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众多 ,要说最著名的,当数李村。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李村李氏的祖先李周从即墨留村迁至李村河北,落地生根,生息繁衍,这个村庄就叫李村。
当然,历经500多年的发展,李姓已经不再是李村的唯一姓氏,李村的面积也在逐步扩大,至现在和沧口合并为李沧区,但李村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依旧。
寻找当年的记忆,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李村。
李村:因移民李周来此定居而得名
说起李村,我们就不得不谈谈它的历史。1928年刊《胶澳志》记载:“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交通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可见,当时这里就比较繁荣了。不过真要追溯的话,李村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久得让人惊讶。
张玉和王树防在《李村古河道的商周遗址》一文中记述,2002年3月杨哥庄旧村改造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关注,最后经过挖掘,“青岛市文物工作者在李村古河道杨哥庄段发现了两处分属商周和元明朝代的古代生活遗址,并出土了部分青岛地区罕见的珍贵陶片、瓷片”,这说明远在商周时期,李村就有先民活动了。
先民之所以选择李村居住,跟这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李村河流经李村,周边的土地平坦肥沃,周围山涧河沟水流长年不涸,粮食、蔬菜、水果种啥都适宜,丰收年景居多。
在中国历史上,李村在不同时期归属不同的地域管辖。青岛文史专家鲁勇称,李村“春秋时属齐国,汉代属不其县,隋代属即墨。金、宋、元代时北方战火不断,即墨一带十室九空”,人烟荒芜。明朝时期,移民政策让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生机,“明代正统年间移民从云南的乌撒卫移来依河农耕”。青岛文史研究者那洪岐称,崂山、李村一带移民大多是明朝(从云南)派来驻守沿海一带或屯垦的农户。
那么,李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跟来此居住的一个李姓移民有关。据李村《李村族谱》记载,李村李氏的祖先李周“明正统年间自云南迁即墨城东留村,短期停留后迁居此地(李村河北)”,于是以姓氏命名为李村。自此落地生根,生息繁衍。这也就是说,因为一个叫李周的人在此定居,李村变得人丁兴旺。李氏在李村河北定居几十年后,又有刘姓男子携家带口从云南迁移而来,在李村河南岸定居。两个小村子隔河相望,来往密切,周围各村把这两个村子叫李村。
后来,陆续又有段、孙、尹、辛等姓氏迁到李村定居,村落的人口逐渐增多,各项生产活动也不断丰富,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村庄。
李村河:李村的“母亲河”
说到李村的发展,有一条河起了关键作用,它就是李村河。
李村河主干流发源于崂山山脉李沧区内的石门山麓,流经李村至曲哥庄桥与张村河交汇,从胜利桥流入胶州湾。全长17公里,流域总面积52.30平方公里,是青岛市区最大的水系,也是市区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水清沟河、郑州路河、大村庄河等共九条支流汇集于此。
李村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暴雨季节,河道水位暴涨,而平时则河床中水量较少。正因为如此,河滩被人们开发出来,作为农田和集市。李村河抚育了李村儿女,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有了河必有桥。李村河上的桥,不仅数量很多,而且有不少老桥。据《李村河上的桥》一文记载,李村河上最早的桥是李村桥(现夏庄路李村河桥)。李村桥初为漫水桥,石制,发大水,只能望河兴叹。1901年在漫水桥以东建李村桥,加宽加高,便于通行骡马车辆和行人,漫水桥保留,这座漫水桥直到“文革”前,还留有些许痕迹,周围居民常在桥下洗衣服。1956年重修架高李村桥,1959年根据交通的发展重新进行了扩建,这就是夏庄路李村河桥的前身。随着李村的发展,1972年10月在李村桥西90米又开始建向阳路的李村桥。那时的李村集也就是在这两个桥之间。1986年11月又建成308国道李村桥,而李村集绵延近2公里,桥在集上走,人在桥下过,非常壮观。
