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消化道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中坚力量,青大附院消化内科多年来深耕消化道疾病诊治领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群众消化健康保驾护航。
肿瘤早筛:别让“无声的病变”拖成遗憾
“五一节前,我一位十分尊敬的老师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当时已出现腹腔转移、肝转移,最终不幸离世,这让我们整个团队都深感惋惜。”青大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毛涛提及此事仍难掩痛心。他指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凶险之处在于其极强的“隐匿性”——初始阶段的病变往往仅几毫米大小,处于癌前状态或早期癌变时,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既不肚子疼,也不影响进食排便,靠自身根本无法察觉”,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病情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预后也会大打折扣。
他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普及,食管癌、胃癌发病率正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与饮食结构改善、腌熏食品摄入减少有关,尤其是胃癌,其发病率下降与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根除直接相关。”但与之相反,大肠癌发病率却“不降反升”,这与现代人肥胖、运动不足、饮食过于精细、果蔬及粗粮摄入偏少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近几年,在做肠镜的人群中,结肠腺瘤的发现率已高达34%,远超50岁以上人群20%的质控标准。”他强调,结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这一数据意味着许多人正处于癌变风险中,“但只要通过结肠镜及时发现并切除,就能有效阻断其癌变进程。因此,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尤为必要。”
科学筛查:无痛技术解胃肠镜检查顾虑
早期筛查对维护消化道健康意义重大。毛涛表示,筛查的核心手段是胃肠镜,依托高清内镜、放大内镜、染色技术等先进设备,医生能够精准发现早期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即便几毫米的微小病变也能被准确捕捉。
据介绍,青大附院消化内科四个病区每年的内镜诊疗量接近16万例,其中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成的手术约2500例,这当中有近2000例针对的是早期消化道肿瘤或癌前病变。“这些病变尚未发展为癌症,却已走在癌变的路上。我们通过内镜提前确诊并治疗,从而挽救生命、守护家庭幸福。”
在筛查年龄方面,毛涛建议40岁左右可进行首次筛查。到了50岁,无论有无症状,都至少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对于有大肠癌直系亲属的人群,筛查年龄更需提前至40岁。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吸烟饮酒者、肥胖人群等高危群体,也应主动进行筛查。
关于复查频率,需依据首次检查结果确定。若胃内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肠道也无息肉,一般建议5年后再做第二次筛查。若存在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或明显肠化生,则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针对部分群众对胃肠镜检查的恐惧,毛涛解释道:“目前舒适化诊疗已十分成熟,我们开展的无痛内镜技术,会在检查前为患者推注麻醉镇静药物,患者就像睡了一觉,检查便已完成,全程无不适感。”他呼吁大家切勿因恐惧而拒绝筛查。
雄厚实力:引领区域诊疗前沿
青大附院消化内科的雄厚实力,为消化道疾病的筛查与诊疗提供了坚实保障。科室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历经三十余年发展,现已拥有4个病区、192张床位,年门诊量达28万人次,每个病区均配备规模较大的内镜中心,4个内镜中心总计装机约35台主机。
“我们的诊疗范围覆盖整个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到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的消化道,以及肝脏、胰腺、胆囊等消化腺的所有疾病。”多年来,科室努力推动各大专业全面发展,致力于打造区域性临床消化病诊疗中心。“如今,通过ESD这一微创手术,医生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早期肿瘤,实现根治效果,避免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
目前,科室的“三E”技术(ESD、ERCP、EUS)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ERCP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已从原本的胆胰管检查技术,发展为可完成胆囊管结石取石、胆管恶性狭窄梗阻解除及支架置入等操作的治疗利器,为胆胰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EUS即超声内镜。通过在胃镜头端安装超声探头,既能经消化道管腔对周围脏器进行超声探查,评估消化道管壁黏膜下病变及早癌浸润层次,还能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多种高难度治疗,如为胃癌晚期幽门梗阻患者实施胃肠吻合术、为胰腺炎假性囊肿、为包裹性坏死患者进行穿刺引流等。
技术突破:实现内镜技术多项创新
近年来,青大附院消化内科还开展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通过结肠镜到达阑尾口,用子镜取出粪石、冲洗脓液,必要时放置支架引流,无需切除阑尾,不影响正常生活。此外,科室开展的“胃转流支架技术”也为肥胖人群提供了新选择,通过在十二指肠放置金属支架,其下方连接60厘米的塑料薄膜管,减少食物在小肠内的吸收,配合生活管理,3个月可实现减重15-20斤。
针对消化道出血这一凶险急症,科室建立了多学科协作团队和急诊绿色通道,仅一个院区每年就完成约100台急症止血手术,充分彰显了区域医疗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青大附院消化内科始终以消化道早期肿瘤诊疗为特色,以内镜诊治为重点,推动各大专业全面发展,实现医教研协同进步。“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承担起区域内消化疾病诊疗的重任。”毛涛表示,未来,科室将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健康科普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守护群众消化道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文/记者 顾青青 解宁
[来源:信网-商讯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