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3/30 14:26
· 来源 ·
经济日报
· 责编 ·
三人目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接种新冠疫苗必要性毋庸置疑

原标题:接种新冠疫苗必要性毋庸置疑

近期,陕西省报告一例已接种疫苗仍感染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引起公众对于新冠疫苗保护效力的关注。

几乎所有人对新冠易感

“接种新冠疫苗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肺炎对公众来说是易感疾病,对于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的合并重症率非常高,目前全球病死率超过2%。“要控制疾病,关键还是要靠疫苗。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绝大多数人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能够对个体进行有效保护,并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

“当75%到85%的人群具有免疫力后,就会形成免疫屏障。”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介绍,随着全球高流行区接种人群建立免疫屏障,疫情将会呈下降趋势,届时全球必将开放流动。目前,我国有99.9%的人都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如果不能通过高人群的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屏障,我们现在的疫情防控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

疫苗安全性有数据支撑

目前我国可供使用的疫苗有3类共5款,分别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3款灭活疫苗,天津康希诺公司生产的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智飞生物公司生产的1款重组蛋白疫苗。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主管部门表示,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只要是国家已经正式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潜在收益或已知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或已知风险。

据介绍,灭活疫苗主要特点是疫苗成分与天然病毒结构比较接近,通常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腺病毒载体疫苗不仅能够诱导很好的中和抗体产生,还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同时采用一针免疫的免疫程序,对一些特殊的应急人群很方便。重组蛋白疫苗可通过工程化细胞株进行工业化生产,不需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产车间,显著降低了疫苗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可及性。专家指出,选择疫苗时,要根据需保护人群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流行病毒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和科学决策。

抗体消退不等于没有保护

接种新冠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能持续多长时间?“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也就是接种后能保护多长时间,现在没有一个定论,因为最先上市的疫苗接种到现在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冯录召认为,新冠病毒出现至今仅一年多时间,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如果病毒感染之后或疫苗接种之后免疫持久时间短,我们每隔一两年就要重新接种疫苗。眼下市场上所属疫苗的保护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部分早期接种新冠疫苗的参与者抗体消失,这意味着他们没有保护了吗?邵一鸣表示,抗体水平不能绝对代表是否有保护性,因为抗体慢慢会消退,但是当病毒再次入侵机体的时候,体内的免疫记忆细胞能够针对病毒迅速做出反应,产生新的抗体。我们评价疫苗的保护性是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而不仅仅中和抗体水平。“需要提醒公众的是,接种疫苗之后不需要自行检测抗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医师安志杰介绍,我国只有大型P3实验室和疫苗研发中心可以进行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检测,目前临床上提供的抗体检测与疫苗的应答效果无关,仅适用于新冠疾病诊断的辅助检测,自行检测抗体而结果不准确有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困扰。

疫苗让大多数人产生保护力

很多人接种疫苗的意愿不太强烈是因为担心疫苗的副作用。对此,邵一鸣表示,接种疫苗有一些副作用是很正常的,有反应才说明疫苗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我们还难以给出各类疫苗中长期的安全性评估数据。从短期看,世卫组织所选择的八九种疫苗都没有产生严重的副反应。从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对预防重症的保护率非常高,基本都达到了100%。其中灭活疫苗的发热副反应低于5%,是现有疫苗中最低的。辉瑞等mRNA疫苗对轻症的保护率最高,副反应也相对较大。“即使如此,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风险效益比也显示,人们应当去接种疫苗。”

“疫苗的保护不是百分之百,从国外目前已用的疫苗上市评估结果来看,打完疫苗之后,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出现保护失败。”王华庆介绍,总的来说,疫苗的作用是让大多数人产生保护力,建立免疫屏障,其预防重症的效果更明显。“经接种过疫苗,不意味着能够完全避免出现感染,但发病风险会大大降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认为,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国内疫苗接种率较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导致在境内传播的风险。我国在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的具体防控措施要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佳佳)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三人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