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智慧车站、智能红绿灯……青岛“AI”天团亮出硬核科技

原标题:青岛“AI”天团亮出硬核科技

7月30日下午,在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四家青企讲述了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密码。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赋能交通指挥调度效率提升90%

“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76个城市,其中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有37个城市用过海信解决方案,占比达95%,是智慧交通领军品牌。”这是在发布会现场,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裁周钊介绍的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公司近年来的成绩,这家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海信集团信息产业板块核心力量,公司深耕智慧交通、智慧建筑行业,核心产品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软硬件系统,包括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等。

周钊介绍,近年来,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知识检索、文本生成等方面的能力,公司与行业内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打造行业大模型成为行业热点。

“今年4月推出的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基于通用大模型的推理与多模态能力,深度融合了海信网科在智能交通领域20余年、176个城市的深厚知识开展领域微调,深度赋能交通指挥调度、安全防控、拥堵治理等关键场景,目前已在青岛、武汉、镇江等多个城市开展应用,成效显著。”周钊说,大模型能对12345、12389等交通民意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和打标签,分类准确率达到90%以上,较原有基于规则的自动化方案提升20%。同时,能对舆情热点人、地、事进行智能分析,并自动生成报告,将原本需要20人时的工作压缩至2人时内完成,效率提升90%。

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专注于“AI+制造”

“我们自主研发的‘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是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徐辉介绍,目前,创新奇智累计服务超过1200家企业客户,其中制造业客户占比逾70%,2024年制造业营收占比80%以上。

作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这家成立于2018年2月的公司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供应商和领先的“AI+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高质量发展奖励企业。创新奇智专注于“AI+制造”,聚焦打造“工业软件、数智软件、工业物流、智能装备、工业可持续”五大业务主题,赋能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汽车装备、能源电力、工程建筑、食品饮料&新材料、智造实训等细分领域的行业客户。

“我们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青岛啤酒、海尔、中加特、海联金汇、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山东本地企业及高校院所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徐辉介绍,在青岛中加特项目中,公司部署的设备智能维护系统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6%;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人才的实训与教学科研。

目前,创新奇智位列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份额第三、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第四、中国AI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第七。

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识别困难乘客

“对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也是搭上人工智能发展的快车道,现在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深入到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运维等各个环节了。”在发布会现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宏宇表示,过去,轮椅乘客等特殊乘客坐地铁需要协助乘车时,都是通过提前拨打热线电话,双方约定好接送时间、地点等信息,如果没有提前知会,需要等工作人员巡站发现了才能给乘客提供帮助。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让乘客服务变得更加智能、精准。例如,智慧车站智能体可以自动识别需要帮助的乘客,将信息传递给地铁工作人员,确保第一时间给乘客提供帮助。

据了解,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是青岛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经过近2年的研发,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4月发布了地铁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1.0版本,并在6号线开展了大模型的部署调试,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等业务领域,可大幅缩减作业流程、缩短故障处置时间,提升地铁运营效率。

“以供电设备跳闸为例,供电智能体可以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精准、快速地定位,并主动列出作业风险点,自动生成处置建议和物料清单,人工操作流程由27步缩减至7步,处置效率提升70%。”赵宏宇说,从技术上说,青岛地铁大模型为行业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AI技术应用范式,打破不同城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加速行业技术迭代。

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破解人形机器人“卡脖子”问题

“国华智能属于‘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在人工智能的细分市场中,主要从事人形机器人精密传动部件制造。”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锦玉说,公司是国内少有的将谐波减速器做进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团队共计开发了百余款高性能产品,在国内首创谐波减速器柔轮表面改性技术和共轭啮合协调优化设计方法,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有效解决了人形机器人关节设计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高端谐波减速器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约为3%,在山东省占有率80%,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国华智能还与小米等车企合作,实现机器人行业的高端应用,打破国外机器人在部分领域的垄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为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示范,激发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需求。

刘锦玉介绍,国华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了电机驱控、精密传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研发生产,在传动精度、性能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核心技术层面,掌握了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机器人。在控制系统方面,在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协作机器人高动态力控技术、本体高刚性高可靠设计验证。产品性能上,基于领先技术打造的机器人产品,能够满足高端制造业对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柔性的需求,如在汽车、医疗、航天等行业实现复杂场景应用,打破国外品牌在这些领域的垄断。

相关链接

青岛市人工智能集群

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日,山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省共13个集群上榜,青岛申报的人工智能集群成功入选。截至目前,青岛拥有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4个(其中2个已升级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人工智能列为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先导产业,构建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取得了算力基建提质增效、数据要素不断汇聚、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等一系列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算力、模型、数据、场景等核心要素支撑,日前,青岛出台《青岛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重点从核心要素供给、产业创新体系构建、产业发展生态营造3个方面强化支持,具体包含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推进开源生态建设、打造行业应用基地、支持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等12项细化政策措施。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倢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01 07:59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