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0 09/16 08:46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三人目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教辅书购买现热潮 家长称买来后多半成“摆设”

原标题:有多少教辅书可以不买?

家长:买来教辅书多半成“摆设” 专家:家长应理性科学地为教育“花钱”

\

( 来源:青岛早报)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朋友圈里家长们晒教辅材料、晒书店买书,这背后就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近日网上曝出的河南西峡多校老师推荐家长到指定书店购买教辅材料一事也引发诸多关注。记者随后走访了我市多家书店、图书批发市场和书城,教辅书购买现热潮,家长们为何要马不停蹄地买买买?教辅书利用率又有多高呢?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现象

买教辅书半小时还没排上队

前天下午,记者在市北区九江路一家书店看到,十几平米的店内正在挑书的家长、学生不少,收银台前也已经排起了长队,家长和孩子们手中都抱着不少教学辅导用书等待付款。一位孩子上五年级的家长告诉记者,他排了半小时的队还没交上钱。“学校虽然不强制要求,但是多数家长都打算给孩子选些跟教材同步配套的教辅书,因为多数孩子都有,有时候老师也会建议带到学校去,有时间的话就统一做一做。”书店老板告诉记者:“我们在学校附近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每个年级开学后需要哪些教辅材料,都比较清楚,所以新学期开始前,书店就专门设立了畅销教辅书专柜,这半个月来各种中小学年级的教辅书销量都非常好。 ”

在位于香港中路的青岛书城,记者看到书柜上都标有醒目的标签以示区别,有小学教辅、初中教辅、高中教辅、新课标教辅、工具书类以及教师用书等。孩子在读初二的董女士手里正拿着一张清单搜罗图书,“我们老师没有集中要求,但是我私下特地请老师推荐了几本教辅书籍,老师也说了,想提高孩子的数学水平和作文水平,多做题和多读书肯定是个办法,所以想在这学期里给他加强加强。 ”董女士说。

老师说

额外教辅材料不统一要求

专业人士指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教辅书不宜过多,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书籍,过度依赖教辅书,反而会导致学生对课本教材失去应有的学习兴趣。 “学校除了教科书外,也会对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辅材料进行统一征订,并下发给学生们作为日常学习补充,其他的教辅材料则一律不做统一要求,不会代购,更不会指定地点购买。 ”青岛九中高一年级班主任常发友告诉记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对英语辞海等工具书,一般每个学生都是必备的,其他的教辅材料,如果学有余力的孩子想要额外提高,或者觉得教材配发的练习册太浅“吃不饱”,可以再另订其他,但一定要选择比较好的材料作为补充。因为中学的学科多,如果学生觉得完成学校的课业任务和下发的材料作业还做不完,家长则不必盲目再给孩子买教材,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增加学习压力、降低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教辅材料的使用,重在提高学习兴趣,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福州路小学班主任陈洁老师分享她的经验,就小学生而言,过多的教辅练习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如实在想在课外有所提高,应多选择一些能增强理解能力,拓展知识面的延伸阅读教材,比如帮助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会说话的汉字》,贯穿1—6年级数学理论的《数学帮帮忙》,以及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有帮助的文学名著等读物,这样既不会让大量的教辅练习占去课本学习的时间,也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家长说

买来教辅书多半成“摆设”

“我有好几个家长群、学习交流群,平时经常看到有家长分享心得,买什么教辅材料或者预习、复习书,是最热的话题之一。”孩子刚上五年级的陈女士告诉记者,从还没上一年级开始,她就从群里给孩子淘了不少“宝贝”,从幼小衔接七田真系列,到53天天练、一课一练,再到各种阅读、英语和数学思维训练教程……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买的书越来越多,但因为课外时间越来越少,真正能充分利用的并不多。“有一次趁双11我把可能会用到的各个年级的教辅书一下子都买了,结果很浪费。 ”陈女士吸取了教训:千万不要囤教辅书,一定要现用现买,哪怕贵一点,这样能够保证是最新版本和最新印次。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高考毕业,她一边整理女儿的教辅材料,一边整理自己的买书“心路历程”:高一高二学新知识,教辅材料肯定得选同步的,“以前我不会买,就奔着网上的排行榜买,结果那些排行榜基本都是总复习系列在第一名,所以最后买了也用不上。 ”李女士说道,到了高三开始进行高考总复习,而这种复习一般又分成三轮,每一轮的要求不同,你要是想买一本教辅用三轮也不行,还得对应着买。

小方今年上高一,小方的爸爸告诉记者,以前他基本年年给小方买教辅书,但是后来到学期末整理这一学年来的各类学习书籍和用品时,却发现很多教辅参考书、练习册孩子基本都没做。 “有好几套教辅参考书,之前老师推荐可以作为额外学习材料进行提高,我听别的家长介绍也说很好,特意跑了好几家书店、花了不少钱才买到,结果到学期末一看,书还是新的,全套里竟然一本也没做过。 ”这件事给小方爸爸印象深刻,他决定不再随便给孩子买教辅书,如果孩子有时间、精力或者兴趣,做额外的教辅材料来提高,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那么还不如不买,不要造成浪费。

★反思

教育“不差钱”更要“会花钱”

“刚开学,我已经被带着去了两趟书店,有一种‘买买买’是爸妈觉得‘有用’。 ”“我们班的学霸做了什么辅导提高材料,我爸妈打听来了就给我‘同款’。 ”“每逢重要的考试之后,自己书桌上都会多出几本参考书,比如数学大题没做好,他们就买回《压轴题宝库》,语文阅读得分偏低,第二天就会多出一本《阅读技巧大全》。 ”“我家很多这样的教辅书最终命运就是捆捆扎扎,以全新的面目低价卖给收废品的,想想真是浪费。 ”……采访中,不少学生无奈中纷纷吐槽。

不少家长也承认,很大程度上,买买买就是个 “心理安慰”:“也帮不上孩子啥忙,就觉得别的同学有的,咱也买上;老师推荐的,当然更要买上。”“万一恰巧中考做到了其中的一两道题呢,这就值了呀。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差钱”,这是家长很普遍的心态。对比动辄数千上万的报班费,区区上百元的课外教辅书只是“小意思”了。然而细想想,中小学生群体巨大,每个孩子身上浪费点 “小钱”,加起来数目就非常惊人。因此,专家建议家长们还是要调整好心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业实情,避免盲目从众和期望值过高,同时给予孩子、老师多点信任,与其只是买买买,不如多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学习习惯的构建,规划时间的能力。“不差钱”不等于“宁滥毋缺”,停留在“买买买”阶段的家长,某种程度是用金钱推卸责任,家长这方面的消费要更理性:如有需要,可与老师沟通,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从买教辅书这样的小事开始理性、科学地为教育“花钱”。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杨健 实习生 逄培培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三人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