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4 16:09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李世民派人建于姑庵 最后一位住持曾是厂花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国家安定,稳固基业。命人在全国寻找四大擎天柱,著名的风水先生李淳风、袁天罡来到崂山,找到了道柱之所在,在错埠岭村东南的半山坡上(今福州北路与同安路交会处附近)找到了崂山山脉的天眼和地眼,遂在此修建了黄德庵。到了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一位于姓尼姑募集善款重建破败的黄德庵,更名于姑庵。如今,于姑庵的所在再也不是遍布农田的乡野,高楼林立之间的古刹也修葺一新 ,但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寺庙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十分有限,有的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又一个传说。

李淳风袁天罡寻宝地建黄德庵

于姑庵的前身为黄德庵 ,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庵名为唐太宗李世民钦赐。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帝位,为改变由于连年战乱造成的百姓颠沛流离、田地荒芜、经济萧条的境况,开始在全国实行减徭赋,养生息,行节约,开言路,虚心纳谏等政策。在位期间以农为本,很快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也逐渐富裕了起来,全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迎来了唐朝的贞观盛世。李世民居安思危,为巩固大唐盛世,便派风水先生寻找让天下太平的四大天柱,即皇、儒、佛、道四柱。接到这一任务的就是李淳风和袁天罡,这两人皆通晓天文、星象,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

李淳风和袁天罡为测风水来到崂山,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天眼和地眼。然后又用八卦罗盘继续寻找,沿着崂山山脉一直找到了错埠岭的东南方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崂山的天眼和地眼。两人十分高兴,马上回宫禀报。唐太宗大悦,下令择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黄德庵,想来必定是气派十足,就在天眼地眼的位置盖了一个大殿,名为“南阁”。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李淳风还为倒坐观音题对联一副,上联是“问观音汝何倒坐”下联是“因世人不肯回头”。此联挂于南阁殿中,却并无横批,意为让后人自己去参透其中的含义。

此后,黄德庵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一是庙会,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

于氏女逃婚皈依佛门

明代永乐年间,黄德庵内住的都是和尚,直到明代成化年间才改为尼姑庵,说到此就不得不提一下来到黄德庵的第一位尼姑——于氏。

明朝永乐年间,胶东一户于姓人家举家迁移到错埠岭村安家落户。到了明代成化年间,于氏一族已在错埠岭村繁衍了三代。于姓的第三代里有一位姑娘从小常和家人去庙里烧香拜佛,喜闻佛法,长大后,亦不思儿女之事,一心向佛。等到她该结婚的年纪,家里长辈便给她定了下一门亲事,但她却誓死不从,于是婆家强行娶亲,

成婚当天,家人强行把她塞进轿子里,送亲的队伍便出了村。这位姓于的姑娘心中则早有打算,偷偷在身上藏了一把剪刀,当花轿抬到黄德庵北边时,她趁着轿夫上坡前落轿歇脚的工夫,掏出剪刀剪断了自己的长发,逃下花轿,静坐庵前。家里人看她这般举动,也没了办法,只得将婚事作罢。

于氏女就这样在庵前静坐了一天一夜,矢志皈依佛门。黄德庵时任住持认为她有神灵附身,答应其归入佛门,落发为尼。此后,于氏女除每日烧香、念经 、拜佛外,还帮助附近农户做了不少善事,深得乡亲们的敬重。

遭人陷害僧人被逐出庵

那时候,黄德庵附近的河马石村里有个叫马金怀的状师,他经常去浮山所赶集,每次路过黄德庵 ,都要进来歇息一会儿,向僧人们讨口茶喝,聊聊天。一开始庙里的和尚都热情接待,躬身相迎。但日子一长却发现马金怀整日来庵里喝茶、歇息,却从来不见他添一分的香火钱,于是和尚们对他逐渐冷淡了。

感受到和尚们态度的变化,马金怀心中十分恼怒,于是打起了坏主意。他回到村里,收集了许多猪、羊骨头,趁人不注意偷偷埋在黄德庵周围,然后跑到即墨县状告,说黄德庵的和尚整天不务正业,喝酒吃荤。县官带人到庵查验,果然在庵四周挖出许多猪、羊骨头,便相信了马金怀的话。官府问责僧人,毫不知情的和尚们惊得目瞪口呆。面对着从黄德庵周边挖出的“证据”,县官断定僧人们不守本分,于是下令和尚全部搬出黄德庵。因为于尼姑本来就是村里人,又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在众乡亲的求情下,将她一个人留了下来。

