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产业创新注入更多“硬科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的中间空白地带被形象地称为“达尔文死海”。穿越这片“死海”,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必须接受的考验。
中试,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俗理解,中试是指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目的是模拟实际生产环境,以较小规模的生产来预测和解决可能在大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产品投产的成功率。
当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最基本的底层逻辑。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重要性被提高到更高的位置。2024年以来,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出台多个文件,大力推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和发展。
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遴选出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培育的制造业中试平台。青岛总计8个平台入选,涉及智能家电、橡胶轮胎、轨道交通装备、虚拟现实、新能源和绿色低碳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
采访这些平台不难发现,从工艺流程优化到新的应用场景开发,再到联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制造业中试平台正在从多个维度赋能青岛制造业创新发展,助力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为新兴产业增添更多“确定性”
走进位于青岛自贸片区内的合生北因(青岛)科技有限公司,里面各种洁净级别的生物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在这里,合生北因能够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药企业提供基因药物的设计优化方案,如设计人工基因元件、线路和递送载体等。同时能够为科研院所、医院等提供完整的技术服务方案,开展早期概念验证研究服务。
“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是将具有治疗潜力的核酸序列装载在不同类型的递送载体上,递送至病灶后表达出有效物质,发挥治疗作用。初创企业有了药物雏形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核酸序列优化、递送载体改造等方式,提升有效物质的表达量,提高递送的效率。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工艺流程优化,来提升产量。”合生北因研发总监刘淦说。
生物医药本就是创新风险极高的行业,而合成生物作为生物医药的前沿赛道之一,整个产业目前仍处于规模化爆发前夕,创新的不确定性尤甚。对于很多由科学家创业的初创企业来说,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大大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这也正是合生北因能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的重要原因。刘淦介绍,母公司合生基因在基因药物开发上已经有超过10年的经验,合生基因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了国内首款由生物标志物驱动的针对肝脏肿瘤的基因药物,并完成中美双IND申报(临床试验申请),药物已成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沉淀了相关技术和经验之后,打造了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的基因药物开发服务平台合生北因。目前,合生北因已与全国超过200家三甲医院和高校、科研院所,十多家基因与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未来制造业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兴产业的比拼。在新兴产业成长所需要的优质发展生态中,中试平台显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未进行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而开展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以高达80%。中试在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这种极高“变现”效率,能够有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事实上,不只发力新兴产业领域,青岛还积极布局重点行业核心和关键技术中试平台建设,助推重点产业链加快补链、强链。
今年6月,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孵化的青岛银河边缘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岛发布新一代端侧AI感知芯片。这一芯片是首颗服务家电、机器人需求的端侧AI感知场景专用芯片,为智能家电与服务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核心驱动力。
这正是国创中心作为制造业中试平台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据国创臻测实验室中心主任雍锐介绍,作为首批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平台之一,国创中心针对智能家电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产化芯片、传感器、自主算法、大模型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中试验证能力短板问题,建设了智能家电芯片、系统可靠性、变频驱动、智能传感、大模型软件能力开放、密码算法、家电攻防等9大开放实验室,搭建了从芯片到整机再到场景的完整的测试体系和测试能力。
目前,平台已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在智能技术上,构建“泛终端操作系统”,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支撑全行业从“单机智能”向“协同智能”,再向“决策智能”的整体提升。
“当前,中国智能家电产业正加速在全球实现‘科技’和‘市场’的双引领。平台将加快建设面向智能家电行业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全行业提供技术预研、新技术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应用验证、设备共享、成果转化、二次开发等服务。”雍锐说。
打造科产融合微生态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日益深度融合,中试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简单的技术熟化。正如有业内专家表示,中试既不是纯科研的“放大版”,也不是简单的量产预演,而是通过工程化验证、风险过滤、资源整合,让技术创新获得“工业身份证”的必需环节。
尤其是从产业创新的角度看,承担中试服务的中试平台,其实能为成果供需两端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中试平台能够有效聚集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化中试人才等创新资源,形成多方位、跨领域的生态系统。
