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省属高校中首次拥有!青岛理工大学举行“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
23日下午,青岛理工大学举行“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读“青岛理工星”国际命名公报,向青岛理工大学颁授“青岛理工星”命名公报、命名证书以及“青岛理工星”运行轨道图,介绍“青岛理工星”发现过程,“青岛理工星”纪念雕塑形象正式发布。
“青岛理工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的。该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轨道偏心率为0.223、轨道倾角为4.729度、轨道半长径为2.52天文单位,以相当于每秒23.12公里的速度在轨绕日运行,绕太阳一周需4年的时间。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命名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正是由于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永久性和国际性,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11139号小行星命名为“青岛理工星”,是对青岛理工大学办学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一代代青理人砥砺奋进的崇高褒奖。
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首次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布局,努力促进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以及信息科学和数字化技术的交叉融合,致力培育航天测控可视化、数字孪生装备检测与控制、人工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特别是该校依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特聘专家、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赵正旭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联合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单位,共同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作为该领域国内首个产学研联合平台,该实验室于2022年12月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将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运用于国家航天工程的实战任务中。先后参与执行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飞船、核心舱交会对接、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月球车月面巡视遥操作、深空探测工程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等50多次重大工程,为航天测控任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下一步学校将以空间碎片天基监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切入点,凝练目标、加大资源投入,在保障航天器安全、维护空间环境、推动空间交通管理和增强国家空间战略能力方面做出更多的理工贡献。”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文/图)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