于尼姑化缘重建于姑庵

和尚被逐后,于尼姑看到此时的黄德庵已是十分破旧,便发愿要进行修缮、扩建。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开始四处化缘集资。

传说有一日,当于尼姑化缘到枣园村时,见到一棵参天大枣树,于是便在树下念经三天三夜。此举感动了当地百姓,当大家得知她的用意是募化枣树建庵,于是就组织众人将枣树伐倒,送到黄德庵 。于尼姑的行为也感动了周围村民,大家纷纷捐款资助。就这样,于尼姑终于备齐了钱和材料,择吉日动工,将原来的黄德庵拆除,原地重建。

新庵建好后,便改名为于姑庵。庵内共有正殿、东廊房、西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阁殿五个殿。从此,于尼姑在庵内收徒,一代传一代,于姑庵内香火旺盛。

于姑庵曾名鱼骨庵?

于姑庵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于姑庵之名来源于化缘筹建的于尼姑,这种说法如今被众人所接受,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于姑庵是从“鱼骨庵”演变而来。

传说在明朝的时候,麦岛村的三位渔民驾船出海打渔,海上遇到大风浪,将渔船打翻,三人全都落入海里。就在三人命悬一线之际,一条大鱼浮出海面,将三人托起。三个渔民伏在大鱼的背上,大鱼游到岸边,三人得救了,然而大鱼却因搁浅死在了岸上。

三个渔民觉得,大鱼是为了救他们才死的,心存感恩。于是找到错埠岭村附近一处荒废的寺庙,把鱼骨供了起来。久而久之 ,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了“鱼骨庵”,后因谐音称为于姑庵。

沈鸿烈曾为于姑庵重修捐款

据资料记载,于姑庵初建时,有正殿、西廊坊 、东廊房、天王殿以及南阁殿。1915年又在正殿东侧增建后稷殿。各殿供奉的主要神像有: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左殿奉药师如来,右殿供奉阿弥陀佛。右弟子阿难和左弟子迦叶站立在两旁,两侧还有“护法”、“护神”各一尊,正殿的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坐像 。西廊房居中供奉大愿地藏菩萨,左边有“达摩”,右边有“愁夫”,殿两侧有十殿阎君。东廊房供奉“桃园结义三兄弟”神像,中为刘备,左为关羽,右为张飞。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左右供奉风、调、雨、顺四天王。南阁殿在庵院正南约50米处,独建屋3间,门向北,与正殿释迦牟尼像相对,中间由1米宽的天桥连通,殿内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两边侍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左供奉文殊菩萨,右供奉普贤菩萨,神台下有韦驮和伽兰两尊。后稷殿是1915年在正殿东侧增建的,共有庙宇3间,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为后稷,左为牛魔王,右为城隍。

据了解,于姑庵建成后,曾先后经历五次重修与扩建。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中记载了这五次修葺的具体年代和内容,从这份记录上我们看到,在1935年的第三次重修中,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也曾为修庵捐银元五十块。

于姑庵的第一次重修是在1908年至1909年,期间对五个殿进行了里外彩绘,修后在正殿梁上刻写“山庙大清光绪叁拾叁年重修”,庵内现有一块破碎的募捐石碑上就刻有“万善同归,光绪叁拾肆年谷旦”。1915年错埠岭村会首于京召,根据广大居士、信男善女要求,组织了于姑庵的第二次重修。利用民间集资和庵地历年租金收入增建后稷殿三间。同时,修建了庵院墙,并在天王殿两侧增建了两个向南开的山门 ,在东山门的左侧建一钟楼。为方便民众通行,又在庵东北的南北村路修建石桥一座。由于修桥经费不足,于京召还卖出自家的五亩地。第三次集资修庵在1935年,主要是对庵殿内外进行彩绘。现天王殿前一块石碑正面刻有“万善同归”,后面刻写化缘修庵人员名单。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捐银元50块”。石碑左下侧刻写“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谷旦”,“住持:本诚;徒:觉真;孙昌修、昌莲奉记。”此后,在1945年又集资修庵一次。

后来,于姑庵香火日衰,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无往昔之面貌,1965年青岛市房产局接管于姑庵 ,在四间寮房(尼姑居室)的基础上,改建六间平房,殿宇被改作宅用。1994年四方区政府和青岛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对于姑庵进行了保护性修复。1982年于姑庵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推倒殿宇重建,2008年开工建设至今。经历多次重修和扩建,于姑庵内早已找不到初建时的景象,如今唯有庵内的两棵银杏古树为明代所植,几百年来见证着于姑庵的兴衰。[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