……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晶圆制造项目二期主体完工,物元半导体先进封测项目落地建设、歌尔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一期建成投用、京东方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工厂产能加快释放、海信全球首款8K超高清激光电视成功上市。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增资项目签约落地……新兴产业加快成势。

蓄力已久的青岛,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力。

加快“优势转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业的蜕变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立足城市产业特色和产业禀赋,从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而以点带面,辐射延展,某种意义上是一条“捷径”。

从会议不难看出,加快将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是当下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发力方向。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青岛拥有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字号”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具备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创新突围的基础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高能级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的力量?青岛将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摆在产业创新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支撑,推出更多“三首”创新产品,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以此为依托加快培育更多“独步天下”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进一步优化建群强链生态,更好释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力。

数实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催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引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而众所周知,青岛在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具有明显先发优势。历经多年布局,培育了以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为领军的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工赋青岛”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

围绕进一步发挥好这一优势,青岛瞄准当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产业趋势,从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切入,统筹布局总规模3000P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加快集成电路、智能传感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此外,青岛也在深化产业数字化方向持续加力。强化场景开放牵引,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转智改网联”全覆盖。

保持“冲刺姿态”

放眼长远,更立足当下。

新年伊始,青岛以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决战的态势,推动工业经济开门稳、开门红。

据了解,青岛将落实好工业“开门红”专项奖励政策,出台新型工业化“一揽子”突破措施,冲刺首季“开门红”,力保全年“稳中进”,工业投资、技改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推动产业进步发展的关键力量。青岛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的机制,坚持围着企业转,完善全部4713家规上企业三级帮包服务机制,强化“链主”和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小升规”等企业梯度培育,努力推动126户倍增企业增长15%、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0家,以合理增长加厚产业经济底板。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青岛将坚持盯着项目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重点赛道,瞄准重点央企、500强和头部企业,靶向引进、建设、投产一批标志性牵引性大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区(市)两级协调联动,以有效投资拉动高效产出。

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仍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定力、有决心,坚持久久为功,工业经济定能呈现新面貌。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陆云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2/23 10:21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