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两岸童诗交流第一人:勿鼓励孩子仿写名家作品

2016-05-02 09:32:29
来源:
责任编辑:亚麦

日前,台湾现代派诗人、儿童文学作家、画家林焕彰携其最新出版的童诗绘本做客青岛文学馆,与岛城热爱诗歌的少年儿童们一起分享写诗画画的心得,鼓励孩子们大胆想像,享受写诗的乐趣。在分享会活动之际,这位被誉为“两岸童诗交流第一人”的78岁老诗人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追述了自己从事儿童诗歌创作和推广近50年的过程,他表示大陆儿童文学的创作从整体上讲儿童小说、少年小说、童话都要胜过台湾,但惟独儿童诗歌的创作停滞不前;同时他也对有兴趣写诗的岛城“小诗人”们以及有兴趣从事儿童诗歌写作启蒙教育的老师们提出中肯的建议:不要鼓励孩子仿写名家作品,因为这样会限制他们的想像空间。

突然跨界为儿童写诗

林焕彰师从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现代新诗并蜚声台湾诗坛,70年代起却跨界转入儿童文学创作,以写童诗为主,创作出了《花和蝴蝶》《日出》《影子》《夏天》《妹妹的红雨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以其特有的文学趣味和品位,成为华文儿童诗坛的经典篇章,被收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小学教材以及上百种选集里面。

说起自己为何在写成人诗十年并已经小有成就时突然转向为儿童写诗,林焕彰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台湾的儿童诗歌写作主要是几位教师作家,他们一边从事着教育工作,一边从事着儿童文学的创作。以自己十年写诗的磨炼,林焕彰发现这些教师作家的作品更倾向于教育性,“我对诗的要求和看法和他们不一样的,我更接受纯粹的诗,讲究诗歌的文学性。”在林焕彰看来,这些教师作家对诗歌的文学性即诗质的把握没有经过文学的历炼,因此写出来的作品诗质淡薄,“这样是不行的,诗就是诗,是不分年龄的,成人的诗是诗,对给儿童看的诗歌就不求文学性,这是不对的。我们尤其应该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孩子们,给儿童写诗的姿势不但不能降低,反而要把诗的本质努力掌握好并呈现给他们才对。”

林焕彰1971年开始儿童诗歌创作,1974年台湾洪建全儿童文学奖创设,林焕彰挑选了自己写的20首诗歌参赛,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 《妹妹的红雨鞋》《童话》《妈妈的话》《妹妹的围巾》《到一个地方去》《影子》等,并且获奖,“我的童诗要经得起考验的,里面是有诗质的,如果没有诗质就不是诗歌了。”

儿童诗诗质越多越好

在林焕彰的诗观里,所谓的诗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歌的绘画性,另一个是诗歌的音乐性。所谓的诗歌的绘画性,“诗歌要给别人有想像的空间,其实任何文学形式都有这个要求,只是诗歌表现得更突出一些,你抽象的感情、思想、观念,甚至于知识,都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在诗里面就是所谓的绘画性,即读你的诗时会有画面感。”而诗歌的音乐性,林焕彰强调并不是指传统诗歌的末尾押韵,“但这不意味着现代诗不要压韵就是不要音乐性,写得好的诗都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这个抑扬顿挫就是音乐性的一种表现方式。因为文字本身就有抑扬顿挫,一个人的文字就像他的呼吸,他的脉搏跳动一样,顺着它来就会有生命。所以说不是不要音乐性,而是用每一个字的抑扬顿挫组合出来,流畅自然而然地表达情绪,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情绪,这样音乐性就出来,并不一定要用在句尾。”

林焕彰认为这里的绘画性和音乐性就是诗质所需要的具体东西,“你不能光有意义,有时候你还要懂得如何隐藏和包装你的意义,因为你要给读者提供想像的空间,你说完了,都清楚了,就剥夺了他阅读的乐趣,这就让诗歌变成了不是好的作品。”林焕彰强调给儿童写的诗歌和给成人写的诗歌,在诗质的要求上是一样的,诗质是不能缺少的,反而是越多越好。而且,给儿童的东西要是最好的,不能给他负面的影响,因此成人的仇恨以及灰色的、沉重的、批判的色彩,不一定要呈现在给儿童写的诗歌里,“我要有一定的控制,我要发现美,要有智慧的蕴含,我们要为儿童把这些转化出来。”

儿童开始写作不应仿写

这次林焕彰来青岛,受崂山区文联邀请参加“中国作家·崂山·行走”活动,深入崂山探寻青岛区域文化特色,在与崂山区几所小学的孩子们进行诗歌交流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存在着仿写的问题,更糟糕的是老师甚至不知道是仿写的。“当年我们那个时候,那些教师儿童诗创作者,他们没有经过文学艺术这样一个淬炼的过程,不仅本身作品没有达到文学性的高度,教孩子们也就存在问题,所以老师也要成长,要进步,要有正确的观念,知道哪些是诗歌创作关键,避免错误地示范和鼓励。”

林焕彰认为仿写首先是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长期的仿写容易让孩子的写作掉进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里出不来。其次,如果孩子的写作起步一定要经历仿写这个过程才能完成,那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得已的,“其实作家本人都是很计较这种仿写的,我本人就不喜欢别人模仿我,因为孩子模仿我的诗歌写作,但很可能别人并没有读过我的作品,只是知道这个孩子写得很好,就给他一个很高的评价,这是不是给了他一个错误的鼓励?”从这个角度出发,林焕彰早年曾写过文章,指出一个指导老师要知道怎么样大量的阅读,才不会被孩子骗。“还有你指导学生,如何改他们的东西?改太多了,伤害了他们。所以要有阶段性的,初期,孩子们愿意写出来就不错了;写出来后,有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就好了;再如果有一点味道了,你可以帮他稍微调一下,让作品更有味道,更像诗。不要一下子改太多,面目全非,孩子积极性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能够持续地写下去,是最关键。”

儿童诗歌诗观不要陈旧

林焕彰针对两岸儿童文学创作创办了杨唤儿童文学奖,1991年开始,前后办了12届,不少大陆儿童文学作家从该奖中脱颖而出,比如大家熟悉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写动物的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那个阶段,林焕彰读了很多的大陆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崇拜福州的老童话作家郭风,并专程拜访过他。“大陆儿童小说、少年小说、故事、诗歌也看,有个初步的了解,总体上说,大陆的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包括童话都要比台湾发展得好,要丰富。”

“我记得第一次破冰之旅时来大陆交流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有写戏剧的,有写儿童小说和诗歌的。当时交流发现台湾惟一能胜过大陆的便是儿童诗歌创作。”在林焕彰看来,大陆的儿童诗歌创作还停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歌观念上,叙事性比较多,诗质不够凝炼,“语言老套,表现技巧陈旧,诗歌观念也比较陈旧。”当然,林焕彰回忆那时大陆的学者对台湾儿童诗歌也有评价,认为台湾儿童诗歌比较简单,更适合低幼,“他们是没有注意到我们蕴含很多内质的东西,我们只是表现比较活泼,比较自由自在一些。”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