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过后,青岛秋意渐浓。位于八大关以东的太平角公园,树木悄然泛黄,园内怡然幽静,漫步其中,仿若置身童话世界。
青岛太平角公园位于今香港西路南侧,太平角一路与太平角三路之间。南北长245米,东西长308.8米,总占地面积6.18万平方米。
原为靠近陆地一小岛,清代称“绿豆岛”。清末,岛已与陆地相连成为一处岬角。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称太平角。1932年,第四公园被占用后,于1933年在太平角一路东南沿海新辟公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抵补第四公园。1934年,公园扩大至太平角东南,占地9万平方米。
园内植被条件好,种植大量黑松、刺槐,结缕草草坪,天人菊遍布。园内修建宽2米,长1830米游览小径,无其他园林设施。在太平角一路南端建有太平角公园的石垛园门。沿南部矶石上多有垂钓者,有“太平垂钓”之誉。1939年评为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树木多有破坏。建国后,为驻军所用,建有军事设施,局部封闭。因其已失去公园性质,成为风景林地,后来又变成了菜地。
从香港路入口进入太平角公园。此处的地面采用的是碎石,成本很节约。太平角公园设计整体风格以“原生态植物林地”为主题,以“一轴、一水、三层面”为总体框架。
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景观步道2064平方米,景观水景1133平米方,景观节点18处,面积为2689平方米,游步道1070平方米,台阶170米,景观亭1个,景观架3组,木桥1座,管理用房488平方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座椅150个,果皮箱180个,植物种植57852平方米,配套建设亮化工程和给排水工程。
专家介绍,太平角公园设计体现了节约的原则。园区内的一个人工湖采用的就是雨水造景,湖水全部来源于地下水,收集以后再循环利用,这可以节约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