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文化匠人刘尚仪:剪纸高手还有一个皮影梦

2018-03-09 11:27:18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探访青岛文化匠人刘尚仪,剪纸高手还有一个皮影梦

在青岛民间十大文化匠人中,刘尚仪格外特别,因为他虽然凭借剪纸作品《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获此殊荣,但更拿手的却是皮影。他和老伴杨月华爱皮影成痴,两人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制作,一个负责监督包装,这几年老两口为了皮影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退休金,但为了把皮影这项在青岛少见的手艺传承下去,刘尚仪说“值了”,“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上了年纪既要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

\

牛皮有讲究:特意从天津老手艺人处购买

刘尚仪老家在河北唐山,他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说起唐山皮影,又称为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那时候一到冬天,农村里基本上各村都有皮影演出”。76岁的刘尚仪,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矿建专业,从小喜欢美术。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刘尚仪是从退休后才开始自学皮影人物的制作,“也请教过老艺术家,大部分时间是自学”。

制作皮影以前用驴皮,但刘尚仪现在多采用牛皮。他说:“驴皮现在买不到。即使是牛皮,现在也很不好买。制作皮影的牛皮是经过专门处理的,我们也是托了朋友,在天津蓟县才找到一位老手艺人,才能买到这种牛皮。”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处理的牛皮极为坚实,几乎透明,厚度只有一两毫米。牛皮要先沤制,再用特殊的工具刮去内外层的脂肪、毛,只剩中间最坚韧的部分,晒干后才能制作皮影,“这些牛皮每平方市尺50元,买一次就得几千元。即使这样,还是有朋友说情,老手艺人才卖给我们。如果这位老手艺人不再制作牛皮,我们还真不知道该去哪里买”。

程序很繁琐:一幅小皮影最快也要4天

皮影制作程序繁复,分为下料、画线、雕刻、绘画、上色、上漆、晾干、装订等多个步骤,一幅不算大的小皮影最快也要4天才能完成,“下线之前需要用木槌敲打平了,使牛皮的各方面疏松到一个合适的松紧度。而下线分两种,一个是实物下线,一个是图案下线,下线的力度非常重要,这个皮有薄有厚,力度太重皮子就坏了,力度太轻就看不清了。可以说下线是皮影制作的基础,因为你像画错了,即使做好了也是错的”。

而雕刻也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的步骤,“一般的雕刻都是干刻,但有时候牛皮太厚了,干刻刻不动就需要润皮,用毛巾蘸水湿一下,牛皮湿了是好刻,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牛皮湿了膨胀,但干了以后又收缩,所以雕刻的图形容易变形,而雕刻又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刻完的,所以一般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干刻”。

至于上色,刘尚仪透露以前都是用矿物染料,现在已经开始用透明水色,“因为皮影演出的时候,灯光一打,你用的是什么颜色看的时候还得是什么颜色,现在的透明水色就避免了以前褪色的毛病”。

\

夫妻互帮忙:几乎花光了所有退休金

与刘尚仪相比,老伴杨月华接触皮影的时间更短。杨月华透露,两人其实是黄昏恋,而且还是网恋。2011年,两人通过某交友网站认识并一见如故。从网站资料的初步了解,到两人通过QQ聊天逐渐了解、深入沟通,两人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刘尚仪擅长剪纸、皮影雕刻和戏曲等。而杨月华擅长山东的大秧歌,喜欢唱歌和写作。走到一起后,在老伴的影响下,杨月华也喜欢上了皮影。

为了钟爱的皮影,夫妻俩分工合作,一个负责制作,一个负责监督包装。制作皮影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艺术活。刘尚仪好不容易刻出来的皮影有时候却被杨月华要求返工。原来,杨月华以前在服装加工厂工作时一直是质检员,用自己的话说,有一种“职业病”。就这样,皮影在老两口再三商讨、再三返工后越来越精致。此外,杨月华还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除了从时间、精力上大力支持之外,还负责了对外联络的一切大小事务,让老伴集中精力搞创作。

不仅如此,为了皮影,这几年老两口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退休金。因为没有额外的收入,老年口只能省吃俭用,除了皮影和柴米油盐醋等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他们几乎不花一分钱,“比如我这衣服,已经好久没有买新的了”。同时,为了省钱杨月华还自己缝制了影窗、幕布及帷幔,自己设计制作了上百种表演道具。就连装裱工艺,都是杨月华在网上查资料或者到别人的店中偷师学会的。

\

要老有所为:希望将皮影戏传承下去

前几年,老两口还一起成立了大嘴巴皮影戏团,并且自编、自导、自演了十几出皮影戏,长的20多分钟,短的8分钟,比如《大嘴巴说过年》《青岛萝卜会》《青岛糖球会》等,大都以青岛本地的民俗为主,“这也算我们在皮影题材上的创新吧”。当然,这其中的辛苦也只有这老两口知道,比如编剧困难,他们需查阅大量资料。而皮影道具的设计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刘尚仪说,因为长时间低头制作皮影,自己的后背经常疼痛,脖子也经常不舒服,但没有办法,他们如果不干了,青岛的皮影戏就真的“绝后”了。刘尚仪不想让这项千年的传统艺术在青岛消失。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刘尚仪最大愿望是想让青岛增加一项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也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微薄的奉献,所以他和老伴克服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开始老两口只是出于爱好而自娱自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老有所乐已变为老有所为。他们积极参与到皮影戏的传承推广中,不遗余力、不辞辛劳地到全国各地学习皮影戏的制作、表演技巧,回来后面向学校、社区进行表演、传授,为皮影戏这门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

刘尚仪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皮影制作,“皮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年轻人不愿意干这行,一是因为这项工作太枯燥,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二是做皮影不挣钱,年轻人要养家糊口,不挣钱自然是不行的”。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礼智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