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解决医患纠纷出新招 “医疗法官”引导理性诉讼

2017-02-04 07:43:33
责任编辑:可可

解决医患纠纷棘手难题又多了一个新招。2016年12月开始,市南法院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全市首个驻大型医院的“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提前介入医患纠纷,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截至目前,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已成功调解一起耗时4年多的医疗纠纷,医患双方握手言和,另有4起医疗纠纷正积极推动解决。这种从源头上调处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的新机制,一定程度上也在破解医疗纠纷诉讼中的“顽疾”。

\

一次崭新的尝试>>>>

一桩耗时4年多的医疗纠纷,通过“医疗纠纷法官”3天就化解

春节前,家住市北区的王女士了却了一桩心事。

2012年6月,王女士因白内障到青大附院进行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出院后复查时却发现人工晶体脱落,同年入院进行二次治疗。这一次住院王女士只缴纳了1000元押金,其余的4000余元医疗费一直没有支付。

王女士的理由是,这是医院的过错:“一个很简单的小手术,让我受了两遍罪,再让我掏钱我不高兴。”

青大附院并不认同这一说法。“晶体植入手术后有很多注意事项,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做强烈运动过度劳累等很多事项。医院履行了告知义务。如果非要追究的话,可能医生对术后存在的风险告知不够全面。但医院并不存在医疗过错。”青大附院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双方各执一词的结果是,这笔4000余元的医疗费一拖就是4年多。65岁的王女士因此也被列入医保黑名单,长期不能享受医保。2016年4月,王女士再一次到青大附院讨说法。“医院工作人员的态度倒挺好,就是没给解决问题。”

直到2016年12月,王女士到青大附院主张权利时,找到了市南区法院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成立的“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

这是全市首个驻大型医院的“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目的在于提前介入医患纠纷,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并提供法律咨询,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每周一、二,市南区法院民四庭的5名法官轮流到工作室上班。

当天值班的孙崑法官得知王女士的情况,积极联系医院医务处进行核实处理,从法律的角度对这起医疗纠纷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梳理。在法官的反复沟通下,三天后,医患双方达成和解。

根据协议,青大附院对王女士的医疗费予以免除。“我方没有过错。考虑到对方的家庭条件,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帮助。”青大附院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

“此案的标的额比较少。双方一个主要的考虑是,如果继续走司法途径的话,需要司法鉴定等程序,耗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会比较高,调解对各方来说都是个最合适的方案。”孙崑回忆。

就这样,一桩耗时4年多的医疗纠纷,通过“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3天就快速化解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医患双方对于这种缓解医患矛盾的新尝试都给予了正面评价。

一个难鉴定的案子>>>>

近90%的案件需要两次以上的鉴定,70%的案件需要赴外地鉴定

“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的成立,也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

据了解,此前,市南区法院探索建立了政协、专家顾问团、法院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医疗纠纷调处机制,在审判工作中实行了网络远程鉴定、集中听证和鉴定前置程序等一系列的机制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医疗纠纷审判工作仍然有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医疗鉴定工作难度较大、周期过长,当事人的诉讼期望值过高、难以接受未满足自身要求的法院判决等,由此也引发了一些缠诉、信访情况。

其中,医疗鉴定工作难度较大、周期过长进而造成医疗纠纷审判周期长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一般都具有国家级资质,技术水平高,信用良好,他们受理全国范围内的鉴定案件,案件本身数量就多,所以导致鉴定材料寄过去之后,需要排队等待,可能半年之后再定是否受理该案件……这样的案子两三年能处理完的话已经算很快了。”市南区法院民四庭的袁法官告诉记者。

市北区法院材料显示,近三年审结的医疗纠纷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141.23天,比同期民事案件整体平均审理周期高出40%以上。同时,长期未结案件数量也较多,达到11件,占该类案件总量的6%,长期未结案件占比明显高于民事案件整体水平。很多情况下,正是司法鉴定“拖了后腿”。

