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5/26 09:26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三国杀于吉技能为什么是蛊惑:在青岛写太平经

《三国》里的神仙于吉是原胶南人张角读了他的书发动黄巾起义

《三国》里的神仙于吉是原胶南人张角读了他的书发动黄巾起义

即使是在正史之中,我们也可常常看见神仙们的身影。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当推三国,在《三国志》中,就常常有这般大神登场。

如管辂,陈寿为他单独立传,说他精通“覆射”(古时一种游戏)之术,甚至对隐形也有研究。再比如于吉,能求雨施符,引得众人祭拜。这些神仙的事迹到底几分真几分假?后人很难揣测,但鬼神反映的还是人世间的故事,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于吉。

于吉写了《太平经》

历史上究竟有无于吉其人,答案是肯定的。这位老神仙先后在多本历史著作中被提到,可见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较早提到于吉的正史是范晔的《后汉书》。此书《襄楷传》有言:“顺帝时,琅邪(即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也提到他,说“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后汉书》中说的是“干吉”,《江表传》说的是“于吉”。一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人,我们知道,古人写书全靠手写,也没什么现代工具帮助,传抄之下笔误在所难免。但也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两个人,称前者为“真于吉”,后者为“假于吉”。

真假姑且不论,两人的出生地都是一样的——琅琊。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琅琊台西北。秦朝,置琅邪县(治所在青岛市琅琊镇夏河城),同为秦时琅邪郡治所。汉仍属琅邪郡。由此可知,于吉道长是地道的青岛原胶南人。

关于于道长早年的生活资料史料没有什么记载,倒是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有一些描述。张君房本人爱记一些神仙鬼怪之事,加上宋朝道教发达,就写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道家传说。在此书的卷一百一十一《洞仙传·于吉》记载:“于吉者,琅琊人也。其父祖世有道术,不杀生命,吉精苦有逾于昔人。”按照他的说法,于吉家祖上就是搞道术的,看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他们家的道术应该属于画符施水这一民间流派,不同于生炉炼丹的官方流派。于吉家不光专业精熟,而且慈悲为怀,不杀生命,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专业技术已经很发达,“精苦有逾于昔人”。

于吉专业技术精熟的标志就是那本《太平清领书》。如前文所述,这本书是汉顺帝时期由他的徒弟宫崇送到皇宫的,此书装订典雅,所谓“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最奇妙的是他的来历,据他徒弟所说,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而且是一本“神书”。这明显是夸大之词,别说东汉末年纸张还没有普及,这书是写在布帛上的(由“缥白”二字可知),就算是写在纸上的,放在水面上也早湿成一团了。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佚文则给出了另一说法:“于吉,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学之,乃授之素书二卷,谓曰:‘此书不但愈病,当得长生。’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 。”就是说于吉从帛和处得来的《素书》二卷即《太平经》,自己再敷衍成一百七十卷本。由此可知,这书就是于吉自己写的。

据后人辑录,这本书主要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它后来被奉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称为《太平经》。可见,于吉在道教领域是一个泰斗级的人物,说他的著作明显影响历史进程都不为过。

作品引发黄巾大起义

从于吉徒弟献书,到汉末黄巾大起义,期间大概有五六十年,这五六十年于吉在干啥,史书中没有一点记载,不过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就在这一时期,道教的一大流派在他名著的指引下一手打造起来了,这就是张角的太平道。

“太平道”创始于汉灵帝时,教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钜鹿(即巨鹿)人张角。按照《后汉书·襄楷传》的说法,那本《太平经》交付皇家后,“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太平经》莫名其妙的流出到了张角手里,被作为太平道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了庞大的组织。

《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 ,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入州之人,莫不毕应。”

张角信奉《太平经》,他把自己创立的道教组织命名为太平道。宗教的一系列教义教规也来自《太平经》。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太平经》卷九十说:“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张角传道的主要法术,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这叩头思过,也来源于《太平经》。在张角看来,人之过,是违天犯过所致,要治病,就得跪拜首过。张角传道的另一重要法术,就是用符水咒说疗病。符水疗病亦称吞符、吞精。《太平经》说得很清楚:“请问重复之字何所主,主导正,导正开神为思之也。……精者吞之,谓之神也。”

