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15 15:39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会前村是青岛最早的移民村 德国人建樱花大道

\

德国殖民者建的植物园

明朝初年,一支内陆移民来到了会山(今太平山)脚下,借着平缓的坡地和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开始了持续 500余年的生活。会前村是青岛版图上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村中的百姓,堪称是青岛的拓荒者。随着德国殖民者强占胶州湾,1901年6月,强征了小鲍岛、孟家沟、小泥洼、会前、海泊等5村,拆除住房,兴建苗圃,会前的村民被遣散至青岛各处……如今会前村居民打鱼晒网的海滩变成了第一海水浴场,渔民们织网、修船的空地建成了汇泉广场,会前村的旧址则成了中山公园……

“会前”之名从何而来

会前村的遗址,位于今中山公园内,清溪古树相伴百余年,见证着这个村落的兴衰变化。至今此地尚存民国时建造的会前村遗址碑,上书:“会前村今讹为汇泉或会泉,旧有村民共三百六十户,多业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租胶州湾。光绪二十七年,收买附近各山地开始造林。光绪三十年征收全村房地,悉令居民徙去,以废其村,辟路建屋,栽林木立苗圃。民国三年(1914年),日本占青岛遂将之定为森林公园,亦曰旭公园。十一年(1922)10月国人接受后,改名为第一公园。综四十年来,园林日盛而村舍久泯,惟此断垣并左右槐枣、杜梨数株,犹是村民郭姓当年旧物。遗址仅存,与国共永;既为之幸,亦喜其留有古色有。”

会前之名何来?说法大致有三:一说村名是来源于萝卜会,据说在今天的道口路上原来有座吕祖庙(清溪庵),每年正月都有萝卜会,会前村就是因为建在这萝卜会会场之前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说会前村有一条深沟,沟内有一眼不大的泉眼,流水长年不断,过路的行人口渴了都可以来这泉眼取水喝,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里称为“汇泉”了。还有一种普遍被认可的说法,如今的太平山,过去曾称为“会山”,村子因为建立在会山之前所以称为“会前”。

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认为,从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看,吕祖庙的位置与会前村并不相近,而且萝卜会只是每年举行一次,因此得名的可能性较小。而据即墨县志记载过去的太平山山名的确含有一个“会”字,名为“会全山”,老百姓通常称之为会山,此山之前的村落称为“会前”也说得通。遗址碑文上的“会泉”说法亦有考究,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看到了太平角的风景,当即作诗一首,名为《 青岛会泉石矶望海观潮高至数丈异观也》,其中便将会前写作了“会泉”。而“汇泉”二字,则是上世纪30年代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期,举行了一次地名美化运动,从那以后才有了“汇泉”的说法,汇泉广场的叫法就是因此而来的。

据介绍,当年的会前村背依会山,村西有一天然湖泊,也就是今天的小西湖,一条小河从此处曲折流入会前湾。小河入海口就是村民停泊渔船的地方。会前村的三百多户人家里有一半以上是渔民,全村有大小渔船一百多条,今汇泉广场是村民修船、织网的地方。渔讯期间,渔船并不回村,在金家口、石臼所等地卸鱼,卖完后才回村,同时带回日常用品。会前村的农民占少数,因为周边的山地、岭地多 ,农民生活上比不渔民,可是渔民常年漂泊在海上,担当的风险自然也大些,遇到大风大浪天气渔民的家人都要在家里烧香祝祷,祈求船只平安归来。会前村的农民和渔民一样,过年和农历三月廿一日都去天后宫烧香,渔民拜天后、拜龙王祈求平安,农民求的是个风调雨顺。

这里是青岛最早的移民村

如果说青岛村是最早的原住民村,那青岛最早的移民村就非“会前村”莫属了。据悉,会前村的居民中以王、郭、姜三个姓氏为主,这三支分别来源于云南乌撒卫、山西洪洞县和福建。

山东半岛自北宋末年起饱经战乱,先是金兵入侵,遭受重创;又有蒙古军进攻,再遭涂炭;后永乐帝派官兵剿灭农民起义军而杀戮遍布山东半岛,所以那时山东各地差不多十室九空,许多村子已无人烟。所以永乐年间,开始由各地向山东移民,这些移民的主要来源就是山西洪洞县和云南乌撒卫。

