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5 10:16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王学义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杨子荣在莱西干炊事员 擒“座山雕”没费枪弹

\

杨子荣

\

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

徐克导演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正在岛城上映,以奇崛的视觉效果和气冲霄汉的人物形象而引人瞩目。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孤胆英雄杨子荣。可很多青岛人并不知道,杨子荣和青岛有着很深的渊源,当年,他就是在莱西参的军。一代传奇英雄,从青岛迈出了人生的最重要一步。

本期的《发现青岛》,将为你讲述一个真实的杨子荣,以及一场真实的“智取威虎山”。

参军前他闯关东十多年

1945年秋,莱西水沟头。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正在进行紧张操练。一个身材不高、瘦而结实的男人报名参军。他说,自己29岁,叫杨子荣。中队干部扫了他一眼,看他胡子拉碴,比自己的年岁还大,便让他当了炊事员。这一幕被作家谷办华写进文章,并发表在2004年2月24日的《中国国防报》上。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粗犷的男人,日后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剿匪英雄。杨子荣虽说有点不情愿,但既然当了兵,就要服从命令。莱西市博物馆馆长柳香奎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讲述了海军支队当时的行军路线。“经过一个月的集训之后,经由莱阳县城,到达龙口,然后从龙口坐船,开赴东北。”这一段历史,也留在了《莱西历史文化概览》一书中。2006年6月15日的《青岛日报》也称“杨子荣在水沟头入伍”。

当杨子荣踏上东北大地的时候,他的心中一定在感慨:这片黑土地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杨子荣并非东北人。《炎黄春秋》杂志曾刊载王荣卫的文章《杨子荣的真人真事》,称“杨子荣,原名杨宗贵,他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一个叫嵎峡河的小山村。”他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个性格刚强的农村妇女。在杨宗贵4岁那年,父母带着一家老小闯关东,去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但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无奈,父亲和姐姐留下,母亲又领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亲省吃俭用,供杨宗贵上了几年私塾。

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杨宗贵去安东投靠父亲,这是他又一次来到东北。父亲送他去上学,但仅仅两年后,他就到姐姐做工的缫丝厂干活,挣钱补贴家用。谁知,三年学徒工刚刚期满,工厂裁员,杨宗贵被赶出工厂大门。他只好去码头搬木头、扛大包,在鸭绿江江边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

1938年底,杨宗贵在鞍山矿区找了一份当矿工的活儿。矿工苦啊,不仅有生命危险,还时常忍受日本监工的打骂 。有一次 ,看到日本监工毒打自己的工友,杨宗贵忍无可忍,怒打监工。这口气是替工友出了,但杨宗贵却待不下去,他在工友的帮助下逃离矿山,又回到了老家牟平。

这一年是1943年春,杨宗贵26岁。这番在东北辗转飘零14年,他遍尝人间疾苦,也熟知了东北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野史轶闻以及行帮黑话。而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张涵予扮演的杨子荣擅长讲故事、会唱“二人转”,还有很多非常接地气的本事。追溯起来,大约也是在这段时间就开始练就的。

和“少剑波”是胶东老乡

在老家,母亲宋学芝为杨宗贵张罗了一门亲事,娶了一位名叫许万亮的姑娘。婚后,他们生了一个女儿,然而不幸的是,仅仅半年,女儿便夭折了。一家人沉浸在痛苦中。

杨宗贵从小便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对书中的英雄很是敬佩,他心中也一直有个英雄梦。他从军也是很踊跃的,甚至来不及和家人先商量一下。有报道称,他正式参军前,只和村里一位邻居打过招呼。

“其实,杨宗贵回到老家后,便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8月,他曾参加过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柳香奎馆长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所以,当他以“杨子荣”的名字正式在水沟头参军时,已经比较成熟了。

在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是后来和卫生员白茹一起坐着火车头,去和小分队会合的,而且那还是他和部队首长少剑波的初次见面。在历史上真的如此吗?一位名叫李逸清的老人曾是杨子荣生前的亲密战友,他发表在《中国政协报》上的文章对此进行了确切的描述:“参军部队的番号叫‘海军支队’,该部队当时有5个中队。我被编入3中队1班,杨子荣在3中队7班任班长。曲波任4中队指导员。海军支队是1945年胶东八路军东海独立团接管的威海刘公岛起义的一支部队,接管后从老兵团调来一些干部,并从胶东公立学校调来一些学生而成立组建的。我记得,曲波26岁左右,口才非常好,善于动员部队,会作报告,组织领导能力强。曲波、杨子荣和我都一样,是山东胶东人。”

