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5 09:55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卢立程 刘金震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长阡沟是"青岛的九寨沟”北依藏马南靠陡崖子

三个村民的乡愁

荐世华 63岁 回村为了这里浓浓人情味

眼看着将要住进新楼房,村里的人也有不舍得,担心上楼之后是否适应,不过,那毕竟是美好生活开启的象征,村民满怀期待。同时,村里的老房子、村口的老井,又是那么不舍得,村民说,一砖一瓦都是老村的情怀。有的人外出打拼多年,从城区又回到了村子,有的人一辈子都留在长阡沟,谁也说不清这种羁绊的感觉。在他们的眼里,乡愁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地存在着,他们默默地守在这个村落里,这辈子都没有了离开长阡沟的念头。

荐世华就是出村后又回来的一个。

荐世华原本就是长阡沟的村民。当记者来到村里的时候,他也刚刚到了村委会,为下午的全村大会做准备。荐世华今年已经63岁,年轻时曾在城区的砖瓦厂打工,这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可身在村外,想念的还是长阡沟的味道,最后又重新回到了村里。说起村里的故事,老人只是一个劲强调,村里人的生活都好起来了,以前都是吃地瓜干熬日子,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大米白面,有线电视和合作医疗的费用都是村里掏,一年下来还有福利可以享受。

可是,让荐世华念念不忘的,还是浓浓的乡情味道。他说,在城市里打工的那段时间,家乡的各种“滋味”还是留在了心里。每天早出晚归打工赚钱,同住楼上的人之间压根不熟悉,就算出门或归家的时候能够遇到,也仅仅是相视一笑或点头示意,也就匆匆进了家门。在他看来,邻居之间缺少了交流,让他很不适应。

从外表看来,荐世华身体很健朗,可是他告诉记者,两三年前自己患过癌症,也正是那段时间,自己更加怀念家乡。从得知他患了癌症之后,村子里的人就隔三差五上门看他,陪着荐世华聊聊天,这让他的心里有了一阵阵暖意,就是这种浓浓的人情味道,让自己再也不想离开长阡沟。臧运胜 63岁 这口井谁也说不清它的历史

长阡沟村的村书记丁福秋说,村头的古井养活着一村人,这口井时常有人取水。村民说,村子基本都通上了自来水,可还是喜欢从井里打水吃,在他们看来,井里的水实际上是山泉水,泡茶做饭的口感也是格外好。

臧运胜已经63岁,一直恋着村子,在村里找了看大门的工作,同时还可以给村里打工,一个月也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这些年来,他吃老井里的水习惯了,基本每天都到井边挑水。“就算从沟里舀水,也比其他地方的水好喝。”老人告诉记者。在村委办公室,他还放着一副扁担和两个水桶。等到没有水的时候,臧运胜拿起扁担挑起桶,径直到老井里打水。

站在井边向里面看,井水算得上丰足,水也清冽。老人一弯腰,水桶落在井里,手上用力抖动,一桶水就拎了上来。这也成了他锻炼身体的方法。从村里重新规划之后 ,他的家就搬到了村西边。遇到周末,在原胶南的孩子就回家,带着孙子来看望自己,也尝尝村里山泉水做的饭菜。他说,自己也说不清这口井的历史,井从自己小的时候就存在。但是,这口井却养育着村子里的人。

看着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丁福秋也很有成就感。他说,1987年,自己从镇上的企业回到村里,当时,村子里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村民甚至不舍得骑自行车,担心被村子里坑洼不平的路弄坏。守着一个风景美丽的藏马山也得不到更好的开发。后来村里进行土地流转,2100亩耕地和2800亩山林流转给四个公司,村子附近也通上了柏油路。

“我们长阡沟村好,村里管吃管喝。”这是村民告诉记者的话,丁福秋说,如今的村里生活改善了,逢年过节就给村民发点福利,老人过世的丧葬费用也不需要家人出,如今村民不出村就能打工或者承包蓝莓,有时候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荐世强 67岁 以前要女儿钱,现在给她们钱

守着村东头的新楼房,67岁的荐世强满心都是憧憬。记者了解到,这处安置区预计总投资2.5亿元,按照国家绿色星级标准,建设多层安置楼房600余套。依山傍水的村庄,像极了藏身山里的现代城。社区配套1.5万平方米高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服务站及旅游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水、电、暖气、有线电视、燃气等服务设施。社区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6月28日开工建设,对长阡沟、贺吉沟等8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安置;二期工程将对曾家官庄、河西屯等5个自然村实施搬迁集聚。

