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8/06 08:41
· 来源 ·
· 作者 ·
魏军
· 责编 ·
光影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丁惟汾在青岛办学校

齐河路4号,是丁惟汾故居。丁惟汾与青岛渊源深厚,上世纪初参与创办震旦公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办胶澳中学。在这里,他将自己读书写作的书斋题名为“诂雅堂”,著有《毛诗韵聿》、《诂雅堂丛集》等著作。

丁惟汾1907年来到青岛

丁惟汾与青岛结缘,可以追朔到他的早年。1904年,丁惟汾留学日本,1906年秋天,他在东京创办宣传革命的《晨钟报》,并且对国内发行。

由于日照与青岛的地缘关系,丁惟汾很早就熟悉青岛。丁原赓在《丁惟汾与青岛》一文中介绍:1907年丁惟汾趁着暑假,借口归国省亲到青岛考察,他认为青岛在地理位置上扼山东形势,又因为是德国租借地,清廷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于从事革命活动,就派遣栾星壑(钟垚)到青岛结交朋友,并在青岛成立《晨钟报》分社,受到商会、青年会的支持,纷纷输资捐助,这使得丁惟汾认识到在青岛从事革命的潜力。因此,丁惟汾又呈报同盟会东京总部,决定在青岛建校,以网罗英杰,储备革命人才。

这时,在国内已有革命活动经验的陈干潜行至东京,丁惟汾引介陈干与同盟会总部领导阶层的章炳麟、陶成章等讨论建校事宜,决定由丁惟汾负责在国外筹款,刘冠三负责国内募捐,章炳麟在东京延聘教师,而派遣陈干到青岛主持筹划建校事宜,陶成章并决定亲自回国任教,于是1908年2月震旦公学在青岛胶州路正式成立,刘冠三由济南前来主持校务,并率山左公学的学生加入,青州中学的同盟会员也一同转学入震旦,使革命思想在青年中得到普及。

震旦公学采取文武兼备的教育模式,师生一律食宿在校,接受军训。教师不受薪给,募款所得,完全用于购买枪械。不幸,震旦公学成立一年,即因清吏端方在东京同盟会总部的内奸何震(刘师培之妻)的通风报信引起清廷的忌惮,屡次要求德方查封,并因学校师生参与抵制德人的保矿运动而失去了德方的支持,遂被迫关闭。但是这一年中,山东同盟会的英才聚集青岛,暗地准备武装起义,并在青岛吸收了大批党员,后来山东辛亥革命以及讨袁 、护法的革命大将,如刘溥霖、吕子人等人都曾经震旦公学的培养。可以说,震旦公学的成立,成就了以后20年青岛作为胶东地区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开端。

1909年4月,丁惟汾再度由东京请假归国 ,这次他的使命是计划以筹办实业的名义建立革命的根据地,并为革命筹款。丁惟汾再度选择了熟悉的青岛,派遣赵光成立染织厂,栾志杰主持印书局。震旦公学解散之后 ,青岛地区的革命活动便以这两处为基地。丁惟汾这次回国 ,同时召栾星壑由奉天回山东议事,决定“山东起事,先取烟台”的大计,遂秘密开展运动烟台海陆军警的工作。

从胶澳中学到青岛一中

关于丁惟汾开办胶澳中学的事,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丁惟汾开办胶澳中学》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1923年6月,实行了“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山东代表有丁惟汾、王乐平、王尽美(共产党员)等。会后,他们都来青岛开展工作。

丁惟汾、王乐平组织了平民学会青岛分会,又开办了胶澳中学,平民学会也设在学校里,胶澳中学成为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在青岛的大本营。

胶澳中学初在登州路德国人办的毛奇兵营,7月迁至汇泉原伊尔底斯兵营,顾随来青岛任教,暑假期间将其“浅草社”的朋友冯至、陈翔鹏、陈炜漠都请来青岛一起写作。顾随早期是著名作家,后期是一代学者,今有“顾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参加“一大”的两名山东代表邓恩铭、王尽美都曾在校开展工作。青岛团地委书记关向应在胶澳中学发展了余修(建国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为共青团员,建立了团组织。1925年,同学们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

1929年南京政府接管青岛,将胶澳商埠改称青岛市,胶澳中学也改称青岛市立中学,这时期有一大批教师是名家,国文教师有“五四”初期成名的诗人汪静之、音韵文字学家王云瞿、作家陈翔鹏,英语教师有翻译家张友松、章铁民;美术教师有于希宁、王卓、孙沾群,音乐教师有王玫……这些都是全国有名的。郁达夫来青岛,诗中写到“湛山一角夏如秋”就是市立中学。