东汉王朝日益腐朽,太平道不断壮大,张角起了反心。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谶语色彩的口号。“苍天”意指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黄天”意指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岁在甲子”是起义的信号与时间,“天下大吉”则为起义后的美好境地。这一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各地道徒无不景从。在起义计划泄露的情况下,张角只得提前起义。于是,“八州并发,焰炎绛天”。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黄巾”,“所在燔烧官府 ,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全国,震撼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可以想见,如此声势浩大的起义,于吉不可能不知。起义名为“太平道”,教众诵读《太平经》,于吉不可能不晓。但他一直没有露面,他跟黄巾军到底有没有关系?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他成了吴地的红人

黄巾起义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失败了。在剿杀起义的过程中,东汉地方的豪强大族趁机扩大私人武装,日渐崛起,群雄争霸的时期来临。

说来也巧,黄巾起义失败不久,于吉又在史书中露面了。

按照《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这句话虽短,但透露出了很多的信息。

第一,于吉没有再回到原胶南,而是“寓居东方,往来吴会”。既然是琅琊人,为何不在老家居住,继续修炼?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之前的黄巾起义。《太平经》作为黄巾起义的理论经典,肯定被政府查禁,而于吉作为此书的作者,肯定遭到了通缉。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五六十年他都没敢露面,直到起义烟消云散后他才出现的原因。于吉来到了中央政府控制薄弱,乘船即可到达的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一带继续活动。

第二,于吉在吴会落脚,干了些什么?还是老本行。首先,他“立精舍”,看样子打算长期寓居于此;其次,他“烧香读道书”,继续做他的理论研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制作符水以治病”,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最后一条读者也许看起来眼熟,没错,当年张角搞太平道的时候也是“符水咒说以疗病”,这个于吉到底在吴会是真疗病 ,还是借疗病传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初来“寓居”的于吉,这样一个整天专注于“烧香读道书”的于吉,竟然受到了吴会老百姓的疯狂追捧,成了当地的红人。

《三国志》注引《江表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怪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东吴老大孙策有次召集手下和社会名流在城门楼上聚餐,偏偏这个于吉此时身穿奇装异服打楼下走过,满座的客人三分之二亲自下去迎接拜见,连司仪呵斥都无法禁止。

能解释这件事儿的只有一个原因,于吉的名气实在太大了,看他在吴会的作为,这名气只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太平经》的作者,大家传出来的;其二,他“制作符水以治病”,因为医术精湛,成了大师。

人怕出名猪怕壮,于吉敢在“小霸王”孙策的地盘上出风头,估计要倒霉了。

特约撰稿 田野

“小霸王”孙策杀了于吉就因为于吉抢了他的风头?

“小霸王”孙策杀了于吉就因为于吉抢了他的风头?

于吉的死,无论史书、小说还是笔记都说得很明白,被孙策杀死的。其实《三国演义》里面的道士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张角是剖棺戮尸,于吉是身首异处 ,左慈是一个人死还拉上好多长得一样的垫背。所不同的是,张角死是因为胆敢造反,犯了大律;左慈死是因为胆敢戏弄曹操,犯了大忌。唯有于吉,既没煽动群体事件,也没捋虎须,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些冤枉。那么于吉死得到底冤不冤,孙策又为何要杀掉于吉?

因抢孙策的风头而被杀?