荐世强说,他在等着新家的竣工,不过,心里也留恋村里的老房,住了这么多年,那份感情难舍难分。他一辈子也没有出过村子,两个女儿都已经嫁了出去。在荐世强的回忆里,村里一直是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以前的村子里缺水,种植农作物全是看天吃饭,生活并不是太富裕,靠地瓜干养家糊口。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没有出过村,荐世强说自己没有本事,出了村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可是当记者追问的时候,老人还是说出了心里的话。“一辈子都是村里的农民,心里最牵挂的还是田地。农田里的活总得有人干。”一旦出村打工,家里的田地就没有人照看,睡觉都觉得心里不踏实。到亲戚家里串门,他都不敢住下,每次都是着急往回赶,要守着家里的农作物。

家里贫困的时候,一年到头舍不得买鞋,更别说买一套新衣服了。种庄稼需要购买化肥,荐世强不好意思地说,没钱了只能向两个女儿张口。后来,村里进行土地的流转,他承包了六千多棵蓝莓果树,生活也慢慢地好了起来。一年到头能够收入三四万元。如今的荐世强,再也不用跟女儿要钱,甚至还能给女儿留出钱来。

◎新闻延伸村富了,年轻人会回来吗?

藏马山正在进行相应的建设

藏马山正在进行相应的建设

在长阡沟村采访过程中,随便询问一位村民,他都会告诉你,现在的长阡沟村富了,在家门口打工 ,一年都能挣三四万。

“村里富了,那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回来的吗?”“有,那肯定有,你想想,在外面打工就算每个月挣五千,除了房租、日常生活开支,说不定还不如在村里打工挣钱多呢 !”一位姓荐的村干部跟记者说,但当记者想要联系一位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时,他却说联系不到,而且目前还不多。对于这个问题,村里的其他老人却说,没怎么听说有在外面打工回来的,外面的年轻人来这里打短工的或许有一些。记者在长阡沟村采访过程中,适逢村里开大会。记者注意到,来的三四十名村民中,没有一名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既然村里富裕了,为什么出去的年轻人不回来呢?记者曾走访过其他一些村庄,“村里富裕了,年轻人就会回来”仿佛成了一个伪命题,不少村庄无论穷富,年轻人都变得越来越罕见,不少村庄在老去,甚至在消亡中。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娱乐设施缺乏等原因,是年轻人不愿回归的一个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村民尽快富起来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么下一步,如何做好建设配套,留得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回来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或许值得认真思考。

相关链接:藏马山的由来

“东有崂山,西有藏马。”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其实,藏马山名字由来已久,传说有一匹白色骏马偷偷从天宫跑出,被天兵追赶的过程中来到胶东半岛,藏身在一座大山之上,天兵追赶七天七夜毫无所获。后来,传说这匹白马就在这座山里,也因此有了藏马山的说法。

记者在当天来到长阡沟北侧的藏马山。车沿着修好的马路一直往里走,记者看到,道路两侧种植了不少绿化植被,进山的路建在两座山丘之间,工作人员还在铺设排水管道,道路的东侧就是一处较大的水库。站在水库边上,记者远远地向北面望去,一个城堡似的屋顶突出出来,其实,这里是山上正在建设的教堂,一些游乐设施也在施工之中。山上不少的花卉植物等分布山坡 ,记者了解到,藏马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山地旅游区、绿谷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生态香草观光园、旅游综合服务区、欢乐田园等,藏马山俨然一副世园会般的模样。

据了解,藏马山有万余亩的蓝莓项目,也在开发蓝莓主题旅游等,同时,芳香植物园还有薰衣草、猫薄荷、兰花鼠尾草、罗马甘菊等。在藏马山的现代农业区,还有德国高山杜鹃休闲公园,两万多株高山杜鹃就聚在这里。青岛较大的进口植物检疫隔离基地也落在藏马山,整个青岛的进口植物可在这里检疫隔离。就在近期,藏马山的滑雪场也将开门纳客,藏马山千嬉谷主题公园、诗经植物园、芳香植物园、森林温泉等项目落地后,藏马山将是哪般模样,长阡沟的村民也在期待着。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卢立程 刘金震

[来源:信网 编辑:每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