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入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加速重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引擎。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大模型技术已经进入“深水区竞争”阶段。
浩瀚无垠的海洋中,资源丰富但数据庞杂、产业机遇众多但需要开发,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最佳场景”之一。这在全球都是一片产业蓝海。
阔步向蔚蓝,青岛谋划着人工智能赋能海洋产业的未来。在4月举办的“海洋+AI”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上,青岛打造了产学研协同的平台、供需方对接的桥梁,让80多家与会单位精准沟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方向。立足青岛实际“定制”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需求图谱首次发布,汇聚产学研要素的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成立。
明确导向、搭建平台、产出成果、推动应用,以AI赋能蔚蓝、用场景驱动未来,青岛推动更多大模型创新应用快速“入海”,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共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球海洋人工智能革命策源地
破题“海洋+AI”,青岛先发优势显著。
青岛拥有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3家,住青涉海“两院”院士22人、海洋人才近40万人,正聚力打造覆盖海洋科研、产业、治理的海洋大模型生态圈。得益于此,青岛在全国首次出台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创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发展的先河。
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青岛锚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初具规模。凭借海洋数据种类齐全、算力设施齐备、科研创新加速、模型不断推出、场景赋能明显等“先天优势”,青岛正推动大模型技术“嵌入”现代渔业、蓝色能源、海洋装备等产业链条,打造全球海洋人工智能革命策源地,为新一轮海洋经济长波周期打造“青岛样本”。
从区域发展来看,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青岛的产业高地正逐渐隆起。崂山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的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已汇聚涉海人工智能企业30余家、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8个。集聚顶尖科研资源与智能算力网络,配套10亿元人工智能专项基金等要素支撑,该集聚区灌溉着一片抢占AI技术制高点的“产业雨林”。
搭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只是个“起点”,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发展才是最终的“归宿”。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让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青岛的海洋领域找到“用武之地”。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产业落地生根的过程中,需要一份精准的指引。青岛面向海洋渔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公共服务、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工业等领域,发布了一批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场景需求清单和图谱。
从某种程度上讲,清单和图谱就像一份精准的“导航地图”,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作为“目的地”,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定向”抢滩,登陆海洋人工智能发展前沿。
例如,围绕海洋船舶工业中智慧船舶的制造、配套设备制造、运输与作业、航运与管理、修理与运维等细分方向,图谱梳理了精准涂装、新能源加注系统、船舱清洗、优化船舶航行策略、导航与自动控制等11项具体需求,让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赋能“有的放矢”。
串联供需企业共拓智慧海洋新路径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环节,企业既可以是技术的供给方,也可以是场景的需求方。在青岛,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有638家,这其中不仅蕴藏着应用场景,也持续产出着前沿技术成果。
让来自企业的技术走向企业的需求,精准匹配可以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产出和应用效率。为此,青岛开展了大模型产品和场景的集中推介。山东移动、山东港口、华为、浪潮云洲、华控智加、励图高科、冠成软件等7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供给企业各有所长。
它们都是海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大模型搭建的领头羊。例如,山东港口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大模型深度赋能,构建了港口大模型“123N”架构,推动港口全要素生产力实现结构性跃升。该架构是指搭建1个港口大模型算力底座,建设港口大模型、场景垂直模型等2类模型矩阵,打造3大全栈自主人工智能基础平台,赋能N个垂直业务领域场景应用。目前,“港口大模型”(一期)建设已完成,港口合同审查大模型、港口供应链方舟TaaS大模型等2个垂直模型已建成,山港小“Ai”大模型助手也已上线,以上大模型场景累计服务超2万家企业、57万多个人用户。
在国实集团,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产出。海洋环境预报类大模型“问海”大模型能够提供未来15天温度、盐度、洋流等参数的精准预报信息,在各个性能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基础上,运算成本还降低了数千倍;冰间航道大模型依托对北极水体冰情预报与卫星遥感的水道识别,实现了冰间导航功能,是目前国内性能最优的北极航道大模型。除此之外,还有打造船舶智能体的科考船大模型、辅助渔船管理的“船寻”与“海悟”大模型……
充分展示各自在算力服务、国产化硬件、海洋数据等方面的优势,这些技术供给企业向“下游”企业发出了合作的“邀请函”。北海造船、青岛中远海运、国信科技、海药院、中声海洋科技、森科特等企业、院所积极响应,详细描绘了各自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需求,描绘了共拓智慧海洋新场景的未来。
供需企业间的精准匹配与对接,能有效推动海洋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的发掘与大模型的落地。促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青岛正持续发力,用好海洋领域的科研优势,放大企业贴近产业、深耕需求的优势,靶向产业实际需要,加快夯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底座、强化前瞻引领性研究,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推动海洋领域实现深层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应用场景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已呈现“百模大战”态势;在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市场也风起云涌。
仅仅在气象领域,就有“知海”海洋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AI-GOMS”“璞云”气象预报大模型等纷纷上市;聚焦于海洋环境预测预报,除了“问海”大模型,我国还有“盘古”海洋大模型、“曦和”海洋预报大模型、“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等;在渔业、港口、航运领域,“范蠡”大模型、“PortGPT”港口大模型和“ShippingGPT”航运大模型等生成式大模型也颇受关注。
但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实现赋能海洋发展还处于起步期。面向这样一个前景广阔但仍需探索的领域,青岛要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
汇聚创新要素、形成发展合力是必由之路。近期成立的海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就肩负着这样的功能。整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学研主体,实验室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将成为青岛的有力抓手。打造“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常态化供需对接平台,青岛海洋人工智能领域供需对接的“纽带”日益牢固。
应用场景的开发是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目前,青岛海洋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有近50家,产业规模约73亿元。在场景开发方面,青岛还要有更明确的路径。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戚永战介绍,青岛要选取一批重点企业,率先开展应用场景示范。
具体来看,要采取市场化模式开发应用场景,在现代渔业、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三个重点领域,全方位、全流程梳理、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海洋领域高质量、可落地的大模型需求清单和解决方案,促进场景开放和垂直试点示范。同时,青岛将开展“十佳应用场景”评选、海洋人工智能场景“揭榜挂帅”两个专项行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促进场景开放。
海洋是青岛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突围的最佳切入点。去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5513.2亿元,为发展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将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海洋产业深度结合,青岛正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经略海洋效率,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