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市北区打造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 家门口看病

2015-12-21 10:23:12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光影

近年来,市北区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己任,以百姓满意为目标,加快卫生计生综合改革步伐,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百姓在家门口建起了第一道健康屏障。

打造社区卫生“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

1.卫生网络建设“标准化”

根据区域特点,确立“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的社区卫生建设原则,重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新建以及医院转型、划转、剥离等“手术刀”式的改革方式,进行标准化建设;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把准入关,对达不到《青岛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的,以及不能完成社区卫生工作指标、任务的,坚决取消其资格。今年以来,因建筑面积不达标、人员设施投入不足、服务水平欠缺等情况,取消7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质,5所公立、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降级为站,目前全区达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5所,区域分布更加合理,服务方式转型升级,打造了升级版的全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2.医疗服务选择“多样化”

市北区财政先后投入2亿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基本药物零差价运行等,为14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5类30项设施设备,打造集健康体检、膳食评估、体质评估、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健康小屋”11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11个,儿童预防免疫接种 “数字化”门诊22所,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3.网络平台建设“智能化”

加强公共卫生智慧平台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使基层卫生机构、远程会诊中心、医疗精细化管理、部门联动辐射四大板块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互联互通,达到“便民、惠医、助政、兴业”的效果。届时,百姓仅用一张社保卡即可同步享受到综合医院和市北区社区卫生机构的就诊服务,

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目标

1.人人享有基本公卫服务

2015年公共卫生经费人均服务标准由15元提升至50元,增加了老年人肿瘤标志物、高血压等高危人群管理、儿童口腔涂氟、精神病检验等免费服务项目,并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列入重点服务内容,开展“四个一”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23357份,老年人管理72391人,高血压患者管理78473人,糖尿病患者管理33744人,有效保障了百姓身体健康。

2.全科医生送医上门

在11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了14支“3+X”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孕产妇、儿童等为主要服务群体,通过签订契约,向居民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协同健康服务,并可预约就诊、双向转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特殊人群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全科医生团队签约2077户2679人,提供上门服务892人次,电话访视4892人次,健康教育指导受益6860人次。

3.医联体把专家请到家门口

充分发挥市北区综合医疗资源丰富优势,与山大齐鲁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先后签订医联体帮扶协议;与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签订心电网络会诊协议,这些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机构坐诊,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受益人次达1.2万。

4.国医馆让患者享实惠

今年建成的11所“国医馆”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集中设置,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总共配备205件中医类医疗设备。在此基础上,与海慈医疗集团签订医联体协议,以海慈医疗集团“国医堂”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以堂带馆、堂馆联合、互帮互促,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为居民提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医药服务。

5.基本药物零差价

突出基层医疗卫生的公益性,破除“以药养医”弊病,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今年以来,积极推行青岛市100个品种160个品规的基本药物增补政策,弥补了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用药断层。

注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案例1用责任赢得患者尊重

2014年6月龄的患儿安子松到市北区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常规查体,儿保医生仉淑芳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其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轻微的收缩期杂音,建议家长带孩子到综合医院进行复查。两次检查后,综合医院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但是,仉淑芳还是不放心,2015年8月再次打电话给患儿家长,后经综合医院心脏专科多次检查,确诊小子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内型)房间隔缺损 (下腔型),这种病在儿童时期发病率极低,手术越早疗效越好,正是仉淑芳的责任心为孩子康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案例2用医德赢得患者支持

家住延安路的赵秋兰老人因身体不好经常到延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一次看病时她发现门诊统筹病例袋有破损现象,于是,她主动从自己家里带去了胶带、剪刀等工具,与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一起,一本一本地进行整理修复。事情虽小却传递着医患之间和谐相处的正能量,更是医护人员良好的医德医术赢得患者认可和理解的最好注释。

文/毛亚林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