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1/19 04:40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张学良乳名“小六子” 曾推沈鸿烈为青岛市长

张学良27岁成为“少帅”他为啥叫“小六子”呢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也有一百个张学良。他是给父亲带来祥瑞的“小六子”,是将士眼中年轻有为的少帅,是在国难面前敢“兵谏”蒋介石的爱国将领,也是错误判断局势丢掉东三省的决策者……而这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他36岁之前。就像张学良自己所说:“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

随着电视剧《少帅》的热播,我们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为您梳理少帅张学良的传奇一生。饰演张学良的文章说:“少帅这一生实在太苦了”。其实,张学良这一生岂止只有苦?

“小六子”变身少帅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一个叫张家窝堡的小村庄。他父亲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张学良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再加上当时张作霖又打了胜仗,便为张学良取乳名叫“双喜”,后改称“小六子”。张学良为什么叫小六子?据说,张作霖在张学良小时候带着他去寺庙,师父说出庙门有喊什么声音的,以此作为他的乳名,就能逢凶化吉。当时头一个听到有人喊小六子,所以张学良就改乳名为“小六子”。

这位奉系军阀首领却不想儿子只会打仗,张学良从七八岁时,便在多位名儒教导下系统学习经史典籍,还写得一手好字,十五六岁时又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年纪轻轻便成为既会开汽车、驾飞机、说英语,又会“之乎者也”的全才。

1920年,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即在他父亲的军队中任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从很多史料中可以看出,张学良是有军事天赋的。陈锋在《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一书中有这样几件事: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学良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在河北唐家铺,直系军队骑兵袭击张学良的司令部,随从建议立即撤退,他说:“战事危急,我能动乎?宁死于此,亦不能动。”他亲登房头,指挥不足200人的卫队和幕僚迎击。主帅坚定,人人奋战,终于击退了来犯之敌……当他们撤到山海关,直系军队已追击上来,张学良临危不惧,带领第三混成旅,遏止了直军的进攻,双方终于议和,从而保全了东北。

1924年9月,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学良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用了一个多月,就攻破山海关,取得胜利。

一次次实战,张学良用自己的勇气和机智告诉奉系将领们,他绝不是个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富家子弟,甚至比他们更有军事头脑。1926年12月,张学良晋升为上将。从此,人们不再叫他“小六子”,而是少帅!

皇姑屯事件,一生转折点

生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又生在那样一个可以影响时代的家庭中,张学良自然明白自己的使命、父亲的使命,也清楚使命背后隐藏的危险。但当这个年仅27岁的少帅还在努力做事想为父亲分忧时,1928年6月4日,父亲的死讯突然传来……

看这个日期不用再多解释,这就是皇姑屯事件。当时,蒋介石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向张作霖发起“第二次北伐”,张作霖失败决定暂回东北。而日本关东军,看到张作霖已无利用之处,一直想争取的铁路权也到不了手,才策划了这起“刺杀行动”。根据范小方在《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中的介绍,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置的炸弹炸翻,张作霖被抛出车厢外,臂断肢折,昏死过去。随从人员温守善及同车返奉的张作霖的三儿子张学曾,急忙赶来,抱住张作霖,坐进临时找来的一辆汽车,飞快驶往大帅府。进帅府后,张作霖已奄奄一息,他喃喃说道:“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叫小六子赶快回沈阳。”说完,就气绝身亡。此时张学良正在保定前线指挥战事,得知父亲惨死的消息后,他化装成士兵回到沈阳。

张学良自然明白“以国家为重”的意思,更何况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于是,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正式昭告天下:“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27岁,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

蒋介石这样赢得张学良支持

手握30万东北军,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谁都觊觎着这块大肥肉。1930年4月,蒋介石北伐,与冯玉祥、阎锡山形成对峙,一场大战在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史称“蒋冯阎大战”。他们三个想打就打呗,可到最后,全国的眼睛又集中到了张学良的身上,因为这三方都想赢得张学良的支持。换句话说,谁赢得了张学良的支持,谁就赢得了这场战争!为了争取到张学良,这三个人可是煞费苦心,不仅派出了重量级人物前去游说,还使出了各种招数。还是看程亚娟在《中原大战张学良登政治巅峰》的精彩描述吧:

在争取张学良的工作中,蒋介石的招数比阎锡山、冯玉祥更胜一筹。他除了采取物质收买外,还派遣与张学良关系甚笃的张群、吴铁成、方本仁等追着张学良打麻将,从沈阳打到葫芦岛,又从葫芦岛打到北戴河。本来,张学良强调,咱们打的是“卫生麻将”,不谈国事。但张群几个人却在嘻嘻哈哈中打起了“政治麻将”。出了一张九万,就说,这是蒋总司令给你的;出了个一饼,就说,这是阎锡山给你的,画饼充饥。

最后,张学良对蒋介石松口称,如果蒋军能将济南攻下,东北军即可出兵。蒋介石为了这个承诺竟然倾尽全力向济南进攻。结果济南拿下来了,张学良也出兵了。但他出得很“巧妙”: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出兵华北,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持续半年多的战争,由于张学良的介入而迅速平息,实现了和平,中外为之赞叹不已。

为什么张学良最终会选择蒋介石?其实这个答案他内心早就有了:“反蒋的北方军事联盟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达到最辉煌的顶点,不仅成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蒋介石还以对等的身份欢迎他。二人结拜为把兄弟,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和宋霭龄、宋美龄也结拜为干姐妹。

是否下达过“不抵抗”命令

1931年,张学良30岁整。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想法仍然存在,并且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将其变成现实。方法是:侵略!而面对这次日本关东军的行动,张学良却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在中国新闻网有一篇文章《张学良为啥说是日本人毁了他的一生》,其中这样描述道:

“这支兵力强大、粮饷充足、装备精良的东北军,愣让只有自己兵力1/10的小日本打得个七零八落。尤其是驻扎在北大营的张学良最精锐部队——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万把人,步枪、机枪、大炮一应俱全,战斗力最强,号称东北军的‘王牌’,‘事变’当夜,让五六百人的日军追着打得丢盔卸甲。有的连队虽进入了战斗岗位,可是一道道不抵抗的命令,让官兵又回到了床上。日本兵冲进营房,中国兵赤手空拳,有的夺门而走,有的越窗而逃。最可怜的是来不及逃跑躲到床下的,几乎全部被日本兵用机枪扫射而死。”“事变”第二天,日军侵占了整个沈阳;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倍多的东三省全部沦陷!

对于这件事,张学良后来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坦言:“我自己承认‘九一八’事变就是我判断错误……我认为日本不会打的。我认为日本是挑衅,找点麻烦,可以多要点好处哇。我是这么个判断。”

1936年,他把天捅了个窟窿

民盟中央委员张冠生在《张学良: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一文中说:“张学良生涯里,有三个“三六”。一个是‘一九三六’,他在这一年发动西安事变,挟蒋抗日,‘把天捅了个窟窿’。另一个‘三六’,划开他一生两段。他在回忆录中说:‘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第三个‘三六’,伴随他的赵一荻当年三十六岁。”“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让张学良失去了东三省,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继续向华北进军时,张学良又得到蒋介石的命令:率10万东北军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后来,张学良见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想法,他的内心受到冲击。他是如何一次次劝说蒋介石的?按照《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中的介绍可以简单梳理如下:

1936年10月21日,张学良要求联合起来,共同抗日。蒋介石骂他“中了共产党的骗术”,并宣称:“剿尽‘共匪’之前,决不轻言抗日。”

10月31日,蒋介石在洛阳举行50大寿庆典,张学良再度进谏并质问:“共产党与日寇,究竟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蒋介石呵斥他“一派胡言”,并拂袖而去。

11月下旬,张学良回到西安后,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请缨抗敌书》,蒋介石回他六个字:“时机尚未成熟。”

12月3日,张学良亲自驾机到洛阳,向蒋介石面陈抗日愿望,气愤地说:“你要是不改变主意,坚持内战,我们东北军没法带下去了,学良无能,只好请委员长亲自出马说服大家了。”

12月4日,蒋介石来到西安。12月7日,张学良前往华清池见蒋介石:“学良已数日难眠,以为当前国策 ,应当放弃‘剿共’,枪口对外,否则,我们将成千古罪人!”蒋介石勃然大怒:“共产党的毒你中得太多了,不要再讲了,我不愿听!”后来,杨虎城也去做了委婉劝说,也被蒋介石所拒绝。

12月12日晨5点许,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

时局得到了扭转,他的人生也就此彻底扭转,此后留给他的只有漫长的囚禁岁月。[编辑:夜楼]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