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超40%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 看短视频成主要娱乐方式

原标题:人民日报关注留守儿童沉迷手机:如何与手机共处

本报记者 强郁文

手机放在旅馆前台沙发靠背上,3个小朋友半趴在沙发上,盯着小小屏幕看视频,“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整整一周,几乎每天如此。这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个小镇旅馆里看到的一幕。

易卓经常趁假期到湖北及周边省份的乡村地区调研。5年前的一次调研中,有村小老师向他抱怨,班里一些留守儿童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越来越不好管。那时,他并不觉得这是个大事,“总要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吧?”再次到访,易卓觉得,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已经不能忽视。

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

推开一户人家的门,五六岁的男孩盘腿坐着,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凑近一看,正在游戏里酣战。

村民对易卓说,现在不少孩子放了学就摆弄手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管;而老人要干农活,没精力管孩子,“何况手机的各种功能,老人也搞不明白。”

闫令(化名)是湖北某乡镇一名小学老师。这个暑假,上初二的女儿一有空就躲在房里看短视频,经常不出门。一气之下,闫令发了火。第二天,女儿“逃”到奶奶家。

他感到挫败:“我当老师,都管不住自己孩子玩手机。”推己及人,他更忧心:班上那些孩子,爷爷奶奶怎么管住他们的手机?

为了弄清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情况,2021年以来,易卓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面向河南、湖北、湖南3省9县的中小学生家长开展了留守儿童手机管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172份。

调查显示,40.4%的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49.3%的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看短视频和玩游戏是留守儿童主要的上网娱乐方式,分别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

在江西某县某校,六年级的一个班里,周末在家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同学超过了一半。湖北某县一中学例行体检,初一年级30%的学生达到重度视力不良。一名班主任表示,孩子近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玩手机。甚至有家长对课题组说,孩子像“掉”进手机里了。

还有的时候,手机成了“电子保姆”。湖北黄石市阳新县黄颡口镇某村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辐射周边4个村子,有学生约600人。该校校长家访时曾遇到这样一幕:孩子一吵闹,家长从裤兜掏出手机,“去玩吧,别乱跑啊。”

孩子们需要更多引导和陪伴

课题组成员尹辉煌是在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尹辉煌经常跟着大孩子打弹珠、烤红薯、钓龙虾,乐不思蜀。“00后、10后不同,他们往往对村庄感到陌生,有同村的同学,却缺乏同村的玩伴。”尹辉煌说。

一部小小的手机,可以代替电脑、游戏机、MP4等诸多产品。一些乡镇中学附近的商家甚至开始收购二手手机,以更低的价格出租给学生。上次回老家,尹辉煌惊讶地发现表弟和其他同学合租一个手机,用来玩游戏。

以手机为载体,短视频、游戏、直播间所呈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直接“涌”进了孩子们的世界。

调研显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手机。课题组组长、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认为,这个年龄的未成年人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期,正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因为缺少陪伴和监管,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很可能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夏柱智认为,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亲近村庄、亲近大自然,“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带他们玩;老人担心出现溺水等安全问题,宁愿让孩子待在家里。”还有同辈的群体示范,聚在一起玩手机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智能手机的确为许多村里的孩子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只不过,从调研情况来看,自觉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案例很少。”夏柱智说,智能手机重构了孩子原有的社会化方式,孩子们减少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关心。

2021年新学期开学后,进入黄颡口镇镇中的大门,要先过一道金属探测仪,全身扫一遍,“嘀”出来的手机要被暂时没收。为偷偷带手机,学生们招数不断:有翻墙入校的,有两人打配合的,还有蒙混过关的。不久后,学校引进一家安保公司,聘请“外援”对学生开展手机管理等,不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仅持续了一年就因费用过高暂停。

黄颡口镇镇中校长严庭锐觉得,沉迷手机,可能是缺少陪伴情况下的代偿行为,“我们要关注背后这些隐性问题。”为此,今年上半年,学校增设了心理咨询室。

一次放假回老家,夏柱智叫上村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出来爬山。山还是那座山,不高也不险,但孩子们高兴极了,“走两万步都不喊累”。他还教大家打羽毛球,侄子学会后,经常拉着他在房前屋后打比赛。

屏幕之外,孩子们依旧渴望着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为孩子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连接

实际上,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重视和治理一直在加强。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立“网络保护”一章。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政策将手机管理列为重点。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网络沉迷问题,专项整治“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何与智能手机共处,是智能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读绘本、听故事,拔河、磨豆腐,参观消防站、科技馆,去县里的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暑假,湖北黄冈市罗田县黄冈庙村三年级学生雷思甜在“希望家园”体验了不少新鲜事。

“希望家园”项目已在罗田实施多年,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对6至14岁青少年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共青团罗田县委想做个大胆的尝试:将托管日常化,延伸到包括周末在内的全部节假日。

仅靠外地大学生还不够,必须调动起乡村自身的力量。黄冈庙村村两委召集党员、干部、教师和部分家长开了个动员会。

村民反响之好,让参会的团县委书记陈亮惊讶:报名人数超出原计划3倍还多。“细伢子玩手机影响学习,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让孩子有地方去、有人陪,这是顶好的事,哪能不支持?”村民们说。

一位责任心强的退休教师主动牵头负责,6名村民申请参与志愿服务,与来村大学生志愿者轮流排班。陈亮介绍,目前,这个被称作“希望家园升级版”的项目在3个村同时试点,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每个试点村募集了3万元经费。

据了解,过去5年,湖北已累计建设“希望家园”项目点4942个,服务少年儿童19万余人。

屏幕之外,还有一些改变悄然发生。

黄颡口镇镇中对面有一排小商店,记者走访发现,其中不少店铺是近两年返乡的陪读家长开的。

一家奶茶店店主梁三丽告诉记者,她和丈夫过去在深圳的工厂务工,两年前决定回来陪女儿读书。虽然收入降了一些,但梁三丽说不后悔。

中西部地区农村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选择返乡创业就业,这也是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之一。返乡的原因中,对孩子教育的考量是重要方面。

而最近,放假回老家的夏柱智正四处张罗,把“希望家园升级版”项目引到村里。沿着村湾走访一圈,村干部、老人和年轻父母几乎没人不支持,短短几天,已有好几名村民报名做志愿者,甚至有家长愿意付费托管。

“需求是迫切的。”他说,“一旦乡村内生力量被激活,将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08/22 08:36
· 来源 ·
人民日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