关于于吉的死,史书跟笔记有两个版本的记载,我们不妨都来看一看。

《江表传》中的记载如下:(孙)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于)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 ,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 ,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 ,县首於巿。

如上所述,于吉打楼下走过,抢了老大的风头,小霸王孙策一怒之下让人把他抓了。可抓了之后,还有大批人求情。先是众人托孙策的老娘吴国太求情,理由是“于先生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再有是孙策的手下联名写信保他。

孙策呢?对他老娘和手下给出了两个解释。对老娘,他指出了心中隐情,于吉妖言惑众,使得手下只知有于先生不知有小霸王,“不可不除”;对众将士,他说了一则新闻,证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他说不久前交州(两广的一部分和越南中北部)刺史张津,就是因为迷信这些鬼神,天天头戴红手帕,也不练兵,临阵求鬼求神,还是被人干掉了。最后直接了当地说,于吉的名字已经上了生死簿的,你们也别费笔墨了。结果斩了于吉。

干宝的《搜神记》对于吉之死则给出了不同的记载:孙策欲渡江袭许,与于吉俱行。时大旱,所在熇厉。策催诸将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见将吏多在吉许。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便使收吉。至,呵问之曰:“天旱不雨 ,道路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而卿不同忧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态,败吾部伍,今当相除。”令人缚置地上,暴之 ,使请雨 。若能感天,日中雨者,当原赦;不尔,行诛。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 。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将士喜悦,以为吉必见原,并往庆慰。策遂杀之 。

这次倒不是喝酒了,而是孙策带着于吉一起去偷袭许昌(当时曹操正好北征乌桓),一大早起来催促将领开船,却看见将官们多聚集在于吉那里。孙策多少有些担心,这是去打仗的,可不是去旅游的,都去学道了,仗还打不打?就派人抓了于吉。于吉被抓来了,孙策一通指责,“现在大旱,道路阻塞,我早早起床去催促开船,你安坐船中优哉游哉!”命人把他绑了扔在地上,让太阳晒他,并命令他求雨。

说如果他能感动上天,中午能下雨的话,就宽大赦免他;否则,就执行死刑。一会儿,云气向上蒸腾,一块一块地合拢来。等到中午,倾盆大雨一下子倒了下来,河流山川都满得溢出来了。官兵们十分高兴,认为于吉一定能被宽大了,就一起前往庆贺慰问。孙策却在这时把于吉杀了。

于吉被杀还有重大隐情

考诸以上两则资料,我们似乎可以认为,于吉的死是因为名气太大,夺了孙策的面子,加之扰乱了军心,耽误北伐进程,因此被杀。我们在哀叹他被杀的同时,还会觉得孙策气量狭隘,不能容人。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历史,包括孙策的为人 ,就可以知道,于吉被杀,还有重大隐情。

孙策作为孙坚的遗子,一直在袁术手下受气 ,直到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才得以挣脱牢笼,带领将士渡江东进。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孙策仅用了三年时间初步平定江东,被封为吴侯。这时他面临着如何巩固江东基业的问题,首先,东吴还有大量的山贼没有肃清;其次,如何和东吴的地方大姓搞好关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时期的东吴是稍微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的。比如在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地盘上就有六县山贼作乱,山贼数千人一度打到司令部,其弟弟孙权刚刚上马,山贼就已经杀到跟前,兵器已经都砍到了马鞍上。再比如孙策本人也难免被这些地方问题波及,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外出打猎,就被许贡(原为吴郡太守,被孙策所杀)的门客报复,一箭射中面颊。

孙策能容人 ,其手下太史慈之流屡次作乱,还差点要了孙策的命,孙策一样待之如兄弟。但如果这个人危及到东吴的安定,他肯定是要痛下杀手的。如许贡,仅仅因为写信私通曹操就被问斩。孙策早年随从父亲孙坚讨伐黄巾军,太知道太平道的危害了,而于吉恰在东吴尚未稳定的时刻出现,且如此招摇,这就难怪孙策要痛下杀手了。

关于孙策杀于吉,《三国演义》中也有一段说辞,笔者以为,罗贯中老先生才算看到了本质——

—策叱曰:“狂道怎敢煽惑人心!”于吉曰:“贫道乃琅琊宫道士,顺帝时曾入山采药 ,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皆治人疾病方术。贫道得之 ,惟务代天宣化,普救万人,未曾取人毫厘之物,安得煽惑人心?”策曰:“汝毫不取人 ,衣服饮食,从何而得?汝即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叱左右斩之。

一句“黄巾张角之流”,才是于吉死的根本原因。

死后冤魂不散,害死孙策?

