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平度中青代作家强势崛起 “文化平度”助推文学梦

2017-08-26 08:06:25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三人目

原标题:“文化平度”助推文学梦

平度中青代作家强势崛起 春泥诗社引领诗歌呈现勃勃生机

“想不到平度文学创作的氛围如此之好,想不到平度作家群的创作热情如此之高,想不到平度文学创作的成果如此之大”,前不久,在《文化平度2016》丛书评审会时,评审专家连说三个“想不到”,恰也从侧面说明了平度文学创作在这几年间取得的丰硕成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9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暨首届 “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晚会上,平度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诗歌委员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今年7月底,第二届,“诗探索·中国春泥诗歌奖”颁奖礼如约而至。 “百花竞放满眼春”,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成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当地文化部门因势利导,主动作为,通过“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提高平度作家和平度文学整体实力”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文艺交流,培育文学新人,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建设胶东文化新高地。

文学爱好者出书圆梦

每一位热爱文字的人,都曾有一个出书梦,而《文化平度》系列丛书的出版,无疑让这片土地上的写作者有了更多成就梦想的机会。据介绍,《文化平度》系列丛书是由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持、编辑、出版的平度市业余作者的个人著作,最新出版的《文化平度2016》丛书,共计18辑。从今年开始,成立专家评审会,按照预定方案,从平度籍作家创作的纯文学和文化研究作品中,采取“统一征集、统一评审、统一编辑、分类回购”的办法,实现丛书编辑出版常态化,旨在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成就“出书梦”。对此,春泥诗社社长姜言博深有感慨,他在其个人作品集《双桅船》序言中写到:“2002年至今,整整十五年再没有出过一本书,原因很多,无钱出书恐怕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书,不需要自己掏钱,而且出版社还要给稿费的,后来完全变了,出书要自掏腰包。诗人穷困,这是一个基本现象……凡此种种,一直纠结了若干年……”

据介绍,此次入选 《文化平度2016》丛书的18位作者,基本上代表了平度作家群的现实状况:从年龄结构上看,《三余斋随笔》的作者陈传瑜是40后,退休文化干部,有平度历史文化“活字典”之称;用脚趾敲出《我用青春去爱你》的励志诗人孙璐康属于90后。在长达60年跨度的年龄段里,40、50后作家3人,占1/6;60、70后作家13人,占2/3;80、90后作家2人,占1/9。这种“中间粗、两头细”的年龄结构,说明老一代作家正在完成与中青代的交接,中青代作家群正在强势崛起,新生代已悄然接过接力棒。从职业结构看,在文化岗位、事业单位工作的作家12人,占2/3,在企业单位和从事社会职业的6人,占1/3,说明文学创作的中间力量还是文化艺术工作者。

春泥诗社孕育“金色未来”

说到平度的文学,平度的诗歌创作,春泥诗社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成立于1984年的春泥诗社,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团体之一,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曾代表平度的一种“文学现象”,引领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对春泥诗社予以表扬并亲笔致信春泥诗社,鼓励社员们热爱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正如《春泥》发刊词所言:“我们不甘沉默,不甘忍受贫瘠的痛苦。我们渴望春日,渴望金色的未来。”2013年,春泥诗社复社后,发展迅速:2014年,名誉社长徐俊国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刘成爱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入围诗人,陈亮获第二届李白诗歌奖、2014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目前,诗社注册社员近200人,加上外围参加春泥活动的诗友约500人,其中七成为农民。如今,诗社在青岛大学、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地开设多个分社,诗友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78岁。

诗社现任社长姜言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范围内的文学社团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为了让春泥诗社能永葆青春,我们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政策,每年组织几次采风活动,带领全体社员到乡村中找寻创作灵感;设立春泥诗社名人讲堂,举办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让社员们与外界互相交流、学习、开阔眼界。”春泥诗社的目标是,打造春泥诗社文化品牌,扩大春泥诗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春泥诗社成为平度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日前,第二届“诗探索·春泥诗歌奖”揭晓,7月底将举行颁奖礼,这一全国性的诗歌奖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评诗歌约4万首。由吴思敬、林莽、商震等国内诗歌专家组成评委会,最终黑龙江的赵亚东、河南的黄小培、山东高密的徐晓等3位诗人夺魁。

诗歌与泥土焕发勃勃生机

春泥诗社在平度这片热土上涵养着一位又一位心怀梦想的文学青年,新生力量更是呈现出勃勃生机,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是2015年的文科状元李建,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文科实验班录取,他曾是春泥诗社年纪最小的社员,多次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受母亲的影响加入了春泥诗社,在高中的时候,每每遇到消沉或是昂扬的时刻,他总会写下励志诗歌来激励自己,“但是现在写诗水平还差得远,只是沉淀一下自己,回忆、总结一下我的高中生活。我所理解的诗歌可以把一些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不仅将时光定格在一瞬使之变为永恒,使这些文字成为抚慰心灵的良药和鸡汤,也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积极和有益的指导。”

诗教进校园也是春泥诗社播种下的诗意种子。据介绍,平度市西关小学是青岛市首个“诗意校园”,自2015年首届诗歌节启动两年来,该校已有一百余名小学生的作品在 《今日平度》《青岛日报》《红蕾》《开心课堂》《齐鲁少年报》《齐鲁文学》《山东文学》《山东诗人》《冰心青少年文学》等各级报刊发表;全市首家校园诗刊《紫荆花诗刊》,更是每月一期出版,到目前共出刊了21期,发表学生的诗歌作品1000多首。读诗、品诗、学诗、写诗的良好风气正在学校形成,诗意校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而青岛诗词学会平度分会的成立,无疑是这片诗意土地上的又一盛事。6月28日刚刚举行过成立大会的诗词学会,会员增至70多人,其公众号平台“泽山诗韵”刊发《贺诗专辑》、诗友专辑,楹联活动、律诗研究会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泥土的芬芳、诗意的栖息,在平度寻到了最好的结合点,并成为了“乡村诗歌”最好的注解——他们有过记忆中的乡村,他们关照现实中的故土,他们笔下的诗歌不再是“乡土”,而是有关乡村的记忆、回顾、乡愁等对自然村镇生活的现代命名。

/ 相关链接 /

《文化平度2016》成为平度最大一套文化丛书

6月13日,《文化平度2016》丛书首发。这套由18位平度当地作者联合出版的丛书成为该市迄今为止本数最多的一套文化丛书。

《文化平度2016》丛书是由平度市文广新局主持、编辑、出版的平度市业余作者的个人著作。丛书共18本,包括《品茗抄书》《古州拾遗》《我用青春去爱你》《难忘三大会战》《秋月如水》《双桅船》《万物向暖》《晖调行吟》《三余斋随笔》《把四季给自己》《新闻的力量》《最动相思是故乡》《道艺三记》《会爬树的小孩》《谁喊住我》《京戏、假牙和狗》《赵匡胤传奇》《请桃》,内容以反映浓浓的家国情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乡愁可寄的思念、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交流多年对艺术的追求等为主。丛书展现了朱文松、乔晓晖、宗绪昌、孙璐康等一批平度文艺工作者对平度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据悉,《文化平度》系列丛书自2014年起开始编纂发行,至今已连续三年统一编辑出版,共编辑出版了3套29本。这套丛书是以面向平度籍作家创作的纯文学和文化研究作品为主,旨在圆平度作家的出书梦,助平度文化大繁荣。

本版撰稿 记者 周洁

[编辑:三人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