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6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母港。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并首次实现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至岸基科学家办公室,这将为国内外利用潜标阵列监测和预报海洋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该先导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凡介绍,本航次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成功实现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回传,科学家可在办公室实时掌握大洋的动力状况,改变了以往潜标数据只能每年回收一次的情况,成功破解了这一世界级海洋观测难题。
据介绍,该先导项目于2016年组织了中科院海洋所和声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的技术攻关,研发了无线水声通信和有线数据传输两种方案,可将深海观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卫星传输回岸基办公室。在本航次中上述两种方案都成功予以实施。数据的实时传输将加速我国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必将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的保障预测能力。
此外,2016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的调查内容还实现了多学科、多尺度和多水层的全覆盖,更加突出对1000米以深深海大洋的观测,更加突出对海洋小尺度湍流混合的全水层精细化观测,全面服务走向深海的国家战略。通过对观测网络设备的维护和优化,大洋上层洋流观测的垂直分辨率已达到8米,大洋深层洋流和温度观测的垂直分辨率达到500米,全部观测要素的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
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经过我国科学家3年多的自主建设,成功获取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2-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数据资料。随着观测网络数据的逐年连续积累,对科学家研究解读深海大洋所起的支撑作用将呈指数型增长。(记者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