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4 15:39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观音托梦建海云庵吃糖球 萝卜会是玉皇庙庙会

\

1900年前后的四方村海云庵

老青岛人讲究“初九咬春,十六踩圆”,“咬春”指的是赶萝卜会吃萝卜,“踩圆”指的就是赶糖球会吃糖球葫芦。海云庵在青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每年正月十六开始,为期一周的糖球会了。过去海云庵在青岛本土的各大庙会中排得前三,而如今无论从规模还是时间长短 ,都算得上是青岛的第一大庙会了。

观音托梦建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原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清同治《 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未建海云庵时,这一片区域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住户很少,人们大多以捕鱼和农耕为生。海云庵的兴建,应与当时青岛地区渔航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于海云庵的来历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夜里,四方村的几位老人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观音老姆(一说观音老母)要来四方定居。第二天,几位老人凑在一起说起了此事,便把梦里的情节串联了起来,觉得此事必是神仙显灵。于是几人一起走到海边,向海上望去。只见西海有一棵大树正缓缓随海浪向岸边漂来。几人一看,这大树十分高大粗壮,上面总共有三个树杈,最中间的树杈上竟然有一尊铜铸的观音老姆像。几位老人商量了一下,推举最年长的一位老人,上前去把老姆像请了下来。随后,又找来各村的年轻人来海边拖树。十几个青壮年合力拖着这棵大树往村子的方向走,一开始很顺利,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当拖到一片鹤鸟栖息之地时,却突然怎么也拖不动了。有村民说这一定是老姆看中了这块地方 ,所以不愿再去别处。村民们见老姆如此灵验,便将海上捕鱼的安全寄托于神灵的保佑,为求各村人的平安,于是便商议着就在此地为老姆建庙,老姆像则临时放进了四方村里的徐家祠堂。

要给观音老姆建庙,这材料从哪来?村民们灵机一动,就用送老姆来的这棵大树吧!说来也巧,等庙宇建好,那棵大树的木料也刚好全部用完,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人们把老姆的铜像从徐家的祠堂里请到了新庙的正殿,铜像一落座,便有海雾像云一样飘落在庙屋上空和周围 ,于是人们便根据“海为鱼天地,云为鹤故乡”这句诗词,为这座新庙取名为“海云庵”。

海云庵建成后,香火兴旺,庵旁的海云街也成为了一条热闹的街道。因为周边村民,多以捕鱼为生,为祈求出海平安,便将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每逢庙会日,周边的善男信女们纷纷赶来庵中祭拜,烧香、磕头的渔民络绎不绝。庵外的海云街上,则是聚集各种买卖人,趁着人多发点小财,这也就形成了日后糖球会的雏形。

工人聚集西殿拜鲁班

据《青岛文物与名胜古迹保护纪实》一书中记述,海云庵初建时北庙屋三间为正殿,称“大士庵”,供奉观世音菩萨铜像,也就是当地民众称的“老姆”;南庙屋两间,称“关帝庙”,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

1923年,青岛银月纱厂(后来的国棉二厂)的工程师王涨诚,看到海云庵年久失修,因他素来爱做善事,于是就与东、西四方村村长、会首们商量,发动各村居民及周边工厂、作坊工人和商民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在翻修过程中还将先后两次化缘中金额在1块银元以上者的姓名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对立于正殿平台的两侧。一块石碑正面刻“缘福善庆”,背面刻“百世流芳”;另一块石碑正面刻“万善同归”,背面刻“永垂不朽”。石碑的正反两面共刻有722个民众姓名和7个工厂单位,化缘捐款共计1002块银元。

翻修后的海云庵,保留原来的三间正殿位置不变,拆除了原有的关帝庙,在正殿的东侧并排修建三间作为东殿,又在正殿的西侧修建三间作为西殿。正殿依旧供奉观音大士,两侧各立善财童子和身背宝剑的龙女神像。

东殿为原有关帝庙迁移至此,大殿正中为关羽,左为龙王,右为比干财神,台下站立关平、周仓两尊神像。据说,“文革”中,在砸东殿神像时,曾从关羽像腹中取出用银片做成的五脏,用银丝相互连着,还有一本3000字的《关圣帝君移山经》。

西殿则完全是为纪念民众化缘修庙,供奉历史上著名人物,所以增建了此殿 。西殿正中台上为道德天尊,即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左为鲁班,被木工工匠们尊为始祖;右为后稷,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百姓种地,民众多称其为“庄稼老”。

从这三尊新神像的出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老四方是青岛市的老工业区,那时候海云庵周边除了原有的村落也建起了许多工厂,工匠们尊鲁班为祖师爷,为求工作顺利周围的工人都来祭拜。原四方机厂的部分工人还成立了“圣诞会”,此圣诞与现在的圣诞节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个行会团体。意思是各行匠人纪念始祖生日的行会,推崇“崇敬祖师,互敬互助”,因海云庵西殿内供有鲁班像,所以圣诞会的成员们也常聚会于此。而这个圣诞会正是日后共产党员邓恩铭来青后改造的第一个工人组织,使之由带有迷信色彩的行会组织成为现代工会性质的组织。

海云庵的东殿前方还有一棵参天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有老人回忆,1965年夏天的一场雷雨,雷电劈下了银杏树的一根树枝,树干上露出一个粗大树洞,树叶落了满地,侧枝被锯为数段才运出了庙门。那时就有传说,是一条蟒蛇成了精,想过海成龙,在雷公的追击下,躲进了树洞,妄想躲过一劫。但最终还是被雷公一道闪电,连蛇带树劈作两截,庙宇却毫发未伤。大银杏树历尽沧桑,多次遭到雷击,还曾被西北风刮断了枝条,但一直生命力顽强 ,存活至今。1982年,这棵银杏树还被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树名木。

糖球会的历史变迁

海云庵庙会究竟始自何年无法考证。根据当地民众每年在正月十五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进庙烧香磕头。又根据正月十六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特定这一天为海云庵庙会 。庙会那天,东镇、东吴家村、西吴家村、小村庄、水清沟,湖岛村以及东、西四方村的民众,一路上打着锣鼓、放着鞭炮,赶来进香磕头,热闹非凡。

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认为是一年吉样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庙会期间,尤以糖球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赶庙会的人有时多达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区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当时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在庙会上叫卖 ,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每到庙会之日,为了让工人们去赶糖球会 ,周边的工厂都会放假,各地的艺人也纷纷前来献艺,跑旱船、踩高跷、茂腔柳腔唱得火热。

青岛解放后,海云庵庙屋由原四方区文化局接管使用,把西殿和正殿的小神像集中到东殿存放。“文革”前夕,庙屋交原四方区平安路街道办事处使用,正殿用作街道老年人娱乐场所,东西殿用作库房,庙院墙和院门被拆除,在庙院内建平房20余间开设旅馆和商店,糖球会也渐渐萧条了下来。1982年,海云庵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当时的四方区政府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0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修葺,基本恢复1926年翻修后的原样。

1990年,当时的四方区政府首次以政府名义举办了海云庵糖球会,正月十六当天有30万市民拥向海云庵附近,一天内卖掉了约50万支糖球。首届糖球会上,举行了各种民间文娱及糖球造型艺术大赛等40多项文艺活动,三天内,前往庙会群众达60多万人次。[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