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李文德:每天向松山敬一个军礼
2019.8米,这是松山主峰子高地的海拔高度。
1944年,中国远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冲向峰顶日军堡垒,历时96天,炸毁子高地,全歼日军。
那年以后,有一个住在附近村落里的人每天都会向松山主峰敬一个军礼。这一敬,就是74年。
他的名字叫李文德,生于贵州,血战松山,终老松山。
仰望·誓死夺回高地
7月,滇西进入雨季,怒江正处汛期,江流裹挟泥沙,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
松山教育培训中心助理讲师赵梓晔形容怒江是“发怒的江水”,她说:“日军曾经想把装甲车、坦克推下江去阻断怒江水,但江水立即就把这些车辆全部卷到下游。”
81年前,中国远征军正是在这个季节强渡怒江,冲向盘踞在怒江西岸松山之上的日军堡垒。
松山位于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山高谷深,主峰子高地与怒江河谷海拔相差1200米左右。
当时日军已经占据松山两年,依靠有利地形,修筑起通过飞机轰炸试验的坚固工事,各个峰峦堡垒星罗棋布,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曾狂言:中国军队不牺性十万人,休想夺取松山。
中国远征军向峰顶的冲锋持续了96天,最终将士用血肉之躯作掩护,挖掘爆破坑道,直达山顶两座敌堡之下,填埋3吨炸药,将其彻底摧毁。
这场被称为“松山战役”的攻坚战于1944年的6月4日开始,9月7日结束,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打通了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这一战,中国远征军共投入了2.4万人左右的兵力,最终伤亡7773人,歼灭日军1288人。
赵梓晔介绍说:“松山战役非常惨烈,整理遗骸的时候如何区分是日军还是中国远征军,就看他们穿什么鞋子,穿草鞋的是中国远征军,穿靴子的是日军。”
当年,整个松山变成焦土,只剩下四棵树木,树身上累累弹痕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守望·伴山七十四年
李文德1927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市,14岁参军,由于年纪小,他成为了一名卫生兵。
1944年,17岁的李文德参与了松山战役,战役胜利后因负伤留在了龙陵县。
直到他2019年因病故去,终其一生,都居住在能望得见松山的竹箐村里。
驾车从保腾高速出镇安收费站,离开320国道,驶入蜿蜒曲折、向高黎贡山峰顶盘旋的乡道,还需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深山里的竹箐村。
李文德的家坐落在山间,老屋已经推倒重建,旧址上伫立着一栋白墙红瓦的小楼。
“堂屋和老房子堂屋的位置和朝向是一样的。”李文德的孙子张学权站在堂屋门口介绍新房,他面对的方向,正是松山的主峰。
据龙陵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饶斌回忆,李文德生前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推开门,会向松山的方向敬一个礼。
饶斌说:“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举动,他说希望每天推开门看到松山,就能看到他的战友。他一直用这种方式去致敬、去怀念他的战友。”
在李文德的外曾孙尹海洲的眼里,外曾祖父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人。
尹海洲记得母亲跟他说过外曾祖父的故事:“有一次松山攻坚战中,我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外曾祖父所在部队的长官组织敢死队再次冲锋,年少的外曾祖父举手报名。他领到10个手榴弹,到阵地侧面,用手榴弹做掩护。最终,部队攻下了那个山头。”
李文德常和亲人们说:“我的战友几乎都牺牲在松山。”
他曾经对尹海洲的母亲惋惜地提起,自己曾和班长抬过一个高大的战士,战士却因受伤严重、在翻下担架时牺牲。也曾讲述由于战斗紧张,牺牲的将士们不得已集体埋葬的场景。
看着日军坚堡火网下,战友们一个一个倒下。
17岁的卫生兵李文德,拿起手榴弹,成为了敢死队员。
张学权记得爷爷总共回过三次贵州,老家在贵州省遵义市山盆镇茶厂村,他曾经跟着爷爷回来过两次:“他十多岁就离开家,再回去的时候七十多岁了。”
李文德去世后,安葬在龙陵抗战老兵墓地。他永远留在了这片和战友曾经战斗的土地。
回望·山河不曾忘却
李文德经常会到松山缅怀战友,年纪大走不动了,也要在自家阳台上对着主峰祭奠。
晚年,他没有听从儿女的劝说搬到条件更好的县城,对松山的守望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2019年3月12日,李文德突发脑溢血在家中病故,享年92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次来到李文德老人的故居,竹箐村已是另一番模样。
村里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山上漫山遍野栽种着咖啡、核桃等经济作物。
张学权说起咖啡豆的收成满脸带笑:“往前最便宜的时候每斤3块、4块,今年卖到最高23块5一斤。”
靠着务农的收入,张学权盖起了新房:“修房子的材料都从怒江运进来。”
院坝里养了几盆花,白墙红瓦的围栏上,巍峨松山清晰可见。
与竹箐村相隔10公里的松山之上,至今保存着战场遗址69个、遗迹816个,有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耸立着中国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先生捐赠的402座中国远征军雕塑,每座雕像的面部表情都以历史老照片为蓝本精心雕刻。
7月29日,松山战役遗址游人如织,松山战役纪念碑前摆满鲜花,远征军雕塑群里放着五颜六色的糖果。
据赵梓晔介绍,暑期日均有3000人来到松山抗战遗址参观。
赵梓晔说:“很多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手捧鲜花糖果来到雕像方阵前敬献。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曾经的娃娃兵们尝到糖果的甜、闻到花朵的清香,让他们跨越时空地看到,曾经为之努力的和平盛世,咱们今天过上了。”
这处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记录着:80年前,国土沦陷、山河破碎,为了抵御侵略者、守护家国,7000多名将士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松山。
而山对面的李文德用一生守望,传递着简朴的信念——缅怀先烈,勿忘历史。
[来源:动静贵州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