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健康青岛直奔国际范 人均期望寿命高全国六岁

2016-09-29 14:29:00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帛幼

\

今年7月份的首届“三伏养生节”上,青岛海慈医院的专家为市民进行义诊。

无儿无女、年过八旬的五保户老人能安享晚年,带孩子到医院看病不再因排长队而苦恼,过去5年青岛人均期望寿命增长近1岁……针对医疗这一重要的民生领域,近年来岛城频放大招,市民用社保卡可直接就诊、“一卡通”将在岛城各大医院通行、取消药品加成买药更便宜、医养结合入选国家试点城市等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的实行,让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市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接下来的5年,青岛医疗卫生领域还会有大动作,目标直奔“国际标准”,青岛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基本形成……

■药品降价

一次拿药能省几十元

今年60岁的王女士曾因甲亢做过一次手术,甲亢导致钙吸收并不好,所以需要经常补钙。从今年年初开始,王女士就经常到医院开维D钙咀嚼片和骨化三醇胶丸两种药。王女士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维D钙咀嚼片每盒40.7元,骨化三醇胶丸每盒66.7元,一个疗程要2盒维D钙咀嚼片和6盒骨化三醇胶丸,总花费是481.6元。

今年7月1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药品开始实施零差率销售,每盒D钙咀嚼片降到35.36元,骨化三醇胶丸每盒降到58元,“药品下降后,每个疗程下来,我就能省62.88元。”

今年7月开始医改中,最受市民欢迎的一项措施就是57家公立医院都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在以往,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收不超过15%的价格,今年7月1日后,城市公立医院不再加收药价,破解了“以药养医”的困境。除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外,近年来青岛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也为市民减少不少医药开支。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青岛通过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联合会商机制,降低药品采购支出,仅今年上半年,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共采购药品37.5亿元,减轻市民用药负担6亿元。

■医养结合

1.7万名老人已享受

李元香家住城阳区夏庄街道,今年88岁的她无儿无女。因年事已高无人照料,老人又患有小脑萎缩等疾病,2014年底,居委会将李元香送到了城阳的医养结合的新泰康养老院。“医生为老人做推拿、针灸等理疗。现在,老人身体已经恢复得挺好了。老人虽有医保,但是报销后仍有费用的压力,我们就为她申请了一个爱心基金。”新泰康养老院院长杨文静介绍。

“目前,像李元香一样在享受医养结合服务的老人,现在有1.7万人,平均年龄80岁。”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3年,岛城就有养老机构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到2006年,青岛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正式将老年医疗护理业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管理。2011年市人社局下发通知,重症老年患者可在全市二级和三级医院“养老”,并首先在市南区人民医院试点。仅十余年时间,青岛就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类型。

老有所养是百万余老年市民的最大心愿。据介绍,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养老机构201家,养老总床位5.85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37张。其中,有18家二、三级医院转型“医养结合”,71家养老机构具有医疗资质。此外,全市具备医疗护理资质的定点机构近500家,具备医护资质的养老机构近50家等。今年6月份,青岛被选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省内,仅青岛和烟台成为试点城市。

■一卡通行

一把“钥匙”打开多家医院

对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徐女士来说,孩子每次看病她都要请假,时间非常紧张,每次让医生瞧病的时间不长,但排队却要等很长时间。去年9月,徐女士再次带女儿到市妇儿医院,这次就医时,徐女士发现看病过程悄然发生了变化。“医院工作人员让我在自助机上办了张卡。往里面充了钱,挂号、看病、拿药不用再到窗口缴费,省了抱着孩子楼上楼下的折腾。”更让徐女士感到方便的是,她还可以在网上预约,而且能具体到某位医生在某一天的哪一个时间点,“现在不用再一大早抱着孩子往医院跑,挤着排队了。”

徐女士办理的这张卡就是“青岛市区域诊疗卡”,也就是市民常说的“一卡通”,2015年7月,“一卡通”开始在市妇儿医院试点。目前,市立医院、市妇儿医院、市中心医院、海慈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已经接入该平台。

“一卡通”分为线上、线下两大部分。通过线上的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市民可预约这些医院的专家号,预约时间精确到15分钟之内;通过线下办理的“一卡通”,市民可在这些医院实现“一卡通行”。从预约挂号、排队就诊、检查付款、查看病历等等,这些功能都在一张卡、一个身份证号上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还实现了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便民功能:有二代社保卡的市民甚至无需办理“一卡通”,仅用二代社保卡就可以在医院完成就医的全过程,这让社保卡不再是一张好看不好用的“僵尸卡”。“一卡通”的推行,让市民平均就医时间节省了1个多小时。今年年底,岛城所有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将实现“一卡通行”。

■对话 

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达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在过去的五年,青岛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上,以及改善市民就医体验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呢?对此,记者专访了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杨锡祥。

记者:相比于“十一五”期间,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青岛的医疗资源有了怎样的变化?

杨锡祥:“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医疗卫生项目总投资82亿元,新增业务用房120万平方米,增加病床9060张,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11倍、1.50倍、1.34倍。截至2014年底,全市医疗机构床位4.7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35万人,卫生资产200.75亿元,业务用房面积442.2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64%、78%、70%、53%;卫生人员总数8.24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2.84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9.3%、22.41%。

记者:世界卫生组织把人均期望寿命、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等,列为衡量一个地区健康状况的指标,请问青岛目前在这些方面处于怎样的水平?

杨锡祥:目前,青岛人均期望寿命从2011年的80.1岁,提高到2014年的80.98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岁,高出全国近6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11年的9.51/10万、3.31‰,降为2015年的1.39/10万、2.88‰,名列全国先进行列,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青岛这五年有什么样的规划?

杨锡祥:到2020年,青岛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基本形成,发展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关注人口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模式由被动医疗向主动医疗转变,发展重点由重治疗向重预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转变,发展领域由单纯医疗向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健康旅游等众多领域转变,实现人民更健康、体系更完善、机制更科学、资源更高效,“病有良医”持续取得新进展,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机构合理的国际城市医疗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文/图 半岛记者 徐军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