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1/10 13:24
· 来源 ·
新华网山东频道
· 作者 ·
范国强
· 责编 ·
尺素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任岁月蹉跎专注学养 书法家张杰三的艺术人生

著名书法家张杰三先生于2014年11月10日上午与世长辞,时年105岁。

                                                                                                                                    ——编者按

\

在青岛书法界的老一辈书法家中,张老应是年龄最为高寿的一位。了解他老人家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够多年在一个非常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得这样充实和健康,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他一生唯一的追求和爱好--书法。

书法在张老的生命中比任何东西都珍贵、重要。他可以不休息、不吃饭、甚至不喝水--在他一心创作的时候,但不能不写字。而他写字,并不是为了什么金钱和利益,完全是他生存的需要。用张老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我不写字,我就没法活。这在岛城书法界是尽人皆知的。书法使他乐观、忘情、长寿。"无人与语何须怜,艺苑优游兴福天。挥毫泼墨纸上落,忘食忘忧亦忘年。"这是张老的真实写照。

张老的字,无论是传统还是功力,皆相当深厚。在艺术的追求上,他崇尚自然、朴实无华,而意趣深沉。看上去漫不经意,实则大匠无痕。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称张老的字为:"独崇山谷轻流俗,偏爱襄阳任率真。"可谓善喻。张老七十岁后专写行草。用他老人家的话就是:一体能佳则不易,八体兼善无人工。不以能写多种书体表现多能,而是把最擅长的一种书体展示给世人,此为张老谦虚之一例。

张老的诗,正如他的书,骨气沉稳,格调高迈,而意境深邃,不饰雕琢,一任心出。他爱作诗,但轻不示人。如写于六十年代的《题雁来红》:"艳艳形于外,丹心更见真,色红透表里,越老越精神。"实得白乐天之神韵。张老又爱集联,尤长于古今中外先贤名人的诗人文辞,经他点来,多成佳作,充满哲理和清新意境。如将托尔泰和康德二位哲人的两句话集成对联:"生命在于运动,享受就是工作。"更是贴近自然、激励心志。张老为人和蔼慈善、情感坚贞、心胸豁达、乐于解人。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无过高的欲望和要求,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特别是在艺术市场化的今天,张老仍保持其淳朴的本色,实为难能。他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享受和养份,而常以他崇高的人格打动人心。

张老的学养可谓功基深厚,博通典故。他的国学知识非一般人可以比拟,只是虚怀若谷,不事卖弄,不像有些人,本无家底,却咬文嚼字,实则白字连篇。

我与张老过从近二十年。我步入书法界张老是我的引路人,尤其是关于国学的许多知识,都是他老人家从言谈举止、书诗相投中传授给我的。有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张老便写幅字给我,让我从诗句中领悟道理,受到鼓舞。

几年前,我们打算为张老出一本作品集,想使他的书法艺术能广泛地弘扬和流传,为后学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同时,也好给他老人家来点"精神刺激"。很快我们便选定了一些作品,并由热心的朋友帮助拍摄出来。为此,我还专程请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二老为作品集题签作序(遗憾的是沈老的书签在张老迁居时遗失)。随后,我又找到荣宝斋出版社的主编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部的主任,想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出版。

当时,张老没有任何重要的职务和头衔,仅仅是一位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者,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书法家。尽管我再三"鼓吹",但终也没能确定下来,原因就是出版社的效益问题。在当时我还心存不爽,今天,我则十分理解他们的难处了。这样一搁数年,成了我们大家的一块"心病"。

去年,中国书协终于批准了这位"不合时宜"的九秩高龄老人的会员资格,使我们这些小张老半世的"老会员们"感慨万千!感慨之余便决定尽快把张老的集子出来,了却大家的心愿。

于是,我眼前浮现出许多与张老诗书过从的情景。浮现出他老人家沉驼的脊背、清癯的面容,以及他冷清简陋的书斋兼卧室中的狼藉墨痕,更似乎感受到了散发在他身上那彻骨的墨香。此时,我会深深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氛围中,沉浸在张老与我相知相印的感情之中,而手中之笔每每难以继续,故而,言不逮意,衷情难出。

现在,呈现在这里的作品集,是我们六年前选出的作品。遗憾的是张老晚年的许多杰出作品没能收录进来,使张老的艺术难以全面地展示给世人。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张老的书法深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们所喜爱,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已成了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资产,在今天和今后都会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价值。

这便是我要说的心里话。我想张老也不会同意我去用"艺术语言"来描绘他本无需饰美的艺术人生!祝张老身体健康,艺术常青!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编辑:尺素]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