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8/18 08:36
· 来源 ·
· 作者 ·
刘曼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张学良的“左右手”于学忠:抗战曾驻守青岛

于学忠曾率51军驻守青岛据说沈鸿烈派人暗杀过他

在我国东部漫长的海岸线上,青岛是日本进行侵华战争的主要登陆点之一,所以青岛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任命于学忠为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51军军长,命令51军开赴青岛,执行海防任务,阻止日军从青岛登陆。

于学忠率51军来到青岛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自发地行动起来,冲上街头,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1936年,北京的学生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其宗旨就是抗日救国。1937年春天,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山东大学进步学生在青岛成立了“民先”。“民先”成立后,在全市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团结了广大群众。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914年到1922年,日本曾经占领过青岛。1922年12月,中国政府虽然收回青岛主权,但日本的许多工商企业仍然在青岛 ,可以说日本控制着青岛的经济大权。此外,日本还有两万多侨民一直在青岛,所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一般认为它首先要夺取青岛。

此时,青岛也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战略要地,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希望有一支正规军进驻青岛,所以于学忠和他的51军到来时,受到了青岛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据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介绍,当时的青岛市长是沈鸿烈,沈鸿烈是奉系,于学忠也是奉系,加之当时日本对青岛虎视眈眈,所以沈鸿烈对于学忠的到来非常欢迎。于学忠和他的51军进驻青岛,其中一部分驻守在大学路上原德国俾斯麦兵营的两座楼房里,这时候的山东大学校舍是原俾斯麦兵营的其他营房。山东大学“民先”成员听说51军是抗日的部队,便组织成员前去慰问。

不打无准备之仗

据张成先生提供的《于学忠将军传》记载,51军开至青岛后,军部驻四方车站附近,其中一一三师沿青岛 、崂山一线布防,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永久性工事,一一四师师部率一个旅驻扎在胶县城里,另一个旅推进到兰村、城阳一带,以便随时策应青岛方面作战。

51军刚到青岛驻防时,日军还没有向这里进攻,他们也没有和日军交过手。但于学忠深知,抗日战争已经全面开始,日本侵略者迟早都要进犯青岛,仗还有得打的。而想把仗打好,不做充分准备是不行的。于学忠要求部队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51军进入青岛后,于学忠下令封闭了青岛港口,炸毁了日本在青岛的纱厂基地。1937年12月,于学忠率军在市区北卡子门等处修筑了许多防御设施,计划严守岛城。据《即墨金口历代驻军考》记载,于学忠率两个师进驻即墨境内,其中一部驻扎金口,征拨民工在沿海一带挖战壕、修工事,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而据那洪岐《李沧区名胜要览》记载,“七七事变”前,51军于学忠部曾在胶州湾沿岸修挖防御战壕,烟墩山(烟墩山是楼山西端临海处的一个小山头,地势险要应是海防前沿)处的工程颇具规模。并由此向东经大村庄至山东头挖一条战壕,以御敌人由其它海域登陆进犯青岛。此壕在1938年春日军侵入青岛后重新整修,用作防御抗日游击队的袭击。

除了硬件设施的部署,军队的后勤保障也做了充分准备,武器弹药自不必说,就连过冬的服装都准备的非常齐全。此外,为了鼓舞士气,于学忠还和沈鸿烈在惜福镇集合部队开会。于学忠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卢沟桥事变已经发生,青岛的日侨已经撤退,全面抗日局面已经形成 。全国上下不分党派,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走上举国一致的抗日战场。守土抗日乃军队的神圣责任,希望部队积极参加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这时的51军士气高涨,充分做好了杀敌守土的准备。

于学忠无奈撤离青岛

于学忠到青岛后,日军在津浦线上继续南犯,1937年10月3日占领德州。此时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一方面游移动摇,说“抗战不在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一方面在北线紧张时又不予支援,致使山东大部沦陷。韩复榘本还可以沿黄河阻击日军,但是他不战而退,弃城逃跑,拱手将济南让给了日军。

韩复榘曾主动与于学忠结为金兰之好,两人的部队本来是一东一西组成的防线,应当互相策应,共保山东。不料当日军南犯之时,韩复榘这个把兄弟一点信义也不讲,连招呼都不打就逃之夭夭,使于学忠部背后失去策应,孤悬于胶东半岛之上。

