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驻青高校走进社会“大课堂”
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课堂”
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驻青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暑假刚刚开始,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运河清澜创研队”的队员们便来到位于济宁市的微山湖流域,开展以“科技创新赋能湖岸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这个暑假,该团队将聚焦水环境修复、产业转型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技术示范与产学研合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这也是驻青高校大学生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暑假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最佳时机,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一堂“实操”课,带领学生们走出象牙塔,实现从理论学习到躬身实战的飞跃。走进企业、走进乡村、走进中小学校园……连日来,驻青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走进企业乡村,在基层一线淬炼真本领
“在去年寒假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微山湖周边养殖塘普遍存在藻类富集问题。由于自然保护区对水质排放的严格要求,传统化学除藻剂的使用受到限制,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不仅危及养殖生物存活率,还可能破坏湖泊生态平衡。”“运河清澜创研队”负责人、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级学生王国帆告诉记者,针对这一难题,今年暑假,该团队将在技术指导老师、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永林带领下,携自主研发的“絮凝气浮-磁性回收”有机高分子材料技术深入养殖产区,在技术落地应用的同时,还与当地养殖户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同当地村委会联合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这项创新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絮凝剂对水体酸碱度及鱼虾生长的负面影响,絮凝后自动气浮和磁性回收的工艺还能使综合成本降低55%以上。接下来,我们还将联合养殖户继续优化技术参数,并探索‘高校研发+农户实践+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王国帆说。
“社会实践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助力他们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原本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点变得更加鲜活,在亲身实践中淬炼可转移、能应用的真本领。”该团队指导老师李好雨表示。
从实验室的精细化研究到企业、乡村的真实需求落地,今年暑期,多所学校将社会实践阵地延伸至基层一线,使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锤炼专业技能。
最近,青岛农业大学“青韵耕梦”社会实践团的团员们正走进该校青岛崂山茶叶科技小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员们实地考察崂山茶的长势和田间管理情况,并到茶叶加工车间观摩、体验人工炒茶过程。实地调研后,队员们还从专业角度对种茶、采茶等流程提出意见建议,为拓宽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暑期实践是学生们成长路上的‘练兵场’。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既发现问题,又深化认知,实现学用结合,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动能,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辅导员于雪梅说。
乡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广大青年学生正以满腔的热情与专业的学识,在实践中学思践悟,为乡村振兴注入勃勃生机。除了走进田间地头,驻青高校还组织学生们街头巷尾走访调研,将村庄的红色故事、历史传承整理为口述史料,加强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促进思政教学成果转化。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橡尚青年”研究生实践团先后前往平度党史博物馆、五虎将抗日纪念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平度党史馆,实践团依托平度百年红色历程,自主研发“可触摸党史教育”互动体系。在五虎将抗日纪念馆,团员们通过史料学习、红歌传唱、村民走访、材料互动体验等形式,深化“材料科学赋能红色教育”的实践探索。随后,团员们还分组走访周边3个村庄,采集了3份口述史料,这些史料将纳入学院红色资源库。
走进校园社区,以科普薪火点亮科学梦
“3、2、1,发射!”随着倒计时结束,学生们在支教老师带领下用废弃饮料瓶、打气筒等材料组装的“火箭”呼啸着冲上10余米高空……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小考拉·大梦想”支教调研团在云南省绿春县牛孔镇中心小学开展“扶志扶智”特色支教活动的场景。
连日来,“小考拉·大梦想”支教调研团陆续走进山东、云南等地的农村学校,带着精心准备的多元兴趣课程走上讲台,用所学所长为乡村儿童描摹七彩假期。在民族交汇小课堂上,学生们以趣味绕口令和常见易错字为引,通过生动的发音练习,搭建起各民族同学沟通的桥梁;在科普小课堂上,“神奇海洋”课程向孩子们介绍了海洋中丰富的生物种类与神奇的海洋现象,激发他们探索海洋的热情……“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宗旨,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帮扶,帮助同学们提升学习能力,开阔视野。”该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气’聚石楼·赋能振兴”实践队近日走进位于山西石楼的石楼中学,以“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为题,为石楼县数百名中学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地球科学盛宴。在讲座中,队员们不仅从地球的地质环境切入,阐述了地球科学的广阔研究领域,还带领学生们探索古生物化石,追溯生命演化的历史,并通过白垩纪末恐龙大灭绝等关键事件,解读了古生物在地质研究中的深远意义。“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知识传递,更是将一颗探索地球奥秘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育他们科学报国的理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发展处教师刘奎艳告诉记者。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近日前往省派第一书记驻村小学——郯城县红花镇大尚庄村小学开展爱心支教活动。活动中,队员们精心设计“诗韵千年——解锁古诗词中的情感密码”“红脉永续——续写党史里的精神传承”“金石启智——认识甲骨文”等课堂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精神。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辅导员王宁宁告诉记者,该团队已连续两年前往郯城县红花镇开展支教活动。“这一实践不仅助力文传学子在服务社会、支援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深化认知、锤炼本领,也使学生们在文化帮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基层教育实际需求,厚植家国情怀。”
除了丰富多样的支教活动,各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知识。
近日,山东大学(青岛)团工委“领航护梦,砺剑筑安”国家安全教育调研宣讲团的团员们正忙着录制安全主题微课。“去年寒假,我们团队的两支宣讲队伍均在校级社会实践比赛中斩获荣誉。今年,我们将两支队伍合并,集中力量做好国家安全知识的宣讲。”宣讲团团长、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卓向记者介绍,本次宣讲在形式上有了创新突破:在以往线下宣讲的基础上,新增线上传播渠道,计划录制十余节国家安全微课,与线下活动同步开展。目前,微课已进入录制成型阶段,将于8月发布,线下宣讲也将同期举行。
“我们的队员涵盖本科与硕士,专业背景丰富,涉及行政管理、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内容筹备上,团队将‘国家安全’这一大议题拆解为多个小模块,根据队员的专业特长进行任务分配。”陈卓表示,宣讲受众虽以学龄儿童为主要群体,但辐射效果广泛,“社区里的成年人可以从中了解到本地的国家安全相关场馆;我们的同龄人也能通过线上的宣讲课程获得启发,进而使更多人关注到国家安全问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