在市立中学读书以后成为名人的也很多,如于黑丁(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李白凤(作家、史学家)、李普(新华社副社长)、黄宗江(剧作家)……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据了校舍,学校迁到西镇,利用了贵州路小学,抗战胜利后又迁到单县路,用了原青岛学院商业学校旧址。青岛解放后改称为青岛一中。

归隐青岛读书写作

齐河路4号,是丁惟汾的故居。1929年,他避居上海,曾经写了一首诗以明志:“手把斧柯斩乱藤,云山踏遍万千层,芒鞋几两都穿透,严濑滩前拜子陵。”希望能够像东汉的严光(字子陵)一样,功成身退,并且继续他先人的朴学传统,澹泊明志,以砚田笔耕终老田园。

为了完成这个夙愿,1930年9月,丁惟汾卖了日照家乡的祖产,在当年还是一片荒芜的青岛栖霞路不远(今齐河路与王村路之间)选了一块地,亲手绘图设计盖了一座小洋楼。这是栋米黄色的小洋楼,小院不大,粗石花岗岩砌成的院门立柱,配着半人高的院墙。小楼从齐河路看看去是两层楼,转到小楼的后部则是三层楼,粗石花岗岩砌至一层的顶端。小楼3层侧面有多边形的露台,背面有矩形的露台,露台的围栏均有矩形的图纹装饰。小楼的正门在一侧,进入后是红色的木质楼梯,楼梯的扶手有精美的雕花装饰。小楼依山势而建,居高临下,可以遥望青岛汇泉湾,风景很美。丁惟汾将他读书写作的书斋命名“诂雅堂”。

在丁原赓所写的《丁惟汾与青岛》中说:丁惟汾的退隐计划并没有实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当头,丁惟汾又被征召入京。这段期间,丁惟汾往返于青岛南京之间,老骥伏枥,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及监察院副院长等职,但是青岛的家一直是大半生奔波革命的丁惟汾最心爱的住所,一直到1948年离开青岛,将近二十年的时光,除了抗战八年被迫背井离乡,丁惟汾每逢余睱 ,必定直奔青岛,而且每次回到青岛家中,他就像老僧入定一般沉浸在无涯学海之中了。

丁惟汾在这里读书写作的生活,他的表弟王崇五(前济南市长)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二十二年(1933年)侍先生居青岛,先生每日黎明即起,盥漱既毕,即伏案执笔疾书 ,任何客人至前,均属耳无闻,目无见,直至午餐为至。日日如此,月月如此……”这是丁惟汾一生写作最丰富的时期,他大多数的单篇研究论文以及《山东革命党史稿》、《毛诗韵聿》等重要著作的初稿都是抗战前在青岛此宅完成。他最受推崇的学术著作《俚语证古》也在此发轫,1931年在《山东图书馆季刊》发表的《齐东语》即是《俚语证古》研究观念的雏型。丁氏家学渊源,研究声韵学及方言学成就杰出,章太炎有“研经怀孔壁,论韵识齐东”的诗句相赠,对他的学术成就推崇至极。

在这段期间,丁惟汾借着青岛的地利人和为地方父老推动了两项工作:1934年开始在济南千佛山麓主持营建山东革命烈士公墓,表旌山东辛亥革命以来牺牲的志士。并且在日照捐学田百亩,创设鼎立小学,为故乡子弟提供一座免费就学及住宿的完全小学。1936年,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拜丁惟汾为师,正式成为诂雅堂主的入门弟子。

他对青岛一往情深

青岛一直是丁惟汾心之所系,1948年底他去台湾后 ,写了一篇短文《青岛正名》,从考据学的角度来探讨青岛地名的由来,聊寄他对青岛的思念。丁惟汾的革命事业和学术生涯都与青岛息息相关。他与青岛的缘分以筹办震旦公学起,而以胶澳中学复校终,目前两校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位于齐河路4号的故居,还能寻访到他的遗踪。

丁惟汾有山东人典型的苦干实干作风,善于与基层人民打成一片,因此从事群众运动成效卓著。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许多山东青年参加革命的行列,在国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之下,共同反帝、反军阀,他的一生对国共两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像丁惟汾这样一位爱国忧民、关心学术、教育的长者,他的胸襟,也许只有吹过汇泉湾的微风才能了解。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魏军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