还有一座老桥就是盐滩桥了。德占青岛时期,在现胜利桥下修了石板漫水桥盐滩桥,日占时期,又对盐滩桥进行了改造,建石造拱型漫水桥,这就是盐滩桥的雏形,以后多次改造,但基本没变。还有胜利桥,因为盐滩桥暴雨季节常常被河水漫过,1975年8月1日建成了430米长的双曲拱桥“胜利桥”,从此南北变通途,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行人和车辆。2001年胜利桥重建,成了3柱9排的现代化大桥。
此外,李村河上的桥还有铁路大桥、侯家庄桥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桥等等。
李村山:康有为病逝后曾葬在这里
说完了李村的河,就不能不说说李村的山。李村附近最著名的山当属李村山。李村山位于李沧区南庄村东南方向,东靠双峰山,西临308国道,北傍李村河,海拔162米。
李村山又名枣儿山、凤凰山、象耳山。名叫枣儿山,是因为山上酸枣较多。而凤凰山之名,则是因为整座山好似一只向西“飞翔”的凤凰,且南北有翅,凤尾朝东。象耳山之名,则因为西边山峰从侧面看很像大象耳朵。也有人称象耳山一名是康有为起的,因为他曾经认为自己是一粒“糠”,他的墓穴必须躲进天下无敌的大象耳朵里才能获得安宁。
1927年3月,康有为死后最初就下葬在李村山,墓地也是他生前选的。青岛文史学者姜茂森在《康有为的身后事》中说,早在1924年春天,康有为给风水先生圈定的自己“百年之后”的范围就在崂山山脉,风水先生呆在崂山一带足足半年,五月端午节前后来到枣儿山(李村山)。那几天正在下雨,风水先生在枣儿山走上走下连续勘察了三天,墓址选定这里,康有为的墓地恰好选在了“凤凰”头部“凤穴”的最佳位置,风水先生认为这个方位很贴切康有为身份。康有为骑马来看了墓穴之后,很满意,特意堆了一堆石头作为标记。但因为康有为突然去世,后人上枣儿山寻找他亲自做有标记的墓址时发现,此时山上因为人们堆石搂草,已经形成许多石头堆,所以墓址“真假难辨”。康有为实际下葬的墓地位置有可能出现偏移,因为墓穴是用炸药炸出来的。
“文革”期间,康有为墓地遭到破坏,后迁葬于浮山。
李村集:明朝时期就出现了
最后,再来讲讲李村集。和山、水等自然景物不同,李村集完全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提起青岛的集市,名气最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商品最齐全的,非李村大集莫属。李村大集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在其中的建置篇上有这样的记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 ,在明朝李村大集已经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1928年刊《胶澳志》记载:“李村贸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乡民张幕设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村常住人口为1958人,为市属乡村之中枢,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至解放前李村大集已跻身山东省四大乡村集市之一。
李村大集影响这么大,以至于李村也名声大噪。因而,在1897年强行租借了青岛之后,德国人把租借地划分为了市区和乡区两大行政区域,市区叫青岛区,周围统称“李村区”。
李村大集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李村所处位置离青岛较近,又在几个村庄的中心,交通方便;二是李村有个得天独厚、宽敞的李村河河滩,枯水季节很适于买卖牲口、盖房子用的檩条、高粱秸等大宗物品。而李村河一年中很少有几天发水,基本上都可以在河滩上交易,使得集市逐渐固定下来。
李村集上的牲口市现在已无踪影。但回忆起当时牲口市“戳狗牙”的经纪人,也是蛮有意思的。杨勇在《赶李村大集》里是这样说的:在集上卖骡马、耕牛等大牲口,一般都要找“戳狗牙”的来讲价钱,现在叫“经纪人”。卖主根据自己牲口和当集的行情,定出一个价位告诉“戳狗牙”的。买主也要请一个“戳狗牙”的,把自己想要的牲口和价位告诉他。两个“戳狗牙”的便会在一起用独特的方法讨价还价,他们两人手拉手用一块黑布或者衣服盖在手上像猜拳一样开始交易。至于伸几个手指头代表多少钱,那只有他们两人知道。最后揭开黑布,两人的拳头握在了一起,就算成交。成交的价格,买卖双方一般都满意。这样,“戳狗牙”的不但挣到了佣金,还有价格差价属于自己的。这些人在当时不用下地劳动,是属于比较富裕的阶层。
老青岛人,没有不到过李村的,也没有不赶李村集的。在李村集,只有你没想到买的东西,没有你想到买不到的东西。所以,大多数老青岛人都有自己的李村记忆。
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大家爱看