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10/18 09:14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琅琊古城在原胶南夏河城西 汉末大地震被埋地下

琅琊古城在原胶南夏河城西汉末年大地震被埋地下

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琅琊”这个高雅且神秘的词火了。不过,大家可能会问:“琅琊,是个什么东西呢?”琅琊亦称琅邪,是个地名,原胶南就有个“琅琊台”。可你知道“琅琊”一词的本始含义是什么,琅琊台又因何而得名吗?

事实上,甭管琅琊台 、琅琊邑、琅琊县,还是琅琊郡、琅琊国、琅琊道、琅琊王等,他们的名字本源都来自于原胶南的琅琊山,正所谓“天下琅琊宗胶南”。在原胶南这片土地上,人们一度建立起雄伟的琅琊古城(又称琅琊故城)作为琅琊的治所。琅琊古城在原胶南琅琊镇,即夏河城,可后来它却神秘地消失了。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讲讲琅琊古城的故事。

建立:春秋时期,越国曾在夏河城建都

“琅琊”一词的含义,从古到今人们给出了数十种说法和解释,可惜都是各说各话,没什么定论。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说“琅”乃“似珠者”。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认为,“琅”是“似珠者”。因此 ,“琅琊”一词,可简单解释为如珠似玉的珍贵和漂亮。至于“琅琊”一词的由来,黄岛著名文史专家彭煜文认为可能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他在《古今琅琊知多少》中提到:“近几年,有人根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关于姜太公封国后在齐地封八神的传说推测,姜太公登琅琊山见海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兴高采烈,脱口而命名为‘琅琊’,意思是指非常漂亮,类推琅琊山和琅琊邑为漂亮的山和漂亮的城邑。虽然无根据,但也是一种美好的推测。”

不管怎么说,琅琊最早出现指的是琅琊山,此后才有的琅琊台和琅琊邑。《山海经》云:“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说的就是,琅琊台因琅琊山而得名。人们在琅琊山周围聚集,耕作渔猎,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区,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在这一代设立城邑,就是琅琊邑。自春秋以后,以“琅琊”命名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实体数十处之多,其范围涉及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和四川6省区。但这些地名均源于原胶南境内的琅琊邑,可谓“天下琅琊宗胶南”。

琅琊还一度成为国都,并由此而发展出夏河城。春秋后期,吴越争霸,最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了吴国。为方便北上争霸,占据地理优势,更多地掠取财富,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将国都从会稽迁到琅琊,在琅琊山上修建了“观台”,这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台,“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成就了霸业。那么越都琅琊城在何处?《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据考古证实,琅琊古城在原胶南琅琊镇 ,即夏河城。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夏河城。夏河城,古代称为琅琊,又名夏河寨和夏河所。现为琅琊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由于此城临近夏河,故名夏河城。据考,春秋战国时期,夏河城已是个比较繁荣的城市。据王金山《揭秘古琅琊郡移民》一文记载:“越王勾践迁都琅琊,随军家属、奴仆、工匠等总数在万人以上。筑琅琊台、修军港、建兵营、起宫殿,将琅琊建成春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兴衰:大地震让琅琊古城突然消失

秦统一六国后,在天下设三十六郡,琅琊郡即是其一。琅琊郡的治所,也在夏河城,越都故地上。秦时琅琊的辖境,据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当包有后来西汉之琅琊、城阳、胶东三郡全境之地。即今日之临沂大部、潍坊东南部、青岛西南部的大片地区。

秦朝时期,夏河城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主要是因为琅琊航运地位的提升。据王金山介绍,秦以后,作为秦之东方大港和航运中心,琅琊成为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地及徐福东渡日本的起航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间,先后5次出巡,3次到了琅琊。其中,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琅琊居住三个月,迁徙3万户居民到琅琊台下,并免除徭役12年,修筑琅琊台。按一户5口人计算,3万户就是15万人,这在当时已算是很大的规模了。而据考证,夏河城占地约数10万平方米,曾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奇怪的是,琅琊古城夏河城在西晋之后却突然消失了,史籍上再无记载,地面上也没留下遗址。仅有地下考古曾发掘出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鼎、铜环、铜剑、铜镜,发掘出了秦代的量器,还有刻着“千秋万岁”字样的秦代瓦当和陶罐。有关这座城市被历史淹没的具体原因 ,后人多认同地震等自然灾害。