开展中试服务多年的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下称“青岛能源所”)搭建的“绿碳材料中试平台”今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首批重点培育名单。通过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迅速为新技术新应用构建起一条产业落地链条,正是青岛能源所在开展中试服务上的核心优势之一。
据青岛能源所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邱建超介绍,绿碳材料中试平台聚焦绿色低碳大方向,在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展开布局,构建了覆盖“原理验证—技术验证—场景验证—市场验证”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体系。
平台联合多家企业开展的合成生物绿色制造项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反式乌头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原料,在农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过去一直依靠植物提取和化学方法合成,但碍于分离纯化成本高、副产物多、污染重等瓶颈,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了其下游应用开发。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青岛能源所独辟蹊径,创新性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在“从0到1”的基础上,首先探索了“从1到10”的中试放大工作,建立了吨级发酵中试平台,逐步实现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放大。
“我们与鲁抗医药合作,打造了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合成生物绿色制造项目,并率先在农药领域进行了应用。后续我们又发现将反式乌头酸和三丁酯聚合可以做一种生物基的绿色增塑剂,能够替代塑料制品中广泛使用的、有健康危害的邻苯类增塑剂。”邱建超说。
于是,项目团队不仅推动了反式乌头酸酯增塑剂的量产,还进一步为下游产业应用开拓了市场、找准了场景。例如,在医用材料领域,联合上海新上化高分子材料公司、海尔生物医疗旗下海尔血技公司开发符合医用标准的血袋等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联合山纳橡胶等企业开发耐高温挥发和防低温脆裂性能的电缆和密封材料,有望解决新能源汽车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材料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这一系列技术延伸应用和场景拓展也帮助鲁抗等合作企业拓展了新业务、新赛道,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育成了新质生产力。
不仅如此,青岛能源所还构建了“资金+服务”双轮驱动赋能中试与概念验证平台机制。在资金端,通过“青能金”“科创基金联盟”等多元化资金支持,破解早期项目融资难题;在服务端,通过整合“科研团队+技术经理人+外部智库+系统集成工程化队伍”建立跨领域协作的、定制化攻关与有组织转化相结合的“项目专班机制”,深度参与项目筛选、集成验证、投融资对接及产业化路径设计,确保了资源高效配置。
“下一步,将进一步提升技术集成与中试验证服务能力,加强与相关领域专业设计院、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等的合作,提升技术熟化能力和应用场景验证能力;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一整套‘有专班统筹协调、有专人全程服务、有渠道汇聚资源、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全链条综合服务机制。”邱建超说。
AI赋能平台加速“自我进化”
六分力试验机、屈挠试验机、高速均匀性试验机……在双星轮胎研发中心,一台台行业领先的大块头试验验证设备映入眼帘。不过,双星轮胎之所以能入选山东省高性能橡胶轮胎技术验证及废旧橡胶循环利用中试平台,依靠的除了这些“硬”实力,还有隐藏在一台台设备之后的“软”支撑——轮胎AI数字孪生设计平台。
几乎人人都知道,工业母机制造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与之类似,中试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转化的水平,进而影响制造业创新的高度。
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中试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4)》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中试试验基础设施,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完善中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能力。
《山东省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中试平台深度融合。
双星的AI数字孪生设计平台就是用新技术提升中试能力的生动实践。双星轮胎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君介绍,传统轮胎开发通常要经历市场调研、立项、方案设计、方案验证、产品测评等环节后最终投放市场。其中,从开发设计到验证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比如,研发人员通常会形成多个开发设计方案,每一个方案都要“开样”后进行测试才能选出初步适合的方案。初步方案形成产品后还要在不同工况下验证性能,从而选出最优的。
应用AI数字孪生设计技术后,可以先把所有设计方案在软件系统内“模拟仿真”,系统很快便能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方案,方案集中度大大提升,由此带来整个研发流程效率的大幅提升,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新技术的价值还体现在更具变革性的层面——为研发人员技术攻关带来新的思路。双星推出的创新性产品“全防爆”安全轮胎的诞生,背后就有AI数字孪生设计技术的强力支撑。该产品拥有多项世界发明专利,可以在零胎压的情况下以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继续行驶30分钟,高速路上防侧翻,预防爆胎危险,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出行的担忧,获得了德国iF设计大奖。
“传统提升支撑性的思路一般是提高橡胶的厚度和硬度,但会大大降低舒适性。依托AI数字孪生设计技术的三维模拟,我们发现如果将过去的以点为支撑的方式改为通过曲面支撑,也能够很好地起到提升支撑性的作用,橡胶也无需加厚。”王君说,“如果只用传统的研发手段未必想不到,但时间一定会很长。如今汽车行业创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慢一步就有可能错失市场。”
有了先进的软硬件加持,双星轮胎搭建的高性能橡胶轮胎技术验证及废旧橡胶循环利用中试平台在推动轮胎行业上下游协同创新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溶聚丁苯橡胶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轮胎中的橡胶原材料,曾经在国内要依靠进口。在上游石化企业攻关溶聚丁苯橡胶生产的过程中,双星轮胎研发中心被选中成为重要的验证平台,为上游企业提供验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技术方向上的建议,最后让产品达到了满足产业需求的技术指标,助力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双星轮胎中试平台可承接每年百种以上高性能橡胶轮胎的设计研发、仿真验证、检测中试等服务。未来,将联合更多行业上下游伙伴推动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对外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王君说。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