“德国人当年拆会前村建植物实验园时,其实还留下了两间房子,是给看林人住的,房子的主人姓郭。”鲁海先生回忆,过去会前村的那块石碑是镶嵌在那房子的墙壁上的,一直到解放后,房子拆了,原址上建了花卉园,石碑被搁置,直到1996年又被立起。而这郭氏一族正是会前村来自山西洪洞的移民。山西因少经战乱,又少灾荒,所以人口众多,明朝建立以后,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先后七次大规模由山西向山东等省份移民。在大槐树下郭姓一族被分配到了会前村,所以他们在这里又种下了槐树。现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被许多移民当作寻根的对象,那里有众多族谱、家谱,里面确实有向山东即墨移民的记载。

王姓是会前村的第一大姓。据《王氏族谱》记载:“我王氏始远祖,于明天顺中以伯仲自云南来,家于即墨县南境青岛域内偏东,有村曰:会前。仲氏族徒居平度双庙瞳,其后另为一宗。居会前村者皆伯氏所出之子孙世代相传,人丁日众……不幸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德夷占青岛,越四年,于会前辟公园,全村遭其驱逐,吾族于是四方散处……”会前村王家来自云南乌撒卫可能不可能,这个问题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引起过本土文史学者的争论,云南遥远,而且迁徙过来的移民都不是少数民族,那个年代云南怎么会有汉人呢?

一支调研队伍带着这些疑问从青岛出发,前往云贵边界的乌撒卫所在地进行实地调查,证实了这一说法。云南移民的来源主要是乌撒卫,乌撒卫明属云南,现在卫城旧址属贵州威宁县。这些从云南来的移民之所以是汉人而非少数民族,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云南当地的居民,而是明初由中东部各省跟随军队去云南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率兵13万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后在当地建立卫所,所带去的兵将也从此驻守在那里,安家住下了。通过在云南、贵州原乌撒卫一带调查发现,确曾向山东一带徒民为军户,即战时为军,平时为民。王氏就是其中之一。

会前村姜姓一族的移民是由福建先到姜戈庄,来又再次迁到会前村的,年代亦可追溯到明初。因为福建也靠海,所以他们很可能是会前村最早的渔民。有一种说法,从福建迁徙来的移民带来了妈祖文化 ,此后建造的天后宫便与这些移民有关。除了当年的会前村和青岛村,如今青岛崂山区的青山村、黄山村、姜戈庄村等地均有来自福建的渔民。

会前村村民散落青岛各区

18世纪末,只有三百余户居民的会前村在青岛并不算大规模的村庄,与繁华的市镇相比,这里的村民们按照祖辈们延续下来的方式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这小渔村的平静却随着德国殖民者的入侵被随之打破。1898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后,要在沿海区域打造德人区,会前村和青岛村所在的位置就都在其规划范围之内。从1901年开始收买村附近各山地,植树造林。1904年又征收全村房地,废村拆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植物试验场。当时,殖民政府支付给村民一笔安家费用,村民们拿了钱迁了祖坟就四散到青岛各区域继续租地务农,或者另寻海港捕鱼为生,当然也有村民拿着这笔钱去做了生意。

会前村的第一大姓王氏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去了浮山所,一户前往沙岭庄,那时候沙岭庄和浮山所都靠海,同样以捕鱼为生。王氏的嫡系孙迁居到了浮山所后把祖坟也迁到了浮山所,还立了祠堂。虽然氏族内已经分家,但每年旧历新年,从会前村徒居到各个村庄的王氏后裔都到浮山所去祭祖。过去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各家男丁抬着祭品天不亮就要出门,不论远近步行到浮山所,恭恭敬敬地祭祖,向族长拜年。

后来王氏的族人们“集国币百元”,众人采访、司书,于“民国二十年岁次辛未”著成一本《王氏族谱》,由王氏十二世孙王永元作序,永元的儿子、十三世孙王立贤作“跋”。但此族谱只能由王氏嫡系后代保管,迁居沙岭庄一支的王永和想尽办法得了一本,欢天喜地拿回家去,把族谱供在堂屋里,郑重地向一家上下宣布:“我等王龙(迁到会前村的第一代)后裔今日另设朝拜灵堂 ,往后逢年过节,再也不必去浮山所祭祖宗了。”从此自立门户。

记者 黄默[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