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1 16:26
· 来源 ·
· 作者 ·
昌旭光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娘娘庙壁画是宋孝真真迹 十仙女下凡十梅庵

让十梅庵闻名遐迩的,除了梅花,自然还有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村里老人们最爱讲的一个古老的美丽传说,有十位仙女厌倦天宫,飘然而下,看到这如景如画的地方便流连忘返,玉帝闻讯后,派天兵天将捉拿,十仙女不愿离去,就地化为十株梅树,留了下来。后来云游僧人在树旁结茅筑庵,名曰:“十梅庵”。

美丽传说,寄托的是人们对这块风水宝地的向往,而十梅庵的村民们也将庵、梅花和村落的历史一代一代地讲述下去 ,历史故事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讲述中糅合在一起。

大迁徙下发现“风水宝地”

说起十梅庵这块风水宝地,还要从村民们世代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说起。十梅庵坐落于青岛市沧口北部,庙南、庙东一脉青峰环绕,老虎山郁郁葱葱的九个山头将庵堂轻轻揽入怀中;庵东是海拔203.8米的围子山,也是老虎山九个山头最北面的一个。

“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永乐皇帝“扫北”(扫北指的是在中原大开杀戒),中原各省百姓所剩无几,传说山东省百姓更是一扫而光,荒野千里。朝廷不得不从山西向中原各州大规模强制性移民,大批的山西老百姓被驱赶到山西洪洞县城北的济仁寺集结,向各省迁徙,据记载,迁移的批次一共达18次之多。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这首流传了六百年的歌谣里,也间接地验证了这大规模的迁徙。被强迫迁徙的民众规定“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于是,迁徙的人群中,父子兄弟是要分开的,不能同在一处落户。

同时,在迁徙的路上,为防备移民们逃跑,官兵就用一条绳子将男人们绑成一串,妇女孩童跟在后头,人们拖着疲惫的双腿磕磕绊绊地前行。被绑着双手的移民如果要大小便得向押送的士兵报告,经同意后才能解开捆绑着的双手,寻地方便,而这就是中国北方将上厕所称为“解手”的起因。

在大批的移民当中,就有这么盛氏三兄弟。相传,永乐初年,盛氏三兄弟万里跋涉来到山东围子山下,见半山坡上断崖高约二丈,崖南是一条东西走向、百尺宽的大沟,其时虽是三九严寒,但高高的断崖将呼啸的北风挡在沟外,崖前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沟底山水潺潺而流连冰都不结,真是个宜于人居的好地方。

再向南看,小溪南岸的半坡上有一间借崖为墙,用碎石泥巴垒起的小屋,里面居然住着一位老尼在苦修。疲惫不堪的盛家老三本已无力前行,见到这如景如画有人烟之处,便不顾兄长们再三劝说阻拦,执意要留下来。十梅庵这块风水宝地在大迁徙中被发掘。

七十余姓氏会聚于此

因朝廷律法不准父子兄弟同在一处落户,盛家老大和老二只好撇下小兄弟继续前行,老大一直北上到了北京郊区定居,老二走到平度立村盛家庄。老三就在溪南岸尼姑庵以西百步之外搭起小小茅屋住下,这里后来就被称为“盛家沟”,尼姑住的小泥屋处为“南黄泥崖子”。

盛家老三在沟底定居不久,有魏氏兄弟四人成、州、炳、灿从胶南魏家庄前来,在沟北崖顶上安家,魏氏家族聚居之处,人称“魏家街”。又经过一段时间,庄氏迁入,住在魏家街东头,叫做“庄家胡同”。

据清咸丰三年(1853年)初修 、宣统元年(1909年)二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再修的《庄氏族谱》记载,因老族谱损坏严重,祖上从何时何地迁入十梅庵村已不可考,只用一句话带过说:“庄氏始祖讳圣德,世传自云南卜居崂山之十梅庵。”目前,庄氏家族在此已繁衍十五世子孙,在第七世时弟兄们开始外迁,港东、枣园、楼山后现在都有庄氏族人,几百年来一直为村中大姓。

十梅庵村还有一个大姓是臧家。据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重修 、2001年再修的《臧氏族谱》记载:“明初一世祖来自卜居西连台,厥后二支迁居狗牙,吾始祖遂移东北沟明曰上臧疃(又名上流庄)。”