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但涉及到于吉的问题上,还是得说说这些怪事儿。

于吉被孙策所杀之后,确实有很多奇怪之处,且在不同材料中都有记载。

《江表传》中说,于吉被杀之后,“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人都死了,大家还不信,说于先生不是死了还是“尸解”(指死后成仙),还祭拜他以求庇佑。《搜神记》说的更邪乎。“将士哀惜,藏其尸。天夜,忽更兴云覆之 。明旦往视,不知所在。”于吉被杀,将士怜悯,偷偷藏了他的尸体。这天夜里,忽然有一团云出现在藏尸之处,第二天过去一看,尸体不见了……

最怪的要数《三国演义》。于吉尸首不见之后,“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 ,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 ,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 ,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是夜二更,策卧于内宅,忽然阴风骤起,灯灭而复明。灯影之下,见于吉立于床前。策大喝曰:‘吾平生誓诛妖妄,以靖天下!汝既为阴鬼,何敢近我!’取床头剑掷之 ,忽然不见。”最后孙策被母亲逼着去玉清观拜祭于吉,“忽香炉中烟起不散,结成一座华盖,上面端坐着于吉。策怒,唾骂之;走离殿宇,又见于吉立于殿门首,怒目视策。策顾左右曰:‘汝等见妖鬼否?’左右皆云未见。策愈怒,拔佩剑望于吉掷去,一人中剑而倒。众视之,乃前日动手杀于吉之小卒,被剑斫入脑袋,七窍流血而死。”

最怪的要算是孙策之死了。有一个细节是史家大都认同的,那就是孙策临死前曾引镜自照,结果“疮皆分裂,其夜卒。”《吴历》中说孙策是因为面目被毁而气血上扬,但《搜神记》给出了另一说法:(翻译成白话)孙策杀了于吉之后,每当独坐的时候就恍惚看到于吉,搞得自己有些精神失常。后来孙策被人行刺,负了伤,揽镜自照的时候却在镜子里看见了于吉,惊回头看却寂然无人 ,再看镜子却又看见了于吉,就这样三番五次,孙策终于崩溃了,把镜子摔在地上,大叫一声,身上的创伤全部迸裂,就这么死了。特约撰稿 田野

◎链接传说中的青岛神仙

神仙之说,起于齐 。古代的青岛为齐国的边山穷海之地,传说中的神仙多喜居此处。秦始皇登劳盛 、琅琊,汉武帝东巡不其,数来此地皆是为了寻仙访道,求长生不老之术、药。

安期生。汉刘向撰《列仙传》言为“琅琊阜乡”人,曾买药东海,人言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与之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皆不受,留言于蓬莱山中寻他。徐福。《史记》载,秦始皇追慕神仙,多次派齐人徐福出海寻三仙山,求神药,数岁不得,徐福诡言为“大鲛鱼”所阻。又传言徐福为平度人,今平度有“徐福村”,有人出海,亲见之,并由其疗愈恶疾。墨子,春秋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遗有《墨子》一书。据考证,墨子为齐国即墨人。《神仙传》中记,墨子遇神人授仙书,神人言墨子自有“仙分”。朱仲。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今胶南的大珠山、小珠山是因为汉代有仙人朱仲居于此处而得名。乐子长。《神仙传》记,为齐人。遇仙人山中赠丹药,一家老少服之,皆容颜不老。盖公。胶西人,今属胶州,善治黄老之术。汉相国曹参曾问道于盖公,遵用盖公所传无为治术,天下大治。传言盖公亦为得道神人。

传说崂山多隐高真上人。比如元代丘处机、明代张三丰,俱留仙迹于崂山,更有传说流传于崂山的丛林中。

在民间也有成神成仙的传说。例如胶南大、小珠山传说三国的徐庶、晋陈仲举于此修仙成道,即墨马山刘仙姑、灵山老母,城阳流亭胡峄阳,传说俱得仙道。孙克诚

[来源:信网 编辑:每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