市北区法院对2013年至2016年6月30日审理的医疗纠纷案件进行了汇总梳理后发现,医疗纠纷案件鉴定专业性强,青岛本地有鉴定资质的机构选择空间小,且经常出现鉴定所退案再次委托的情况,一些案件不得不远赴外地鉴定,耗费时间长。该类案件委托鉴定所需时间平均在一年半以上,个别复杂案件仅鉴定环节耗费时间就长达两三年。

材料显示:几乎全部医疗纠纷案件均涉及鉴定工作,且近90%的案件需要两次以上的鉴定,70%的案件需要赴外地鉴定,给当事人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同时鉴定所需时间也较长,鉴定所需时间占到了案件审理时长的近80%,时间成本很高。

一种难处理的纠纷>>>>

审理期限过长,极易让当事人对审判效率和公信力产生质疑

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医疗纠纷诉讼的普遍写照。

广东省高院在调研中发现,自2011年11月省高院将过去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并存的双轨制模式改为医疗损害赔偿一元化机制后,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仍然存困难重重:鉴定机构拒绝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排期超过1年的情况频频出现。

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对2009-2013年审理的医疗纠纷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案件审理难度大,审理周期长,大量案件需要经过两次鉴定。医疗纠纷案件当事人一般对病历真实性、完整性争议较大,因此大都需要进行笔迹和书写时间鉴定。在进行首次医疗事故鉴定后,若一方当事人不满意或者存疑,通常会申请再次鉴定等,导致案件审理周期较长。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研究室在《医疗纠纷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认为医疗纠纷案件在实践中当属于民事审判中最难处理的案件类型之一。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医疗纠纷案件如扣除因鉴定形成的中止期间,平均审理天数为58天;如包含鉴定期间,则平均审理天数为332天,最长的则超过了18个月。可见,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周期是其他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的数倍,尤其是鉴定的周期无法预控,审理期限的过长极易造成人民法院的审判效率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法院审理医疗纠纷的久拖不决,有时甚至会诱发极端事件。2011年的北京同仁医院伤医案即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当时,画家王宝铭已经就所涉医疗纠纷向法院起诉,法院先是委托做医疗事故鉴定,但因病历真实性争议被医学会退回。后又委托做司法鉴定但同样因病历争议被司法鉴定机构中止,导致法院受理该案后三年还没出鉴定结果。王宝铭最终失去耐心走向极端,将同仁医院医生徐文捅伤。

一座化解的桥梁>>>>

推动完善医疗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医疗纠纷多元化解告知制度

一方面是医疗纠纷在审判中有难点,另一方面则是案件数量的加码。

以市北区法院提供的数据为例,2013年以来,市北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受理27件,2014年受理58件,2015年受理62件。2016年1-6月,受理35件,预计全年将超过80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尤为重要。

2016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部门推动完善医院内调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医疗纠纷调处体系,建立医疗纠纷多元化解告知制度,引导当事人依法处理纠纷。

早在2015年6月,市北区法院把法庭开进市医调委,成立天平110医患调解中心,在全省首创了法院、公安、医调委三方调解新方式,目的之一也是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市北法院通过多元化解矛盾机制诉前化解医疗纠纷61件,司法确认26件,有效分流了案件审理压力。

市南区法院的“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运行近两个月来,效果也不错。“从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各方反映还不错。”市南区法院民四庭庭长綦法官介绍,通过派驻法官到医院,把法官工作前移,帮助双方当事人通过正确的渠道化解矛盾,引导社会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理性地认识与解决医疗纠纷。

“出现医患纠纷后,患者家属可以及时咨询有关法律法规,能协商解决的及时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可以了解法律程序的具体步骤。之前为什么一些人会采取非理性的办法维权?可能对法律的不了解是一个原因。我们通过在医院建立法官工作室,把法院的工作平台搬到基层来,充当‘桥梁’,消除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彼此不信任所导致的矛盾。”綦法官说。

据了解,“医疗纠纷法官工作室”正在积极推动解决4起医疗纠纷。在新的一年里,更多的当事人将享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