约在300多年前,臧家第四支臧松兄弟五人,其中五弟去了关东,在辽阳城后沟千金寨落户,臧松和四弟迁到十梅庵村,现传有十二世子孙,分为两支。

村里另一大姓张氏家族,迁进十梅庵村也有200年。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篡的家谱记载,明朝末年即墨城南泊子村张孝学迁到十梅庵村与湾头村之间,建了一个“小泊子村”(小泊子村现并入湾头村),嘉庆三年(1798年)孝学的七世孙张世法迁入十梅庵村,至今繁衍到十二代。

张家聚居在村东头的四条胡同里,村民称之为“张家胡同”。大约在200年前,城阳村的袁继伦率子女投奔魏家而来,袁家在十梅庵也已传了八代。

目前,十梅庵有臧、张、庄、魏、盛、韩、陈、崔、袁等七十余个姓氏。

人丁兴旺,取名十梅庵

据说,自从盛家老三定居后,就不断有人迁入,随着人烟渐多,就形成了几个小村落,围子山脚下的村庄初具规模后,“南黄泥崖子”上的尼姑庵也不断有妇女皈依佛门。

最后,那碎石泥巴勉强垒起的陋室已容纳不下,于是四乡的村民就为尼姑庵增建了一些房舍。

传说庵外山坡上野生着十株梅树,村民们梅花、庵 、家族等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故事。

庵里修行的尼姑无巧不巧的也是十位,个个兰心蕙质、清丽聪颖,直赛过庵前的十株梅树;且她们的名字也脱开佛家法号的框框,竟然都以梅为名,如春梅、冬梅、腊梅、雪梅、桃梅、杏梅……

一个妙趣天成的庵名“十梅庵”就这样叫开来,随后,小村因庵得名,取名十梅庵村。这是村民相传最广泛的一个故事,也有一定的历史考证,说得最多的还有一段优美的神话故事,村里的老人也经常给自己的孙子讲故事。

庄老先生就向记者讲述道,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宫有十位仙女结伴东游崂山,来到这个秀丽的幽谷,被这里的青山绿水、茂林修竹所吸引,流连忘返。玉皇大帝闻言震怒,遂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众仙女因迷恋此处的景色,执意不从 ,灵机一动 ,化作十株梅树,落地生根,永留人间。“十梅庵”由此得名。

青岛学者刘锦撰文说,十梅庵有一个长长的湖,传说是十仙女洗浴、嬉戏的地方,所以湖水始终清澈如镜。传说,愁眉苦脸的人洗过会得到更多的愁苦,微笑、慈眉善目的人洗过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哪怕是丑的也会变美,美的会越来越漂亮。因此,游人来后都会在湖里洗一下手脸,并且都尽量把自己甜甜的微笑留在水面上。其实就是淋一点水到自己身上,沾一点仙气好让自己更帅、更美一些,得到的幸福更多一些。当然,这些也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而已。

村名曾几经变换

“十梅庵”是一个曼妙脱俗的名字,青灯黄卷的古板冷清和亮丽活泼的春色糅合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其实,十梅庵最初也不叫这个名字,根据历史的考证,十梅庵的村名几经变换,村子曾叫做“盛家沟”、“东庵”、“东南庵”。

最早标志为十梅庵是在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编著的《山东德邑村镇志》中,记述为“十梅庵,十为数字,梅为梅花,庵即庙。村庄有475人。”1931年的《青岛村庄地图》上标志为“十梅庵 ”,“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作“向阳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恢复原名为“十梅庵村”。

据介绍,那座古老的尼姑庵已经翻修过三次,二易其址,由盛家沟南崖的“南黄泥崖子”迁到沟北崖。今天沟南的窑场东部土坡上是古庙的原址,1996年工人取土烧砖时,曾在南黄泥崖子上挖出一片铺着薄薄的古砖的地面,大家猜测这就是古庵的庙堂所在。

古庵再次重建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那时十梅庵村的西邻大枣园村王家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几代人在外做官,足足兴旺了近百年。以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王家的身份地位,王家发起重修古庵的倡议得到乡亲们热烈的拥护,大家踊跃捐款,在大枣园王家牵头主持下,十梅庵迁到更为宽敞开阔的崖子北岸,建成一座观世音菩萨庙,大家叫它“娘娘庙”。

光绪十一年(1885年)庙宇再次翻建,供奉的则是莲卧观音菩萨——观音双手合掌安坐于莲花座上,面带微笑俯视着世上芸芸众生。而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十梅庵”位于沟北沿,在古庵正北一百米处。文/图 记者 昌旭光

 

[编辑:每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