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4 15:31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张人骏阻止日本人占领东沙岛 与袁世凯是亲家

张人骏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为躲避袁世凯,他隐居青岛

\

曾经的肥城路4号,张人骏到青岛就住这儿

\

附近居民说,现在的悦喜客来就是以前的肥城路4号

击退日本人夺回东沙岛,他是爱国的;恪守职责为大清朝尽责,他是衷心的。只是张人骏这一片赤诚之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只能注定是场悲剧。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对抗到底、要么自杀殉国,但他最终做了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半夜坐着箩筐下城逃跑了 。这件事成为他毕生的痛,也因此被大家戏称“箩筐总督”。之后袁世凯当上皇帝,为了躲避这个亲家,张人骏来到了德国统治下的青岛,与一帮逊清遗老成立“十老会”整日喝茶作诗,把对大清朝的爱和对自己的悔恨化为永久的沉默。

南京失守,张人骏坐着箩筐逃跑

要么抵抗到底、要么自杀殉国。当这两条路摆在张人骏面前,作为末代王朝的最后一任两江总督,他忽然沉默了。那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到了11月初,浙江、江苏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只有张人骏控制下的南京城仍在奋力一搏。无数人找到他让他放弃清政府,宣布独立,但他写了封家书后始终不变立场,家书中说,只要有他在 ,革命军不可能攻入南京,他誓与南京共存亡。

那时,参与城内防备的主要是江防军,因张人骏和张勋等人并不信赖新军,不但将他们的子弹和机关枪等全部收缴,还将他们控制起来,惹得新军内部怨气丛生,欲效仿武昌发动起义。新军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如果革命军能争取到他们的加入,战争便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没多久,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进攻,对方是原清政府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带领的新军和革命军。他太高估了自己江防军的力量,也太低估了革命党人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几次交手后,眼看着南京城就要失守,清朝官兵早已人心涣散。忧心如焚的张人骏反复思考后竟然做出了个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他跟当时的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关系甚好,便托付马林去与新军谈判,表示愿意投降。借着这个机会,按照早已定好的路线逃跑,南京城门是不可能打开了,便找来一个箩筐 ,等到天黑后,让士兵把他从城楼上慢慢放下去。之后,逃到了日本兵舰上等待马林的通知。而在逃命之前,张人骏还临时命张勋为江苏巡抚,率领残兵败将数百人出汉西门渡江撤退。马林带来了消息 ,革命军提出两个条件 ,让江防军全部缴械,空手离开;归还八十万两库银。这两个条件张人骏都无法答应,在人们的惊叹声中他乘坐日本兵舰离开了南京城。

他是清朝的一代忠臣,他自小立志要为大清朝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当南京之战打响,人们已经替他想好了那两个结局,但谁都没想到最后他竟做了大清朝的逃兵,因为这件事有人戏称他为“箩筐总督”。大家不明白,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当初是怎么做了这个决定。

为躲避袁世凯他逃到青岛

离开南京的张人骏转道去了上海,在这期间他还惦记着,自己作为清朝官员却丢了城,自己已无颜再任总督之职,于是上书请求辞去两江总督的职位。那时的清政府早已散乱成一盘沙,谁还管你辞不辞官呢。但那时张人骏的心里就需要这个回复,当收到北京消息同意他辞官后,内心才有了些许安慰。在这十年前(1901年)他曾任山东巡抚,目前青岛又在德国统治下,他与德国政府曾经有些交情,思量之后决定去青岛定居。

其实,对于他来青岛的原因,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胶澳志·人物志》中找到的这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张人骏,历官两广、两江总督,诸子亦多显宦,然清廉自持,家无余财,人骏与袁世凯为儿女姻亲,袁屡征之,不应,移居于青岛,以避之。”这句话传递出两个信息,张人骏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他为了躲避袁世凯才到了青岛。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翻看鲁勇写的《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一文,上面说到,袁世凯当官、升官,从大总统到洪宪皇帝他都结有一个关系网,通过“拜把子”结成干兄弟或者“结儿女亲家”来完成。袁世凯本就“妻妾成群”,子女也颇多,有15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便嫁给了张人骏的儿子。袁世凯本想通过亲家的关系利用张人骏这层关系,没想到事与愿违。他当上洪宪皇帝请清朝的元老们出山为他效力,张人骏坚决不同意。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分析:“这还是源于张人骏的忠君思想,虽然与袁世凯是亲戚,但也绝对不能去投靠,尤其是当听说袁世凯自己当皇帝后更是气愤不已,‘袁世凯欺人寡妇孤儿,已取天下,其罪视曹孟德尤过之。’”