很显然,历史和电影中并不一样。因为李逸清老人提到的曲波,正是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也是电影中剿匪小分队首长“少剑波”的人物原型,他和杨子荣非但是老战友,而且还是胶东老乡。另外,从中还可以看到,杨子荣入伍后很快就凭出众的个人能力,脱颖而出,升任班长。当然,电影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加强戏剧冲突,采用艺术手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按照李逸清老人的讲述,海军支队在龙口上船后,“帆船在海上晃悠了一个周,在(辽宁)庄河县打拉腰村登陆。登陆后部队开始扩编,扩编成一个支队,辖设2个团”,“要求全体指战员每到一地都要去动员老百姓参军。新任2团团长是王敬之,团副政委是曲波(代号203),杨子荣任侦察排长,我在2团团部通信班任副班长。”此时,部队的番号也改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

随后,继续向北挺进。一路上,一边行军,一边打仗,先后解放了吉北哈南一带的乌拉街、朝阳、舒兰、榆树、五常等城镇,于1946年2月初到达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地区,驻扎在牡丹江市西边的海林镇。进军途中,杨子荣的个人特长开始得以发挥,每到一个地方就利用向老乡筹粮、借锅灶等机会,发动青年参军,仅他一人就动员了30多人参军,被部队评为“扩军模范”。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单枪匹马劝降400多土匪

剿匪战斗从行军途中就已经开始了。根据李逸清老人讲述:“部队越战越勇,匪徒闻风丧胆。曲波是首长,我接触少一些,而杨子荣是与我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他打起仗来机智勇敢,敢打敢冲,一往无前。”

驻扎在海林之后,部队开始四处出击剿匪。东北的土匪头子谢文东原是国民党军官,在牡丹江、佳木斯附近召集了号称12万人的土匪,其中包括很多国民党残余部队。座山雕、马希山、江左撇子是他手下的“得力”旅长。“那时候,在东北参加剿匪的部队很多,经过一年多的联合围剿后,大部分土匪都消灭了,有少部分跑到了深山老林中,这里的剿匪战斗异常艰难,也就是《林海雪原》一书的故事背景。”1946年10月,李逸清被调去牡丹江军区机要处,学习翻译电报,与曲波、杨子荣等人分开。后来,“二支队组织了深山剿匪小分队,打入林海雪原。杨子荣就是在那里的智取威虎山战役中扬名,写下了一段千古传奇。”

《杨子荣的真人真事》一文中则称,杨子荣开始只是趁送饭时和战友一起战斗,后来升任尖刀班班长。在杏树底剿匪战斗中,杨子荣孤身一人,闯入敌阵,硬是把400多土匪给劝降了,堪称剿匪战斗的一个奇迹。

文中称,杏树底村是位于牡丹江北部的一个山村,那里集结了从各处逃窜来的土匪400多人,他们凭借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围高大的土墙、坚固的工事,与剿匪部队对峙,负隅顽抗。杨子荣率尖刀班冲锋在前,由于敌人火力太猛,多次进攻均未成功。指挥部命令炮火支援,但几炮打过去,敌方阵地和村子里立刻浓烟滚滚,也隐约听到妇女小孩的哭喊。如果继续炮击,虽能把土匪消灭,但村里的老百姓也会遭受更大损失。怎么办?就在炮击间隙,杨子荣一个箭步从沟里钻出来,就挥舞着白毛巾,直奔村里,去劝降土匪。

在杨子荣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土匪开始动摇。这时几个土匪头目出来,为首的分别是从青背村、北甸子逃过来的残匪许大虎、王洪宾,和家住本村的郭春富、康祥斌。许、王二人色厉内荏,叫嚣着谁投降就枪毙谁;郭、康二人因家在本村,不能不顾村里乡亲们的死活,经杨子荣和乡亲们的一番劝说,有了投降的意思。双方为此发生争执,互不相让。最终,还是郭、康人多势众,占了上峰。杨子荣乘机做工作,土匪们纷纷把枪扔到杨子荣的身边。许、王看看大势已去,也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到了地上。就这样,一场血战被杨子荣的勇敢举动化解了。

按照《杨子荣的真人真事》一文的说法,在杏树底剿匪战斗后,杨子荣事迹传遍部队,首长才决定让他担任团侦察班班长,此后屡立战功,又升任侦察排排长。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来源:信网 编辑:苏青]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