12月13日,日军在青岛的崂山湾和福岛登陆后,妄图向西推进。于学忠部有被敌人切断后路,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这时,徐州南北被划为第五战区,李宗仁是司令长官,于学忠部归该战区指挥。李宗仁看到这一情况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青岛在战略上已成孤立之点,无死守价值。于是,李宗仁命令于学忠率部撤离。

12月25日,于学忠率部撤离青岛。据青岛市十大藏书家、青岛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王桂云介绍,于学忠在撤离时奉命实行“焦土抗战”政策,并摧毁青岛的一批日本企业,包括有9家纱厂、两家橡胶厂,还有啤酒厂、铃木丝厂、丰田油厂,以及港口塔吊、青岛船坞等机械和厂房,同时还将海军第三舰队停泊在青岛港的“镇海”等7艘军舰和港务局的“飞鲸”等5艘小火轮沉没在大港至小港的航道上。

1938年1月,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于学忠也参加了会议。会上,蒋介石指责韩复榘不战而退,韩复榘不服,散会时,蒋介石便将韩复榘扣押起来。第二天继续开会时,蒋介石宣布了韩复榘的罪状,这时于学忠站起来为韩复榘讲情,但蒋介石没有接受。

1月24日,韩复榘经军事法庭审讯枪决后,蒋介石任命于学忠为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于学忠向蒋表示只愿接受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不愿接受省主席之职。蒋介石说:“你不愿当省主席,你可以保荐一人来于。”于学忠说:“沈鸿烈亦是副总司令,可以叫沈鸿烈干。”蒋介石立即在开封召见沈鸿烈,并委以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的重职。

沈鸿烈为何刺杀于学忠

沈鸿烈撤出青岛后,在曹县组织了新的山东省政府。沈鸿烈虽然担任了山东省政府主席 ,但手下缺兵少将,寸步难行,于是向蒋介石要求派正规军来山东 ,并且提出最好让于学忠和他的51军来。可是,蒋介石虽然命令于学忠和51军、57军调到山东,却没有让沈鸿烈领导于学忠的部队,而是任命于学忠担任鲁苏战区总司令,而沈鸿烈仅仅是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在军事上要受于学忠的管辖。

于学忠和沈鸿烈虽然同为奉系,但在作风上大不相同。据后来的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回忆,于学忠曾说:“我们在鲁苏战区采取的策略是:既不红,也不蓝,三条道路走中间,取中立立场,团结友军,不打内战,坚决抗日救国。”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一心想联合山西的阎锡山 、河北的鹿钟麟一起成立所谓的“华北联邦”,与日军勾结,进行反共,而山东的八路军成为这种破坏抗战企图的障碍。于学忠不但不帮他反共,反而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沈为实现其梦想,必须先除掉于学忠才能为所欲为。一次,于学忠在给战区干训班讲课途中,沈鸿烈派去的刺客投掷手榴弹,于旋即卧倒,手部受轻伤。刺客被抓后供认是沈鸿烈派其党部委员李子虔持沈之亲笔信令其充当刺客的。经检查笔迹确系沈的字迹,于是于学忠向蒋介石告发沈鸿烈及其通敌行为。蒋介石接电后,不但对沈鸿烈未加惩办,反而调任他为农林部部长。

在唐宏所写的《于学忠铁心抗日》一文中称,于学忠虽遭暗杀威胁,但抗日决心没有动摇。他说:“只要我于学忠不死,抗日是铁心了。由于于学忠与八路军关系良好,蒋介石很不放心,1944年命嫡系李仙洲部到山东接防,将于学忠调重庆任职。于学忠抗日壮志难酬,决定将防地交予八路军。他与罗荣桓取得联系,约定以烟火为号,东北军一边撤防,八路军一边接防。在撤离过程中 ,于学忠部还得到了八路军的粮草接济。由于八路军接管了于部防区,李仙洲部无法立足,被迫退回安徽阜阳。此后,山东境内不复有国民党正规军。

城市信报/信网见习记者 刘曼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