据《史记》、《汉书》记载,公元前70年的西汉末年,山东地区确实遭遇过一场大地震,地处齐地的琅琊郡也在受灾范围,整个夏河城可能被埋于地下,而地下是否真的埋藏着一座完整的秦帝国古城,还有待深入考古发掘,才能揭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夏河城消失以后,这一带人口稀少,琅琊郡迁至临沂,琅琊不再是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代到北宋时期,琅琊因为海运贸易一度繁荣 ,但之后又遭到金、元的兵戈之灾。直到明朝时期,因为移民政策,才逐渐繁盛起来。 夏河城虽然不能复见,但在夏河城周边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城东南有历史名胜琅琊台;城前、城后有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多处,其中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一处。近几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地进行了多次普查,并征集到大批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古币和碑碣等。其中有不少珍贵文物,现收藏于原胶南市博物馆。

传说:武则天东门外督战,围剿起义军

夏河城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琅琊流传的不少传说都跟它有关。据传,唐朝时,武则天还曾来此驻跸(意思是皇帝外出途中暂停小住),围剿农民起义军。胶南学者刘圣文曾撰写《响潮湾》一文,讲述过这个故事。

原来,琅琊台下有一处潮湾,潮水日夜呜咽鸣叫,当地人又叫响潮湾。响潮湾的水原来是不响的,因为一个叫石全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才响了起来。石全友是琅琊人,在米脂县当武举人。当时武则天遣人到米脂县,要县令在三天之内供奉上百只野兔,县令吩咐石全友:“如果三天之内打不来百只野兔,恐怕你我的性命……”石全友东奔西跑,带领200多人跑了整整三天,只捕获十只野兔,知道回去交不了差,就效仿陈胜、吴广,自称“琅琊王”,起义造反。

这次起义很快遭到官兵的围追堵截。石全友一步步退却,退至泰安不行,又退至沂蒙,最后退回家乡琅琊。这下石全友真正当了“琅琊王”,在琅琊台上安营扎寨,聚啸长吟,势与武则天血战到底。起义军势大,武则天调集了80万大军,分别从陆上和海上进攻琅琊,包围圈很快紧缩到琅琊台。一个月后,“琅琊王”的兵马损失殆尽,石全友带领20多个人死守在琅琊台上。这时,武则天也从长安亲赴琅琊,在夏河城的东门外亲自督战,要活捉石全友。当时石全友被困在琅琊台10天,无水无粮 。山下的老汉来报,说为琅琊王准备了一条小船,藏在潮湾的礁石后,待天黑后,可以坐船逃走。夜间,石全友带领20多个人沿云梯下山,经跺脚沟至海边滩头,向潮湾走去。果然,潮湾的礁石后有一条小船。他指挥人们上船,这时正是低潮,船难行走,被巡逻的官兵发现,一番拼杀后,独不见石全友的尸体。

后来,有人传说石全友变作地龙,从潮湾入地,一直拱到武则天的御驾前,要行刺时,被卫兵乱刀砍死。还有人传说,石全友变成潮湾的礁石,撞击得潮湾里的潮水日夜怪响,像在怒吼,像在狂笑,又像在呼唤。这就是响潮湾的由来。

逸闻:“神笔刘子羽”西门画扇

夏河城不光流传着震撼灵魂的悲壮故事,也有不少文人雅士的逸闻,刘翼明画扇就是其中一个。

刘翼明,字子羽,原胶南琅琊镇刘家村人。他是清初著名诗人,善书法,有“神笔刘子羽”之称。据传,有一次刘翼明外出会友回来走到夏河城西门外,遇见一个卖扇子的南方人,挑着两箱扇子,累得满头是汗,扇子没卖一把,连个盘缠都没了。刘翼明看了怪可怜的,便买了三把扇子,又说:“我用不了很多,买上几把送给同窗,其他的我可以给你画上画,你也能卖个好价钱。”随后取出笔墨,一把扇子一把扇子地画了起来。这南方人不知道刘翼明的名头,看他随手画画,觉得糟蹋了扇子,便委婉让他停手。刘翼明便收起了笔墨,嘱咐“明年卖得好,你可再找我刘子羽”。

南方人返乡后,就把刘翼明画扇的事情渐渐淡忘了。直到来年,有一天,忽然想起了北方那个买他扇子又给他画扇的人,心想:“他给我画的扇子,我连动都没动,怎么就卖个好价钱?”便到里屋翻出箱子,打开看看,什么样子。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打开一把扇子一看鲜花吐艳,蝴蝶飞舞,他甚为惊奇。再打开一把看看,珍珠串串、元宝个个发出了灿烂耀眼的光芒。后来,这些扇子果然卖出了好价钱。再后来,南方人到夏河城寻找刘翼明,但一直没有找到。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