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孩子我们能做什么?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分校校长。知名教育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校长培训专家库专家中心兼职教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明远教育奖等荣誉称号。近日,孙先亮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教育悟语”。他对于教育的守望、期盼、坚持通过公众号的一篇篇文章传递。本报今起在教育周刊开设专栏,在这里,孙先亮校长将点评教育热点,分享教育感悟,让教育家的情怀和智慧为学生和家长带来启示。
《读者》上有一篇文章叫“什么也别做”,说的是一个妈妈离开女儿两年,女儿在她回来后给她的一个“惊喜”是自己的头发染成银白色,夹杂着银灰和灰白。女儿告诉她:我不是存心气你们,而是想尝试一下自由的滋味,不让染发、烫发,不让化妆、不让穿裙子,凭什么大人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就不可以做。妈妈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没想到周一的时候,老师在电话里对这位妈妈说:女儿说染发是母女分离两年后送给妈妈的礼物,所以我建议她的下次班级演讲的题目是,“分离让我成长”,您觉得怎样?妈妈紧张的情绪顿时松弛了,甚至露出一丝微笑。老师在电话里叮嘱,教育有句老话叫做 “有一种温柔叫陪伴”,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干出格的事时,什么也别做。孩子的觉醒与自我管理,是需要等待的,尽管等待对我们而言是种煎熬。每天看着孩子染得银灰色头发,妈妈很多时候想下令让孩子染回去,等到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她就默念老师的话:有一种温柔叫陪伴,就是什么也别做。最后,有一天女儿终于自己宣布染回黑发。
在这里,我真的特别感动于孩子的老师和妈妈。确实,一个能够等待孩子觉醒的老师和妈妈都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每一个遇到孩子做这种事情的成年人,第一反应都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仅激活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失去了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和修正的自我成长的机会。父母和老师,在遇到孩子有反常的举动时,很多时候会拿着自以为是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和教育孩子。其实,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在模仿之中成长的,成年人的一些语言和行为都会不自觉地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可是话说回来,父母和老师,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又有几个人没有模仿过成年人,又有几个人不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成长的呢?
我认为对待孩子的言行有这样几点认识和处理的原则:
第一,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违反道德、法律、文明等底线事情,那么孩子做都应该给予理解和认可。孩子有自己的做事标准,家长应当对孩子有充分的宽容度和信任度。
第二,要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孩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开放已经让孩子完全融入社会中,这不是坏事。孩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选择,对于好奇的事物就想去尝试和模仿。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对审美等的价值判断具有不确定性。这并不是孩子在学坏,而正是孩子处在选择的过程中,相信孩子会逐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审美标准。
第三,一定要学会等待。等待也许会有多种结果,也许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相信时间会冲刷很多的东西,会改变很多孩子的想法,许多的结果不需要我们父母作出评判,相信他们自己、同学之间以及社会环境中某些特殊的因素会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作出选择。
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我认为这是所谓的心理学家创造的实际不存在的一个名词,然后又会用这个框子去套孩子们。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逆反的不正是家长和教师?那些所谓的“逆反心理”,大多与父母和老师的没有从学生出发、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没有多少孩子是不懂道理的、不听话的,只是因为在现实当中我们更多的是用强制的和灌输的方式去苛求孩子,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去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所需要的、所渴望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他们,不能用成人标准去审视他们,用成年人的能力和素质去苛求他们。
对于孩子,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也许比我们做了结果要好得多。这正如一棵树的成长,顺其自然,也就必然是符合他自身成长的过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正是家长和老师应该遵循的教育法则。 孙先亮
[编辑:可可]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