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细分赛道备案首批创新联合体

原标题:青岛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细分赛道备案首批创新联合体

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大科学”时代,“单兵突击”的创新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头”,成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

最近,青岛公布了首批10家创新联合体备案名单:太赫兹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柔性智能装备系统创新联合体、低空综合管理服务创新联合体、智慧交通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智能商用车车路云一体化创新联合体、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联合体、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联合体、智慧家庭垂域模型创新联合体、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这些创新联合体均由企业牵头,联合同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成立,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细分赛道开展科技攻关。

未来,这些创新联合体要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瞄准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关键技术,形成群体突破态势,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有到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共同选择:从国际经验到中国实践

回溯全球科技发展史,创新联合体并非新鲜事物。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就堪称经典案例。当时,由日本政府主导,东芝、日立等龙头企业联合相关科研机构,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几年内获得上千件专利,助力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球市场份额从20%多跃升至1980年的45%,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半导体生产大国。

将视线放回国内,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内前排地区已围绕创新联合体展开积极探索。

北京支持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今年优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培育20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联合体。

浙江提出,到2035年优先发展9个快速成长的未来产业,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

此外,河南、苏州、杭州等全国多个省市积极组建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带动了各类创新主体深化创新合作、强化协同攻关。相关实践表明,创新联合体正成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组织形式。

可以说,组建创新联合体既是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也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集聚关键领域龙头企业,通过有组织引导和支持他们在各自细分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可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进而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青岛方案:制度创新破解“联而不合”

创新联合体与传统产学研合作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技术攻关为导向的“突击队”,而非松散的合作网络。创新联合体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创新“孤岛效应”,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一体化布局。

青岛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今年初出台的《青岛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到2028年建设20个左右重点领域、细分赛道的创新联合体,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避免“联而不合”的问题。

在主体定位上,要从“行政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型。《指引》明确,牵头单位须为青岛独立注册的创新领军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领域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的能力,能够发起、组织高水平技术研发活动。这可以使创新活动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在联盟关系中,要从“松散联合”向“责任共同体”转变。创新联合体需通过签订组建协议,建立“责任清晰、权利公平、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这种契约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加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各参与主体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这一点,在《指引》对创新联合体的定义中也可见一斑——自发而成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牵头单位需统筹管理创新联合体建设,明确拟攻关的重大课题和各方任务分工、权利义务等。这种制度设计赋予牵头企业更大的主导权,有利于集中力量开展靶向攻关。

在运行机制上,要实现从“项目合作”到“系统攻关”的升级,任务导向更聚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此次青岛建设创新联合体,组织形式相对“简单”,任务也更精准、更单一,就是立足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锚定“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一项主要任务。此外,与围绕单个项目的合作机制不同,创新联合体要建立包括决策调度、协同攻关、收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等在内的完整运行机制,方便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攻关。

在支持政策方面,要从“普惠扶持”转向“精准赋能”。青岛创新联合体采取备案制建设,备案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这种动态管理机制可以规避“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况,确保创新联合体始终保持活力。

“成熟一个、支持一个”的方式,也与普惠式扶持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对创新联合体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予以支持的同时,青岛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评价结果优秀的加大支持力度、不合格的取消备案资格。“扶优汰劣”的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也更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活力,青岛正在探索一条建好、用好创新联合体的发展道路。

首批样本:细分赛道的“青岛攻势”

作为以应用为导向的组织,创新联合体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细览青岛首批10家创新联合体,均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全链条覆盖。在分布赛道中,从基础研究的太赫兹技术,到应用场景的低空经济,再到系统集成的智慧海洋,这些创新联合体覆盖了科技创新全链条。这种布局既立足当下青岛产业发展需求,又着眼于未来技术储备,体现了青岛在科技创新上的战略纵深。

聚焦细分赛道。首批联合体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细分赛道,要攻克这些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例如,由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太赫兹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就深耕太赫兹这一赛道,汇聚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等院所、高校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围绕太赫兹无损检测成像技术、太赫兹与全波谱检测分析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等三大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突破。在技术突破的带动下,加速推进太赫兹在厚度检测、无损检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构建我国太赫兹科技与产业的发源地及全球顶尖的太赫兹科技创新中心。

场景驱动明显。面向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各联合体都以特定场景需求为导向,设定了明确的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的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瞄准“让海洋会说话”的场景,将推动海洋产业的多元需求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对此,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青岛市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首席专家董军宇表示,要发挥硬件+算法+平台+数据的优势,采取“软(软件)+硬(硬件)+虚(虚拟经济)+实(实体项目)”模式,在技术上持续攻克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难关,在商业上不断深化与相关头部企业的合作多赢,打造海洋感知“一片海”、数据传输“一张网”、资源共享“一朵云”。

创新联合体不是“为联而联”,而是瞄准明确的技术攻关目标和产业应用场景,实现从“单兵突击”到“体系作战”。青岛正通过创新联合体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加速汇聚创新要素,突破技术壁垒,培育产业新生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23 11:04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