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宝藏】青博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背后故事堪称传奇
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
青博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北宋钧窑鼓式洗
青岛市博物馆现有的12万余件套藏品中,一件北宋时期的钧窑鼓式洗,位居青博三大镇馆之宝之列。
▲北宋时期的钧窑鼓式洗。
【观宝】它有9.1厘米高,口径23.8厘米;直口,口内平,口外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以及足部各有等距离排列的两圈儿乳钉,上周共有20个,下周有18个;身如鼓形,兽面三足承托着主体。胎体厚重,外层的釉面肥厚,呈紫红色,内里的釉层稍薄,为天蓝色。
说起窑变釉色,这正是钧窑的独特之处,它的发色是在高温炉火中变幻出来的,有种行话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哪怕是窑工也无法确定的预知烧出来的将会是怎样的色彩。因此每件钧瓷可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青博所藏这件鼓式洗,它的外壁呈现艳丽的玫瑰红,而洗内则是天青色,上面还有朦胧的曲线纹,洗底釉色又是芝麻酱色。
【故事】这件镇馆之宝的发现和入藏还有一段堪称传奇的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青岛市文物商店的文物征集员张廷臣被派到县镇农村蹲点,抢救零散的文物。1962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他经过乳山的一个村庄,在一户村民的院儿里,发现一群鸡围着个钵子争先抢食,他发现这个钵像个洗子,走近一看,不由惊呼“是个宋洗子”。农家主人看到张先生的痴迷,憨厚一笑:“大哥喜欢这个鸡食钵子?这个东西本来没什么用,看它很厚重,就用它来喂鸡了。看大哥这么喜欢,肯定有用处,就送给恁了”。张先生一听,连忙掏出五元钱,塞到农家主人手中。农家主人接过五元钱,也很高兴,要知道,1962年,正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张廷臣先生连夜赶回青岛,及时向文物商店的领导李立轩汇报了收购鼓钉洗的经过。李立轩看过这件洗子后,激动地说:“这下你可立大功了”。后来,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专家耿宝昌看过这件北宋钧窑鼓钉洗后,连连夸好,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拨交到了青岛市博物馆。
【鉴宝】众所周知,宋代有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钧瓷是北宋青瓷系的一个独特品种,以其丰富艳丽的窑变釉彩而著称。它的最盛期是北宋晚期,被宋徽宗指定为专烧御用贡瓷。近千年来备受收藏家喜爱,在民国时期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不要说一件完整器,哪怕就是藏有一片钧瓷片,都是价值不菲的,足见其稀有和珍贵。
有专家表示,北宋钧瓷之所以存世稀少,是由于专做贡瓷,不惜工本,少量精品入宫使用,大量次品则打碎深埋不许流入民间。每件钧瓷都有编号,这件笔洗也不例外,在器底刻有一个“一”字。又经过近千年的战乱和变迁,目前已知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钧窑鼓式洗不足五件。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通讯员 罗琦)
[编辑:芃芃]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