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小豆青虫 种出好“钱景”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矫戈庄村,农民王淑梅靠养“虫子”火了。别人眼中的田间害虫——豆青虫,在她家却成了赚钱的“宝贝”……五年前,她和丈夫还靠剪线头做帽子加工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豆青虫养殖。从最初的胆怯、失败,到如今年销售额80万元,她硬是靠着不服输的劲头,把不起眼的“青虫”养成了“金虫”。如今,她不仅自己养虫致富,还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一起干,让这条创业路越走越宽。
偶然机会
发现豆青虫养殖商机
记者在矫戈庄村的豆青虫养殖基地看到,田间大豆绿意盎然,长势旺盛。一片纱网罩着的种植棚内,大豆植株已有一米多高,枝叶舒展,嫩叶青翠。为防止豆青“逃”出去,用一层防虫网罩了起来,网内不时有褐色的蛾子在叶间飞舞,而翻看豆叶的背面,大小不一的豆青虫正扭动着肥硕的身体,啃食着鲜嫩的叶片,发出轻微的咀嚼声,空气中弥漫着自然的气息。
在豆田的一侧,王淑梅和丈夫姜绪孟正蹲在垄沟间,专注地用牙签将虫卵一枚枚轻轻固定在豆叶背后。“虫卵贴得稳,虫苗孵得好。”王淑梅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介绍。
“2019年,我和丈夫还靠两台电脑剪线机在家做帽子加工。长期久坐让我落下颈椎病,医生建议换个活法。那时候,正好我丈夫从报纸上看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有人靠养豆虫致富,就想试试。”王淑梅说,李哥庄镇靠近大沽河,当地曾盛产大豆,她小时候常跟着大人捡豆虫。只是后来种植结构变了,大豆种得少了,虫子也不常见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抗拒的。一个女人天天对着虫子,哪受得了?那阵子跟老姜吵了不止一次。”王淑梅说。但在现实面前,夫妻俩最终冷静了下来。她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哪能松懈?我们咬咬牙,决定试一试。”
创业不易
从“赔钱虫”到步入正规
“就这样,我们的豆青虫养殖之路开始了,但这条路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王淑梅回忆道,最初的两年里,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困难接踵而至。肥肥绿绿的豆青虫,在鸡、鸭、刺猬、黄鼠狼甚至一些鸟类眼中,就是再美味不过的食物了。因此,每次投放虫卵后,王淑梅和丈夫都要及时罩上防鸟网,避免这些“天然捕食者”来偷吃他们辛辛苦苦培养的豆虫。
第一年试养豆青虫时,在春季投放虫卵,结果却因时机不当而导致整茬失败。豆虫卵孵化后,本应生长为可售的成虫,但由于放卵时间过早,气温条件不适,虫子很快化蛹并羽化为蛾子飞走了,最终卖不了钱。“这其实是因为季节不对,投放虫卵的时间太早。”王淑梅解释说,春季这茬豆虫养殖,时机非常关键。如果放卵时间太早,豆虫在发育为成虫时会遇到低温,无法正常生长,反而提前蛹化、羽化,直接影响产量和收益。通过这次教训,她意识到,虫卵投放不仅看温度,还得精准把握季节节律,才能确保虫子顺利成长、准时采收。
还有一次,豆青虫到了下蛰期竟然满地乱爬,有些甚至爬到了马路上。夫妻俩不明所以,只能每天中午趴在地头捡虫子。“那时候我胆子小,根本不敢用手,只能用筷子夹。可虫子太滑,根本夹不起来。”王淑梅说。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原来是地面太干,虫子本能地往南边湿润的沟里钻。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用喷管给豆田洒水,为虫子创造入土蛰伏的适宜环境。
更棘手的是农药残留的问题。“豆青虫是纯绿色食品,一点农药都不能碰。”王淑梅提到,曾因邻居用无人机为玉米喷药,风一吹,农药飘进了豆虫养殖地。结果约三亩地的虫卵几乎全军覆没,那片地最终颗粒无收。
“养虫的头两年,不但没赚钱,反而赔了十多万元。”她说,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甚至一度萌生放弃的想法。好在丈夫鼓励她再坚持一年,“成就成,不成就收。”于是两人继续咬牙坚持。终于,第三年,他们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丰收,到了第四年,更是实现了自主育卵,养殖步入正轨。
效益可观
每亩地收入一万五千元
豆丹,又称为豆青虫,营养极为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人体无法合成的氨基酸,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豆虫既可在大棚中养殖,也适合露天豆田喂养,只要掌握正确的养殖技术,不仅不会影响大豆产量,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其绿色健康、市场需求量大、售价较高,豆虫养殖逐渐成为新兴高效农业的一匹“黑马”。
“豆虫养得好,但销路也得跟上。”王淑梅告诉记者,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她和丈夫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即墨的网红主播合作,通过短视频与直播向外界展示豆虫的养殖全过程,引发大量关注。她说,这种形式提高了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加入养殖行列。“现在很多人都看到了前景,跟着我们一起干。”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也就挣一千来块钱;现在养豆虫,一亩能挣一万多。”在田里查看虫卵孵化情况时,王淑梅笑着说,豆子长到三四十厘米时开始投放虫卵,次日即可孵化幼虫,最快28天便能采收豆虫。按照每亩地产出一百七八十斤豆青虫计算,目前市场价格每斤可达100元以上,行情好的时候甚至可卖到150元。除去豆种、防虫网、水电等成本,每亩净利润稳定在一万五千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除了在地头忙碌,王淑梅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为了拓展销路,她自学短视频拍摄与直播,在抖音上展示豆虫养殖全过程。她还主动联系当地网红主播合作,将豆虫包装为“乡村高蛋白食品”,推广给城市消费者。
下一步打算
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
“一开始在社交平台做直播时,没人相信我们养的是吃的虫子。可现在,大家都抢着要。”王淑梅笑着说,在李哥庄镇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媒体纷纷为她宣传造势,豆虫养殖迅速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乡亲们看到她的成功,也纷纷加入其中。到2024年初,已有40多户农户参与到虫卵订购和养殖中,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余亩,养殖规模实现翻番。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多样性的重视,昆虫食品逐渐走上餐桌。顺应这一趋势,王淑梅计划在豆虫养殖的基础上,借鉴江苏灌云等地的经验,延伸产业链,开发“虫宴”系列预制菜,如豆丹炒肉、豆丹炖鸡、豆丹豆腐等。这些菜肴不仅保留了豆虫的原汁原味,也更适合现代家庭便捷烹饪。
“我们想把豆虫养殖做成本地的特色农业品牌,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谈及未来,王淑梅语气坚定。她表示,豆虫养殖已步入正轨,对于想学习技术的农户,她愿意免费传授经验,还提供回收服务,解决销路后顾之忧。
为了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互动感,每年“十一”前后,她还会在基地推出“挖豆虫”体验活动。市民不仅能参与劳动、感受农趣,还能将收获的豆虫带回家。这一方式既增加了人气,又节省了人工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 记者 马丙政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