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4/27 09:36
· 来源 ·
大众网
· 责编 ·
三人目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数字专辑不同于传统CD 花几十万买一张"碟"想卖都难

原标题:满满的都是套路!看音乐App如何诱导消费者“花式氪金”

“520张,保持无感,用音乐发声;1314张,一生陪你……”这是发生在某音乐平台上,用户在购买专辑时所呈现的界面。

数字时代,人们逐渐习惯了花钱购买艺术作品版权。4月17日,新华社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在数字音乐领域有个怪现象:同一个用户重复花钱购买同一个作品,重复频率从数十次到数十万次不等,也就是说,如果花2块钱可以购买并听一首歌的话,有的消费者在一首歌上花了几十万元。新华社记者调查后发现,其背后一方面是“粉丝”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音乐App也在煽风点火,诱导重复消费。

在数字版权时代,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电影,在视频App上,花几元钱购买后即可观看,一旦消费者购买,原先的付费页面已不存在,即便是退出程序,再次进入时也能直接播放。

然而,在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和QQ音乐等音乐类App上,消费者在花钱购买版权后,音乐可以播放,但付费的界面仍在。不仅如此,页面上还根据重复购买的数量多少列出冠、亚、季军榜单,在某专辑的榜单上,一个账号最高购买了同一张专辑重复达32万次,消费达数十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会重复购买的人群里,“粉丝”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出发点是通过购买来提高偶像的作品销量,这在“粉丝”口中称为“打榜”。这些活动以明星周边及“为明星造势”为话题,核心就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专辑,从而达到销量大增的目的。消费者在购买专辑之后,也并不能完全享受到活动对应的服务。

以某平台的“打擂”活动为例,该活动需要消费者在指定页面购买平台设置的专辑数量,才具备参加活动的权利。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在别的页面购买的专辑不作数;即便打榜成功,没有达到平台规定的数量,也不能获得奖品,并且不会有任何补偿。

这意味着粉丝为了“打擂”而购买的专辑,一旦“打擂”失败,就只能获得对应数量的“数字专辑”,而这样的专辑仅仅是一个数字,与购买的第一张专辑一样,并且无法转让,也不能退货。

可以说,这些活动每走一步都充满变数,满满的都是套路,消费者稍微不留神,就可能痛失钱财。

音乐App所看中的正是这种的“氪金”行为,助推非理性式的“打榜”。一些歌曲的付费菜单里,在数量一栏下给出了“520”“1314”等默认选项,此外还推出类似“闯关活动”,“粉丝”在购买了一定数量后就可获得某些福利,引导“粉丝”大批量地购买同一张专辑。不少“粉丝”都是无经济来源的学生群体,家长们对此也疑惑不解。

孩子买专辑,家长来买单

粉丝追星、买明星的专辑,属于正常的消费行为,但不应该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但如今,在各大平台的营销策划下,追星显然“变了味儿”,粉丝从单纯地因喜欢明星的某种特质而追星,变成了“攀比性”追星。

比如,平台推出各种“榜单”,并通过推送消息来引导粉丝购买专辑,通过设定“专属标识”“专属勋章”等方式,诱导粉丝购买更多专辑,而在专辑的评论区,则会有“托”进行软推销。而在微博这样的公开社交平台上,则会掀起“热榜”,一般是营销公司暗中推动,并有专业水军进行控评、话题引导等等,目的就是让粉丝增加“使命感”“责任感”,从而购买更多的专辑。

记者了解到,在支持“爱豆”而大量购买专辑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学生。这类人群通常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费依靠父母,但还是毫不犹豫,以各种方式来声援“爱豆”。

比如,偷偷花父母积蓄的。

更有甚者,建议学生党借网贷来支持自己的偶像。

众所周知,很多学生群体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很容易被这种诱导营销影响,节衣缩食乃至剑走偏锋来声援自己的偶像,也就是“爱豆”。

事实上,在这场为“爱豆”发声的狂欢中,真正的受害者,是学生背后的父母。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盲目花钱购买专辑支持“爱豆”,是自己加班加点赚到的钱,很伤身;而孩子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又让自己伤心!

所以,学生如果不理性消费,到头来,还是靠父母买单。

专辑不等于CD,诱导消费或“不合法”

与传统CD不同,数字专辑属于数字化商品,重复购买一张数字专辑,既不能转让,也不能退货,其实用价值较低。比如,买100张数字专辑,只能保存在固定的账号里面,并且内容毫无差别;而买100张CD,可以将多余的转让给别的消费者,其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较高。

“这与重复购买同一款实体CD不同,前者消费者没有获得兑价物,后者则兑价获得了CD的物权。”某知识产权专家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音乐App利用“粉丝”的“打榜”心态而重复购买专辑所获得的利益可能构成不当得利。

网络追星经过多年发展,俨然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前期包装到后期营销,其模式、方法多种多,音乐平台通过诱导粉丝购买“数字专辑”只是其中的一种,目的就是让粉丝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多花钱”,这种模式在现下的追星潮中非常流行。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强,未来很有可能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该行业。

不过,消费者理应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被诱导消费的可能。对于那些没有收入却疯狂“氪金”追星的学生,这类人群只懂得“岁月静好”,却意识不到谁在替他们“负重前行”,因此家长要善加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避免其成为韭菜,被一茬茬地收割。

[来源:大众网 编辑:三人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