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惩戒教育入法 如何把握好度成新教育难题

2017-03-02 08:50:58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帛幼

原标题:惩戒教育的度在哪里?

\
\

\

15年前,本报《教育周刊》收到了来自青岛市旅游学校邵竹君老师的一封读者来信《不缺激励,不缺沟通,缺的是管教》。当时,我们以“学生欠管教吗”为话题做了一系列追踪报道,不但在青岛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国青年报》更是全文转发,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大讨论。

2017年立春过后,青岛市政府发布了地方性规章 《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提到 “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或者适当惩戒”。这是青岛率全国之先,在地方教育法规中首次提出“惩戒”的教育概念,再一次引发了全国热议。

从15年前的一封读者来信,到今天把“惩戒教育”明确写进“法规”,应该说,关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话题,一直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教育焦点。本期 “教育三人行”栏目,兰姐姐特别邀请岛城知名青少年成长专家、心理专家,共同把脉、深入探讨惩戒教育的“度”到底在哪里?

找准惩戒教育的正确“穴位”

发言人:曾莉 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讲师 青岛二中心理教师

平心而论,大家都知道惩戒和批评、赞赏一样,都是教育的必要手段。然而,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不重视赏识,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提出赏识教育,立即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一时间,赏识教育几近成为现代教育的代名词。对 “欣赏、尊重”的过度看重,导致人们把赞赏和批评、惩戒对立起来,使得学校教育中,赏识过多,批评缺乏,惩戒罕见而无力度,而且备受指责。

事实上,赞赏并不排斥批评和惩戒。赏识让学生自尊、自信,批评让学生明是非,懂规矩,而惩戒让学生懂得“犯了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三者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教育手段,相辅相成,共同濡养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之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

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惩戒,大家都担心度的问题,但赏识、批评同样存在度的问题,过度了,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找准惩戒教育的正确“穴位”至关重要。把握度的根本,都在于是否是出于对学生的真爱。不是出于对学生真爱的惩戒,就是成人在泄私愤,则很容易过度。同样,不是出于对孩子真爱的赞赏,也是满足家长的私欲,也很容易过度。

前几年去新加坡考察学习,惊讶而好奇于那里仍在实行的“鞭刑”,那里的教导主任告诉我们,“鞭打只对于严重违规违纪并造成恶劣后果的或日常违规违纪持续升级并屡教不改的男学生,只有校长有权力执鞭,并事先和家长沟通好,同时有心理老师及时跟上心理辅导。 ”这样,让学生明白,老师惩戒的是他的错,关爱的是他这个人。新加坡的“鞭刑”当然不适合借用,但惩戒的原则值得借鉴。

只有赏识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发言人:赵爽孜 凤凰心理研究所所长 心理博士

最近在一些心理辅导书籍上看到如何能够建立自尊的单元,它告诉孩子早上起来对镜子大喊三声:我最棒,我最好,我最酷。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书页插图画着鼓励的手,写着“我为自己喝彩! ”对此,我不以为然。自尊不是如此自我膨胀一番就可以得到的。自尊必须来自别人对你的尊敬,而别人对你的尊敬来自自己的人格完整与表现卓越。这种口号式的教导是虚伪的,就像没有意识的恭维,小孩很快就会发现它是假的,骗人的话。 “自我感觉良好”必须和“自我表现良好”连在一起才有用,没有“自我表现良好”支撑,感觉就像气球一样,一戳就破,反而会使孩子没有信心。我不鼓励孩子 “感觉良好”,而是教他们“表现良好”的技巧。这需要规矩、时间、耐力和反复的练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中最简单易行的惩戒矫正方法是“time out”和“time limit”(罚时出局和限时)。例如独处中的面壁思过,有助于孩子反思行为后果,结束后家长老师必须及时采取行为后果评估,矫正行为。而在限时矫正中练习数一盆豆子,对于一些粗心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坚持、完整性不够的孩子很有帮助。这就是适度的惩戒。出现问题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溺爱和娇宠是形成孩子独立性格的最大障碍。大一些的孩子的惩戒行为:限时离开教室,早到晚离校,运动限制等一些非体罚教育方式是为了减少负面行为的后果,同时提高孩子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要让孩子知道少犯甚至不犯错误,就要提前告知及明确规则,赏罚平衡的教育会让孩子养成谨慎自律的言行。

现在的孩子缺的不是赏识,而是管教!

发言人:兰姐姐

“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有成效的把控。 ”这句话值得家长朋友深思。好多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管不了。其实都是缺乏有效的管教留下的“后遗症”。

最近20年的中国教育,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成为主流教育观。众多追随者普遍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与之相“匹配”的,现在的老师们也越来越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不敢多批评孩子,更不用说惩戒了。

据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老师们最头疼的是来自问题学生的直接对抗和挑衅,尤其是初中学校,孩子处于青春期逆反高发阶段。某初二学生晓航(化名)在任课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个小“恶魔”——骂老师、打同学、捣乱课堂纪律、参与校外抢劫!一位教龄近三十年的老教师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个性越来越张扬了,没什么怕头。老师和孩子一旦产生矛盾和冲突,社会舆论和家长都目标一致地指责老师,强调老师的服务意识,弄得老师对问题学生都不敢管!一旦管过火了,老师轻则受处分,重则离岗。现在的问题学生变质学坏,与老师面对多重压力不敢管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不是靠学校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值得我们从多方面反思!

当然,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过度的赏识教育让孩子的成长过于 “甜腻”,缺少了硬气和责任。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协调和融合。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戒教育的“入法”单从理念上来讲就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落到操作层面上,其实是对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惩戒教育中管的限度与放的边界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思考的问题。美国心理专家伊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心理咨询中,缺乏支持的挑战会使人沮丧,缺乏挑战的支持会使人空虚。同理,在教育当中,缺乏爱和关怀的“惩戒”是一种摧残;缺乏“惩戒”的爱和关怀是一种放纵。只有在接纳、关爱、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惩戒”,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