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高考状元万字长文引热议 父母怎样让孩子感受到爱

2018-02-01 08:37:45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父母怎样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爱

\

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对于王猛的做法,很多网友表示指责和难以认同,也有人关注父母怎样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到爱。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岛城教育界相关人士。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赵黎

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很差

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 “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 ”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父母如影随行从未自立过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

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过节

2012年前后,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在老两口看来,“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难道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 “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 ”父亲说。

这样表达让孩子感受爱

王猛父母的许多做法,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1.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管不问,甚至讥讽批评。 2.孩子喜欢班级活动,父母不支持,甚至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孩子因此遭到老师的批评,会记恨父母。 3.探求孩子的一切隐私,不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王克伟列举了5条:1.创建充满爱的家庭,有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也有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2.不随便惩罚孩子,更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讽刺挖苦孩子。 3.当孩子身心遭受伤害时,父母一定要提供合适的帮助,但不是替孩子出头。 4.不说伤害孩子的话,从正面分析问题,说有正能量的话。 5.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能很好完成。

把人生的幸福放在自己手中

看完王猛的资料,我眼前显现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形象,想独立,做自己,于是在自己的门上贴上“非请勿入”,但是这个独立的房间却是在父母的大房子内的。王猛好像不和父母联系,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一直生活在过去父母的家中,生活在过去的事情中,和父母的情感深度纠缠着,充满了矛盾。而相对成熟的人格是接纳父母和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过去,然后以独立平等尊重有界限的成人状态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作为王猛父母由于自身的限制和情结,在他成长过程中有些养育方式需要调整,简单说四点:1.替代太多,在王猛成长中他在父母面前唯一的价值体现是成绩的优秀,他唯有好的成绩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爱的,而当他考上北大,开始经历挫败的时候,他的价值就无法呈现,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被破坏;2.限制控制太多,人生自主权没有还给他,导致王猛某些能力不足,责任感没有得到适当培养;3.在爱的表达上,没有让王猛感觉到无条件的接纳,做自己本来的样子,为父母家人做事情,导致没有感受爱的能力和感恩之心;4.父母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把权利给他,让他说了算,做好分离,让王猛有界限,会拒绝和表达,同时发展出同伴关系,拥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拉黑的是无法驾驭的过去

面对一个学富五车、进入全球知名学府的孩子,在常人的眼里往往会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父母“会教育”。可正是这“会教育”的父母,却反转出一个“拉黑父母,断绝关系”的儿子。

那究竟什么是“会教育”? “会教育”肯定不是把孩子当成父母理想实现的工具,孩子的成绩不应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工具”“炫耀”心理,说明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个体;“会教育”肯定不是固执地坚持父母自以为正确的观点,父母能够倾听孩子的意见甚至向孩子承认自己的不足,本就是自身人格魅力的一面。只有给予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 “会教育”肯定不是无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当他遭遇别人的取笑、嘲弄、恐吓或是误解,还在一味强调“你应该……不该……”,那一刻孩子其实只是需要一个来自爸爸妈妈的拥抱。

拉黑父母,是孩子的绝望,他的绝望在于他回不到过去,去弥补那一件件让他无法释怀的小事。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该怎么办?面对别人的嘲笑、戏弄该怎么办?面对自己的诉求得不到别人的响应该怎么办?只能选择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如果你现在还有机会来反省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窗口还有几扇在为你打开,我以为“会教育”应该是:首先,让孩子具备起码的生活能力,因为生活能力才是每个人自信的核心。剥鸡蛋皮,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对于一个小学生还不会做这件事,在众人面前就会感到羞愧。在对应的年龄段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赋予孩子的是一股内生的能力。其次,指导并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才是让孩子生存下去的保障。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实现的,能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就说明在哪方面获得了成长,解决问题涉猎的面广,孩子的成长就比较均衡,如果只是某一个方面擅长,就说明孩子成长得不够全面。再次,响应孩子的情感呼唤,全力以赴地给他提供安全感,心有所归才是滋养生命的根本。孩子发出的情感呼唤,是他内生的情感需要,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满足,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不排除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但也需要家长待孩子情绪稳定以后,再给予恰当的引导与规范。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