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老人花百万收藏“老物件” 留住文化财富

2016-07-18 11:25:51   来源:青报网

查看原图

青岛老人花百万收藏“老物件” 留住文化财富
分享到:
青岛老人花百万收藏“老物件” 留住文化财富

  那些年,青岛人的生活很“逍遥”:抽一口青岛牌香烟,喝着青岛啤酒,踩着鹰轮牌缝纫机,骑大金鹿自行车出去转悠,随手拿青岛牌相机留影……随着历史变迁,这些老物件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却是几代青岛人最难忘的回忆。

  70年代结婚最流行的“三大件”,在青岛就能买齐。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工农牌和鹰轮牌是响当当的名牌,讲究的人家还要做个布罩套起来。

  在房间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青岛宝塔糖盒。“宝塔糖根本不是糖,是对付蛔虫的药。我们是当糖吃的。那时候孩子多,家长顾不过来,就不怎么讲究卫生,也就容易闹蛔虫。孩子还不爱吃药,做药的聪明,就把蛔虫药做成这个样子。”

  老杨是这些藏品的主人,他把收藏室设在了地下一层,大大小小的“宝贝”整整装满了4间屋子。黑白电视、收音机、录音机、钟表……每件宝贝,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你看,青岛的老照片、贺年卡、火柴盒……都非常便宜。只要你有心,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收藏家。”老杨说,他从小就喜欢收藏。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他只能藏点糖纸和杏胡。“因为杏胡可以卖钱,邮票什么都算奢侈品了,想都不敢想。”

  为了收藏一件藏品,老杨经常两三点不睡觉。除了线下交易,他还喜欢在网上拍卖。“我第一在网上拍卖,是为了拿一本日本时期的青岛历史写真,当时花了3300多块钱”,老杨算了算,光在藏品上的开销,已经过百万了。

  “你支不支持,我都要做。”老杨本着这份执拗劲儿,把爱好当成了职业,越做越大。

  “收藏,我以为贵在一种坚持,不要做收藏品的奴隶。”每一件藏品到了老杨手里,都能说出个所以然。老杨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开一个关于青岛历史的博物馆,把他这些宝贝了很多年的藏品展示给大家,也给青岛留下点可以纪念的东西。

  “说起老杨,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说‘青岛秀才’大家还多少知道个一二。”老杨说,“青岛秀才”这个雅号背后还有段故事:上世纪80年代,老杨考上了青岛市业余大学。那会大学生很稀少,大伙就给老杨起了“杨大学”的外号。1989年老杨所在的单位改制,老杨被停薪留职。为了生计,老杨在四方1路公交车终点站附近开了一家秀才集邮社。“当时考虑‘杨大学’这个名字,觉得不够响亮,思前想后就起了‘秀才’这么一个名字,一叫就是20多年。”

  老杨经常说,人的年龄有三种: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健康年龄。“虽然你看我七八十来岁了,可我的心理年龄只有十八岁。”老杨还在阳台上养了一群小鸡,平常没事的时候,也会出去爬山、自驾游。

  看着满屋子玲琅满目的藏品,老杨说他收获最大的是快乐。“这些老物件虽然不起眼,但每一件背后都藏着青岛发展的印记。留住他们就是留住青岛,留住文化就留住了财富。”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