一代忠臣张人骏便在青岛的肥城路4号定居下来,那里曾经是一座砖木石混结构的别墅,在2005年兴建中山路星光大道时被拆除。而记者近日前去寻找,却始终找不到肥城路4号的门牌号,附近的居民说,现在的悦喜客来商场就是曾经的肥城路4号。

参加“十老会”每日饮酒作诗

定居青岛的张人骏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勋复辟请他出山,他都一概拒绝。在这里,他遇到了另外九个逊清遗老,共同成立“十老会”整日饮酒作诗。成立当天,每人都要当场作诗,唯独张人骏是后来补作的。诗云:“遗地同栖岩谷间,春风杖履共登攀 。招邀近局聊娱老,忧患徐生暂解颜。漫拟耆英追洛下,可知世变异商山。承平旧事怀千臾,欲向云梯叩九关。庚申上已健庵张人骏补录,时年七十有五。”

饮酒作诗的日子是清闲的,只是张人骏不太爱说话,偶尔还莫名其妙发脾气。鲁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张人骏懂中医理论,偶尔会给人把脉开方。一次饮酒时,有人说了个德国看病的笑话。说在德国,如果医生看病把病人治死了要在门口悬一盏灯,悼念逝者,所以人们看病找医生时先看看门口有几盏灯,灯越多说明医术越不好。有一个人去找医生,看他门口只挂了一盏灯,赶紧请来诊病,期间询问:“大夫你看病多长时间了?”医生回答:“今天下午我才开业。”

听完笑话大家哈哈一笑 ,有人便问张人骏,你给人看病,门口挂几盏灯啊?谁知这一问让他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有时大家在聊天谈论时,他也会忽然发起脾气。后来慢慢摸清楚他的敏感点,比如说到“儿女亲家”、“忠君之理”时都得小心谨慎。但这个在大家眼中的“怪老头”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他学会了喝酒划拳,但他的指甲特别长很难把指头弯起来,所以他总是通过摆出各种狡猾的样式来赢得比赛,人们只能任他耍赖,度过这欢愉时光。

有人分析,张人骏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怪老头”跟他箩筐逃跑那件事是分不开的,他这后半生一直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听到大清朝便老泪纵横,听到民国就一副不能接受的表情。所以当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要来青岛时,他竟抽刀砍在桌子上大喊:“大清江山都坏在此人手中,他若来,让他站着来到,躺着出去。”

这些伤痛被张爱玲写进她的散文《天才梦》中:“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这个逊清遗老就是张人骏,也是张爱玲的堂伯父。

张人骏最喜欢游崂山

张人骏是个本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物,但现在大家对他的过去知之甚少。曾经在2005年,他的重孙子张守中来青岛寻找先祖的遗迹,王桂云从周至元《崂山志》里载的傅增湘《劳山游记》找到一丝线索:“……窬岭约五里至柳树台,山势忽展。自青来游者,车行至此止。有德人旧时病院楼房两所,荒凉壁立山阿中。有新屋数楹,俄人所建客邸也。行二里至官桥石屋,有居民数十家。路旁巨石有张安圃年仗题名,时为壬子三月。”和多数青岛人一样,张人骏也喜欢去游崂山,并寄宿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

“1912年张人骏游崂山时留下刻石,现在原刻石已经找不到了,之后张守中根据《郁达夫日记》寻得刻石文曰:‘壬子年丰润张人骏与同人莅游。’”

直到1914年,日本人侵略青岛,张人骏不想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便和几位逊清遗老去了天津。没有人陪他饮酒作诗、也没有人一起划拳游戏,日子本就过得清贫,所以整日以诗文书法打发时间。张守中曾经出过两本书《张人骏家书日记》和《张人骏墨迹选集》,上面刊印了张人骏的书法字画,字中透露出一位老人晚年的安静和无奈。王桂云告诉记者,提到张人骏的晚年,张守中是这样说的:“和那些曾经与他同样地位的清朝大臣比起来,的确比较潦倒。”不管是年轻时的奋发图强还是为官时的谨言慎行,也不管是弃城而逃时的无奈还是晚年的潦倒寂寞,张人骏这个名字都不该被历史忘记。因为在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上永远都有他的功劳。

1927年正月初七,热闹的春节还没真正过完,81岁的张人骏在天津去世。死后,早已退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到张府吊唁,并赐谥名“文贞”,与李鸿章的“文忠”遥相呼应,这是清王朝对他的最大认可,此时的张人骏也该得到释怀了吧。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